金勇 省總工會辦公室主任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39期中青班學員
努力讓法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金勇 省總工會辦公室主任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39期中青班學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這充分凸顯了全民守法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并不完全取決于法律條文有多么復雜嚴密,也不僅體現在普通民眾對法律條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之中,體現于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成為全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法治中國才能真正實現。
美國學者伯爾曼曾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法律權威的建立,必須以法律信仰為基礎和前提。這是因為,一方面,法律受到社會成員信任而得以自覺遵守執行,不必以國家強制力制裁為保障時,法律才是最有效率的。另一方面,如果社會成員對法律喪失信仰甚至反感,僅僅懾于強制力而遵守法律,法律實質上是僵死的教條,是無意義的規則,遑論法律的神圣、權威的樹立和法治社會的形成。因此,盧梭指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中。”全民守法首先要讓公民從內心信服法律。
法律被信仰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僅僅靠灌輸“法律必須信仰”就可以完成的。為此,我們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讓法律信仰成為一種民眾發自內心的主動的從法、護法、守法精神。要實現全民守法,必須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培育法治信仰,這就離不開富有成效的法治宣傳教育。只有通過深入基層、走進社區等方式,深化和創新法治宣傳,擴大和增進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了解,才能進一步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要培養知法懂法守法的現代公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就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讓法治進校園、進教材,將法治精神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提高法治宣傳教育的有效性,真正讓公民從知法懂法進而到信法用法。
人民群眾對法治的感知,很大程度來源于切身體驗,只有當全社會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公正,法律才能夠真正成為一種信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治存在于每一次執法和司法的過程中。公正執法是法治信仰最好的支撐,公正的裁判是加固法治信仰的基石。執法與司法活動要恪守職業良知,挺直脊梁,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違法必究,避免交情執法和選擇性執法帶來的對執法公信力的損害,更不能讓不公正的裁判污染法治精神的源頭,要切實讓違法者和違法行為付出代價,對每一起具體個案都公正審理,彰顯法律權威和威懾力。如果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不能得到公平正義,人民群眾勢必難以對執法部門、司法機關形成信任,勢必進一步影響法治社會的形成。只有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堅決破除各種潛規則,讓違法者付出代價,才能使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深入人心,讓法治真正體現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只有這樣,全民尊法守法才會成為風尚。
全民守法是讓法治成為公民生活一部分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法安天下,德潤人心。”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和社會環境,有利于法律的實施和法治精神的養成;個人高度的道德自覺和自律,可以減少法律實施的阻力。社會共同生活須臾離不開道德場景,我們要充分重視道德對法律的支持作用,從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三方面入手,提高全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進而強化對法治環境形成的有力支撐。盡管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全民守法依然任重道遠,但是,法治之勢已不可阻擋。全民守法,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法治是否能夠給社會成員帶來幸福和福祉。人們都有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權利,而法治則是這種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和實現手段。因此,法治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更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全民守法的推進,必將推動法治成為我們現代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