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可
沈陽工程學院思政教研部,遼寧 沈陽 110136
?
淺議和諧社會視閾下農民信訪法治化思路探析*
張 可
沈陽工程學院思政教研部,遼寧 沈陽 110136
信訪是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必然產物,由于我國當前法治建設尚不健全,信訪根深蒂固的歷史背景使它在這樣的歷史時期存活下來,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大力發展,信訪在法治化的環境下它所體現的優勢作用已經越來越薄弱,法治為信訪的轉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平臺,信訪工作的有序展開離不開農民的法治化思路,促進農民的法治化措施勢在必行。
法治化;信訪;依法治國;和諧社會
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入,公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深入人心,公民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意愿越來越強烈,這也意味著信訪只有納入法治的框架內才能更好的發揮原有的政治功能以保障公民對核心理念的擁護。特別是針對農村社會而言,農民占中國人口總數的大多數,農民對法治思維思想意識形態的追求也愈加渴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入農村的過程中與農村社會文化的融合必然產生思想的火花,積極深入的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加強農民思維法治化的灌輸與培養必然使農民融入現代法治的元素,使農民的法律意識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如果農民思維理念向法治化靠攏,這勢必會加快我國法治化發展的進程。
(一)加強農民法治思維的形成與完善
由于受到傳統封建思想如特權思想、臣民意識等傳統意識的影響,這也是影響當前農民法治意識薄弱的傳統原因。由于長期以來他們沒有受到過法律環境的熏染以及沒有受到過正規的教育,這導致很多農民在意識上相對保守、落后,他們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農民遇到矛盾和糾紛時依然有很多農民會選擇集體上訪的方式解決,這反映了農民群眾的維權意識開始逐漸提升,但是同時也反映出農民的法治思維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法治維權之路還有一定的距離,伴隨依法治國的深入法治建設已經在農村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也為提升農民的法律意識提供了很好的客觀基礎。
(二)樹立依法信訪理念促進農村法治化進程
信訪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代了,因為它有著傳統的歷史根基,那么我們必須正視客觀存在的問題,如何使信訪在法治的框架內合理的運行進而產生對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的理想效果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當弱勢群體的生活基本權利無法保障時,弱勢群體就有可能轉變為暴力群體來影響社會的穩定。[1]信訪在法律的指引下必然更加有序的進行,可以減少農民的越級上訪和無序上訪等問題,使得農民的上訪行為更加有序的進行,一旦農民形成了依法信訪的理念農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依法把自己的態度和想法向相關黨和政府的各個部門表達出來,最終使的農村的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加強基層建設促進農民權益表達
國家應該加大對農民利益實現以及保障方面的投入,農民作為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應該積極投身到基層政權的建設中,這也是對農民價值的認可和尊重。讓農民主動去表達自己的利益需求。推動農民利益表達就要用合理合法的渠道去引導農民,對于農民反映的問題要按照屬地原則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盡快的提出解決措施,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農民的表達利益,同時抓緊給予農民群眾以滿意的答復。
黨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2]實現信訪嵌入法治化軌道可以解決當前中國農村社會的很多問題,當代農民群體也在與時俱進,他們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向著現代化農民的需求靠近,很多農民主動學習法律知識,通過法律的方式進行維權也成為農民學習的主流思想,很多農村的基層組織也在大力宣傳依法治國的理念,這使得很多農民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矛盾和沖突。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完備和法治理念的深入,法律會越來會成為人們理性的選擇,那么將來的發展趨勢必將是信訪納入法治軌道,成為在法治軌道下運轉的一種機制。
[1]楊香菊.論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1):164.
[2]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遼寧省社科聯2017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和諧社會視閾下農民信訪問題研究》研究成果(項目號:2017lslktyb-127)。
D
A
2095-4379-(2017)14-0054-01
張可(1986-),女,遼寧錦州人,博士,沈陽工程學院思政教研部,講師,法學專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