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瓊星
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
政法網絡輿情現狀及應對*
夏瓊星
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及網民數量的迅猛增長,我國當前政法網絡輿情呈現關注度高、負面輿情為主、非理性的特點。筆者認為應當通過提升網民法律素養、營造適度寬松的輿情環境以及規范互聯網媒體報道行為的方式來應對我國當前緊張的政法網絡輿情。
政法網絡輿情;網民;網絡媒體
(一)網民規模大
根據CNNIC報道,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53.2%。
(二)農村網民規模持續增長
截止2016年12月,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9.1%,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3.1%。
(三)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
截至2016年12月,10-39歲群體占整體網民73.7%。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提高,達30.3%;10-19歲、30-39歲群體占比分別為20.2%、23.2%,10歲以下低齡群體和40歲以上中高領軀體均有所提升,互聯網繼續向這兩部分人群滲透。
(四)網民繼續向低學歷人群擴散
網民中具備中等教育程度的群體規模最大。截至2016年12月,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占比分別為37.3%、26.2%。中國網民繼續向低學歷人群擴散。
(五)網民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
截至2016年12月,學生群體占比為25.0%;其次為個體戶/自由職業者,比例為22.7%;企業/公司的管理人員和一般職員占比合計達到14.7%。
(六)網民規模向低收入群體擴散
月收入在中等水平的網民群體占比最高。截至2016年12月,月收入在2001-3000、3001-5000元的群體占比分別為17.7%和23.2%。2016年,我國網民規模向低收入群體擴散。
網絡輿情,是指社會公眾通過互聯網針對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所表達的群體性的意見和態度的總和,而社會公眾通過互聯網對政法機關所表達的群體性意見和態度,即形成了涉及政法機關的網絡輿情。我國當前政法網絡輿情呈現以下特點:
(一)政法網絡輿論受關注度高
《2016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指出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發布的各類法令、政策、規章以及執行的方式方法,是網民最為關注的話題。
(二)政法網絡輿論負面輿論居多
熱點政法網絡輿情的背后,是社會轉型時期的深層矛盾和公眾的內心郁結,主要體現為三個階層的集體焦慮——“底層訴求”、“新中產焦慮”、“體制內信心”問題。在網絡輿論場上,一些民生問題容易被政治化解讀,輿論劍走偏鋒趨向對體制的攻擊,從而導致社會負面政法網絡輿論居多。
(三)政法網絡輿論呈現非理性特點
由于我國網民規模數量眾多、普及率不斷增加,以及我國網民結構年齡年輕化和教育水平低學歷化收入水平低收入化的現狀及趨勢,勢必造成互聯網信息傳播非理性的特點。
據前文所述我國網民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小學及以下學歷人群占比有了些許提升。他們受互聯網浸潤的時間不長,缺乏對網絡虛擬性的辨別和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成為網絡謠言的受害者和傳播著。
筆者認為應當從三個方面應對當前政法網絡輿情:
(一)大力推進普法網絡平臺建設
可以通過大力開展“互聯網+法治宣傳”的行動,利用作為政法網絡輿情平臺的互聯網,以及信息通信技術把網民、司法行政系統聯系起來打造普法網站群和新媒體群,大力推進普法事業。建設法治宣傳教育數據庫,實現優質法治宣傳教育資源的集約共享,高效傳播法治文化,提升全民法治素養。
(二)建立適度寬容的政法網絡輿情環境
筆者認為在當前的社會轉型中,適度包容網民公開發聲,讓網絡反映基層治理存在的矛盾,提出意見訴求,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的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轉變敵對輿情觀念,把輿情關注視為監督、視為鞭策和支持。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依法辦案不是機械執法、冷漠辦案,而是要實現法理情相融合,法理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
(三)網絡媒體的規范管理
媒體作為政法網絡輿情的傳聲筒,應當要秉持正確的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感。保證新聞報道客觀全面,而不能通過報道試圖給政法工作施加壓力。媒體的輿論監督應當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媒體一方面要加強行業自律,另一方面還要被監督管理,不能恣意報道。
[1]徐金貴.政法網絡輿情實證分析與對策[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3.1.
[2]孫莉婷.當前形勢下政法網絡輿情的分析與應對[J].法制與社會,2011.11.
*湖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政法網絡輿情應對對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5ZK3022)
D
A
2095-4379-(2017)14-0055-01
夏瓊星,女,漢族,湖北洪湖人,湘潭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