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向銀
石河子大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3
?
論第三人脅迫的效力
魯向銀
石河子大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我國《合同法》規定:“因脅迫訂立的合同為無效或可撤銷合同。”如果單純考慮合同相對人脅迫或第三人與相對人同謀脅迫表意人,效力后果很明確為無效或可撤銷合同,然而因第三人脅迫訂立的合同如何平衡無辜表意人與善意相對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世界各國關于第三人脅迫效力的相關立法模式分析,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力在探索因第三人脅迫對無辜表意人和善意相對人的一個利益權衡與折中,尋求解決我國第三人脅迫效力問題的途徑。
第三人脅迫;效力;靜態安全;動態安全;利益權衡
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①這解決了通常情況下遭受脅迫一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合同法規定無效情形來維護自己利益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存在合同相對人以外的第三人對合同相對人實施脅迫,遭受脅迫一方當事人、合同相對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法律應當作何評價,因第三人脅迫訂立合同產生的效力問題應運而生。
因脅迫而為的意思表示是不真實的,是意思表示無效或可撤銷的事由之一。第三人脅迫是指脅迫行為由表意人與相對人以外的的第三人所為,迫使表意人因內心恐懼,從而向相對人做出相應意思表示的行為。一方面,無辜表意人的意思表示自由權利因脅迫行為遭受嚴重侵害,同時第三人脅迫表意人違背了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則,所以無辜表意人的利益保護亟待解決;另一方面,善意相對人接受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時,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有第三人脅迫情形,無法預知表意人內心的真實意思,此時保護無辜表意人的權利必然會影響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無辜表意人和善意相對人的利益都需要保護,如果保護無辜表意人行使撤銷權,那么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就無法保護,如果保護善意相對人而使無辜表意人無法行使撤銷權,又違背了民法意思自治原則,使法律行為存在瑕疵,那么我們該如何探索一個折中而又合理的方法來解決呢?
從第三人脅迫產生的效力問題分析中我們可以得知,判定第三人脅迫的效力主要是為了解決無辜表意人與善意相對人之間訂立合同的效力和兩者利益權衡問題。目前,關于第三人脅迫效力的立法模式普遍存在三種類型:靜態安全絕對保護主義、靜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法律對無辜表意人的保護主要體現了民法的靜態安全價值,法律對善意相對人的保護則體現了民法的動態安全價值。
(一)靜態安全絕對保護主義
靜態安全維度目的在于維護原有的社會秩序,對原本享有的利益,法律不容許他人任意侵犯,盡力恢復原有狀態。在無辜表意人與善意相對人之間的利益發生沖突時,靜態安全絕對保護主義立法模式采取靜態安全優位的保護立場,絕對地對無辜表意人進行法律保護——賦予表意人行使撤銷權來對抗善意無過失的相對人,并且不需要表意人承擔對善意相對人造成的信賴利益損失,由善意相對人自行承擔交易風險。當前典型的靜態安全絕對保護主義立法模式國家有日本、德國、意大利、法國、瑞典、葡萄牙等。采靜態安全絕對保護主義立法模式的這些國家認為受脅迫的表意人作為不法行為的犧牲品,有必要優先于善意相對人而受法律保護,他們反對采取任何脅迫的方式對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施加非法影響。
(二)靜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
靜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立法模式相對靜態安全絕對保護主義保護主義立法模式而言考慮更為周全,雖然依舊優先保護無辜表意人的合法權益,但對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保護有所考慮。當第三人脅迫表意人造成無辜表意人與善意相對人的利益產生沖突時,法律在采取靜態安全保護的基本立場,賦予表意人行使撤銷的權利的同時,要求表意人向善意相對人承擔信賴利益損害賠償責任。
靜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認為,法律對遭受不法干預的無辜表意人的意思表示自決權優先保護,但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和動態交易安全也頗有必要兼顧。為了對兩者利益進行平衡,一方面,法律為了保障無辜表意人的意思自治和靜態安全,認可表意人的撤銷權;另一方面,法律為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和動態交易安全,賦予了善意相對人對無辜表意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可見,靜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立法為突顯相對性特點,對無辜表意人提供的保護附有限制條件——善意相對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目前有希臘、瑞士、埃塞俄比亞等國家采用此種立法模式,在《埃塞俄比亞民法典》、《希臘民法典》的規定中均可看到相關規定。
(三)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
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立法模式采取的是動態安全優位保護的立場,即當無辜表意人的利益與善意相對人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在相對人附有善意、無過失等條件的情況下,首先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利益。
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立法模式是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來的,主要是從交易安全角度出發,認為對信賴利益的保護及交易秩序的維護應優于表意人的意思表示自由,因此相對人的善意無過失可以阻卻表意人的撤銷權。采用此種立法主義模式的主要有荷蘭、奧地利、韓國、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如《荷蘭民法典》、《韓國民法典》、《歐洲合同法原則》的規定。
從以上三種立法模式可以看出,在第三人脅迫制度的效力設計上,靜態安全絕對保護主義、靜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和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對于無辜表意人提供的法律保護呈現了由高到低逐漸減弱的趨勢。究竟哪種模式更適合我國解決相關問題,以及如何判斷立法定位的標準,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一)相關法律規定
針對第三人脅迫的效力問題目前我國還沒有具體的立法可以參考,不過從我國司法解釋中可以得出一些結論,例如《擔保法司法解釋》第40條規定:“主合同債務人采取欺詐、脅迫等手段,使保證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提供保證的,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欺詐、脅迫事實的,按照擔保法第三十條的規定處理。”②(即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由此可以看出這里沒有明確要求脅迫需要具備違法性,《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沒有規定第三人脅迫的效力,《擔保法司法解釋》作了補充,可以看出我國目前采用的是偏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模式,但是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對無辜表意人的保護力度相對較弱,較好保護了善意相對人的利益。
(二)理論界看法
目前,我國理論界對第三人脅迫的效力問題認識也沒有達成共識。一些學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對因欺詐行為訂立合同的效力規定得到一定啟發:非當事人之一方進行欺詐,相對人若沒有意思表示,表意人則可撤銷其意思表示,如果相對人作出意思表示,當事人一方可以撤銷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明知或應知其受欺詐為限)。眾所周知脅迫的違法性較欺詐更為嚴重,因此脅迫行為不論是對方當事人還是第三人作出,表意人都可撤銷其意思表示,并可對抗善意第三人。由梁慧星教授主持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總則編)》第132條第2款和第135條即體現了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受第三人脅迫的情況下,合同相對人作為第三人脅迫的直接受益者,相對于不知情的合同相對人受脅迫者的精神自由具有優先保護的必要性。這一觀點主要借鑒德國相關規定。
有的學者持不同觀點,以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持以下觀點:合同是針對雙方當事人的,第三人不是合同的當事人,其實施的行為與合同當事人無關,想要第三人實施脅迫行為成立撤銷合同的理由,必須以相對人知情為前提,倘若相對人不知情撤銷合同的理由自然不能成立,尤其是善意相對人對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產生合理的信賴,當他對第三人的脅迫行為完全不知情時,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應當受到法律保護,從而維護交易安全。而受脅迫的無辜表意人因訂立合同所遭受的損失,完全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請求實施脅迫行為的第三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正是由于我國立法并沒有具體的規定,學界觀點多樣,這就給予我國相關立法提供更寬松的環境和多樣的解決空間。
(一)問題分析
靜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在理論上是最折中的做法,但是在具體案例中個人認為操作的可行性還是不夠,要想既保護無辜表意人的同時又保護善意相對人,合同到底是屬于可撤銷或無效呢還是要求合同繼續履行?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從價值角度分析來看,無論是靜態安全絕對保護主義還是靜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都側重于保護無辜表意人的利益,使合同回復到簽訂前的狀態,屬于靜態模式。而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更關注相對人的利益,使合同相關經濟活動進行下去,注重物、財產和經濟利益的動態增值,契合當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同時也保障了依賴該合同有效進行交易的他人行為的效力,進而保護了更多人的利益而不僅僅是相對人的利益。
從技術角度分析看,靜態安全絕對保護主義為保護一方當事人的利益而犧牲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是不合理的,無辜表意人的意思自治受保護,這只能說明無辜表意人的可歸責性有欠缺,卻不能讓法律對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棄之不顧。而靜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和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在注重保護一方利益的同時對其進行一定限制來保護另一方利益相對較為合理。
我們以一個具體案例分析,甲與乙有仇,乙為了迫害甲,不讓甲繼續經營飯店,找了幾個惡棍威脅并要求甲停止營業,甲只好將飯店轉讓給丙。丙對此并不知情,甲是否可以撤銷該合同?按照我們常人的思維來看,甲是不能撤銷該合同的,當然在正常的市場交易中,為了交易公平和市場秩序安全,甲丙之間的轉讓關系也是符合正常交易的。目前在我們具體實踐中還是偏向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秩序的。
因此為了使立法能夠更好的實施,更便利解決人們的現實問題,我覺得選擇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可能更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當然同時要賦予無辜表意人請求第三人賠償的權利。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首先側重于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法利益,因為在第三人脅迫這個事件中,很多情況下善意相對人并不知道第三人是誰,如果直接賦予無辜表意人撤銷權,善意第三人囿于對第三人行使權力,那么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誰來維護呢?至少無辜表意人清楚脅迫的第三人為誰,可以找到求償的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保障交易安全,維護交易秩序,有利于公平正義的實現。其次,對善意第三人進行保護也符合民法的相關價值規定,有利于維護良好的秩序價值,符合公平正義自由價值,促進意思自治與行為自由,鼓勵交易行為。再次,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了便利商品流通和社會經濟秩序良性發展,促使法律注重動態安全。最后,第三人脅迫中表意人雖較第三人欺詐的可歸責性較弱,但表意人對權力外觀的發生仍存在與因,作為損害的引起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歸責性,相對善意第三人而言表意人更應該承擔交易風險。
當然在具體實踐中也可能存在第三人匿名脅迫或第三人無償還能力等問題,無辜表意人的利益存在風險且無辜表意人利益損失較大,這時我們可以作為動態安全保護主義的一個例外,表意人可行使撤銷權并依據公平原則對善意相對人進行補償。
(二)立法建議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在我國第三人脅迫制度應采動態安全相對保護主義的立法模式,這樣一方面可以維護交易安全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平衡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有關第三人脅迫制度的構想在我國未來民法典中可作如下規定:
第×條(第三人脅迫)脅迫行為由第三人所為,表意人可通過侵權行為法請求第三人對其進行損害賠償,在無法尋求第三人賠償時,表意人可行使撤銷權并對善意相對人進行補償。
[ 注 釋 ]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
②<擔保法司法解釋>第四十條規定.
[1]楊建權.第三人脅迫法律效力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9):34-9.
[2]侯巍.論第三人脅迫的效力及立法構建[J].法商研究,2007(5):96-101.
[3]李玫.論合同法中脅迫的構成要件[J].暨南學報,2010(5):148.
[4]潘星丞.兼有欺詐與勒索因素的刑事案件之司法認定[J].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2014.6.
[5]王利明.民法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92.
[6]冉克平.論因第三人欺詐或跌破而訂立合同的效力[J].法學論壇,2012(4):109-115.
D
A
2095-4379-(2017)14-0067-03
魯向銀(1993-),女,漢族,河南南召人,石河子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