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淼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
經濟補償金制度構建研究
劉 淼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經濟補償金的性質探討中,“用人單位幫助義務說”最恰當的解釋了現行經濟補償金制度的立法思路。分析我國經濟補償金制度的產生背景及其運行中存在的不足,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社會保障應當與企業保障相結合,用人單位承載的保障被動失業勞動者基本生活這一重任應逐步過渡給社會保障制度,經濟補償金制度應當從支付范圍、支付標準上予以縮減,失業保障金制度應逐步完善。
經濟補償金;制度構建;社會保障制度
勞動關系解除或終止對勞動者的權益均會產生重大影響,法律為保護相對弱勢的勞動者,規定在勞動合同非因勞動者過錯或主動性而解除或終止時,由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一定金額作為補償。關于經濟補償金的性質學界存在“勞動貢獻補償說”“法定違約金說”“社會保障說”“用人單位幫助義務說”四種理論學說。根據勞動者工齡、離職前工作崗位薪資待遇計算經濟補償金契合了“勞動貢獻補償說”,但該學說在解釋勞動者主動離職、勞動者日常工作中基于勞動者貢獻用人單位已支付工資、獎金、任何勞動者的工作對于用人單位都存在潛在的貢獻但是經濟補償金的支付并不具有普適性等又難以自圓其說。“法定違約金說”以用人單位違約為前提,勞動合同終止、勞動者不勝任工作、客觀經濟環境變更引發裁員等情形下用人單位應支付經濟補償金的立法意圖難以為該學說所囊括。“社會保障說”與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失業保障金相沖突,且對短期內實現再就業的勞動者、企業高薪階層而言用人單位支付的經濟補償金已遠遠超出了職業空窗期保障勞動者基本生活的目的。“用人單位幫助義務說”與我國現行經濟補償金支付情形、支付標準、支付期限最為契合,該學說在現有的四種學說中獲得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用人單位幫助義務說”其內在邏輯是:經濟補償金是用人單位在勞動者被解除勞動合同這一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勞動者的資助,是國家分配給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是“用人單位幫助義務化或法定化”。①不可否認,“用人單位幫助義務說”較為合理的解釋了我國現行的經濟補償金制度,但該學說僅以現有制度為分析立足點,以期為已經適用的制度作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
細思用人單位在勞動者被動離職的情況下支付經濟補償金“義務化”或“法定化”真正的緣由何在?英國經濟補償金的支付不是基于用人單位的法定幫助義務,而是針對雇主“不當解雇”②又不恢復雇傭關系所采取的一種法律救濟措施;法國的經濟補償金稱之為“辭退補償金”,僅適用于不定期雇傭勞動者沒有嚴重過錯的情況下被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而不適用于辭職、退職以及不可抗力;美國沒有類似的經濟補償金制度,美國倡導解雇自由,只有在雇主違反規定非法解除勞動合同,而又不能恢復勞動者工作崗位的情況下,雇主才必須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③可見,在勞動者被動解除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并非其自然選擇的結果,經濟補償金制度是各國根據自身經濟、政治、文化大背景綜合權衡所制定的實在法。
我國經濟補償金的規定可以追溯到1986年7月國務院頒布的《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為減輕體制改革帶來的陣痛,保障失業勞動者的基本生活,規定在特定的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需根據“每滿一年發一個月的本人標準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生活補助費”,此時的“生活補助費”與經濟補償金的本質及功能大體相同。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正式將經濟補償金作為一個專門的概念提出,考察當時我國的立法背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加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相當部分國有企業深化改革面臨重重困難,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失業保險制度剛起步、交通不便人員流動性小、勞動者自身素質較低對用人單位的依附性較強。經濟體制改制導致大量勞動者失業而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同步跟上的情況下,失業勞動者的基本生活處于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社會保障體系不可能一蹴而就,立法者必須以強制性的法律要求用人單位對相對弱勢的勞動者予以幫助,經濟補償金制度應運而生。
支付被動失業勞動者經濟補償金為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該制度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具有其合理性,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經濟形態的轉變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也應不斷流變。經濟補償金制度在我國已運行了20多年,立足于現行社會環境分析我國經濟補償金制度,筆者認為該制度存在諸多地方丞待改進。
(一)客觀經濟環境變化引發用人單位裁員仍需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用人單位減員目的是增效,法律卻要求面臨財政危機的用人單位負重前,向離職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在社會保障體系已基本能承載起保障勞動者基本生活的情況下,仍強調用人單位對失業勞動者的保障責任,對用人單位不公平。
(二)在勞動著被動離職的情況下,不區分勞動者層級、能力、日常收入等一律支付經濟補償金,雖然現行《勞動合同法》對經濟補償金的支付上限作出了規定,但是以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三倍和12個月的支付期限為上限,仍然導致部分強勢勞動者在解除勞動合同時獲得了最豐厚的補償。以公司高管為例,自身就業能力以及日常收入已足以保障其短期失業基本生活的情況下,仍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其經濟補償金不具有合理性,經濟補償金應當充分體現對社會底層員工的幫助。
(三)勞動者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導致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依附性下降,不同的勞動者在失業后進入新的工作崗位所需時間不同,然而經濟補償金與勞動者的工作年限相結合,在勞動著工資低于本地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情況下支付期限沒有上限,該規定導致部分勞動者領取經濟補償金的期限較其待業時間長,部分勞動者領取經濟補償金的期限較其失業時間短;迅速進入工作崗位的勞動者獲得大筆經濟補償金而長期待業的勞動者卻僅獲得少量經濟補償金。現行經濟補償金制度在分配方式上并沒有真正的貼合勞動者的實際需求,不具有合理性。
目前在我國,經濟補償金并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是獨立存在的,社會保障與企業保障相分離。雖然經濟補償金與失業保障金的支付情形有所不同,但是二者設立的目的大體一致,即在勞動者失業的情況下由國家或用人單位對其基本生活予以保障。在我國經濟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社會責任不斷擠壓企業利潤,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中小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國家采取各種措施激發企業活力,甚至調整企業社會保險費繳納比例的情況下,筆者認為經濟補償金制度承載的保障被動失業勞動者基本生活這一歷史重任應逐步讓位于社會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應逐步完善并承擔起保障失業勞動者基本生活的重任。相較于經濟補償金制度,失業保障金以勞動者再就業的時間為支付期限、不分標準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為目的更有利于社會財富的合理利用。
然而,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目前尚不完善,企業所承載的保障失業勞動者基本生活的重任不宜采用斷然的方式卸載給失業保障金,而應采用漸進的方式使經濟補償金與失業保障金逐步合并。一方面,經濟補償金制度逐步從支付范圍、支付標準上予以縮減,例如,將用人單位因客觀經濟環境變化而引發裁員在應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情形中予以剔除;以勞動者職位、能力、工資劃分勞動者層級,確保經濟補償金保障底層員工基本生活的目的;經常性以及偶發性的獎金、補貼中的交通補貼、通訊補貼以及餐飲補貼、企業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等不計入“勞動者離職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中”。另一方面,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失業保障金的支付標準、督促用人單位幫助勞動者辦理失業保障金領取手續等。目的在于使失業勞動者獲得合理的社會幫助,同時在經濟環境發生轉變的情形下,適當為用人單位尤其是中小企業解壓。
[ 注 釋 ]
①董保華.勞動合同法中經濟補償金的定性及其制度構建[J].河北法學,2008(5):45.
②英國的解雇保護中有非法解雇和不當解雇之分.
③柯振興.美國勞動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143.
[1]董保華.勞動合同法中經濟補償金的定性及其制度構建[J].河北法學,2008,26(5):45-47.
[2]李坤剛.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的功能、性質和制度完善[J].閱江學刊,2009,1(2):87.
[3]楊琳華.勞動經濟補償金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
D
A
2095-4379-(2017)14-0080-02
劉淼(1992-),女,漢族,湖北咸寧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勞動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