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發
黑龍江省大慶市高新公證處,黑龍江 大慶 163311
?
放棄繼承權的法律后果及其連鎖反應
張立發
黑龍江省大慶市高新公證處,黑龍江 大慶 163311
以婚姻和血緣為重要基礎的繼承法是我國民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公民的生活緊密相關,然而我國法律并沒有對“繼承人在未經配偶同意的情況下單方放棄繼承”的效力加以明確規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將不可避免的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況。本文筆者將通過對國內學術界的不同觀點及主流學說對此加以研究,從民法理論分析的角度去回答“繼承人在未經配偶同意情況下單方放棄繼承”的法律效力,認為“繼承人在未經配偶同意情況下單方放棄繼承權是合法、有效的,其放棄繼承權并沒有侵害配偶的既有利益”。
遺產的轉移;繼承權的放棄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繼承法》)第二條:“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第二十五條:“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由此可知,我國公民有依法繼承遺產的權利,也有放棄遺產繼承的權利。然而,在司法實務中常出現夫妻一方認為另一方放棄繼承權的行為是侵害了其作為配偶的共同財產,因而限制對方放棄繼承,那么此種做法能否能夠得到法律的支持,還需要從多個方面予以論證。
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合法繼承人應當在被繼承人死亡后,做出繼承和放棄繼承遺產的意思表示,未明示放棄繼承的視為接受遺產繼承。那么,遺產的所有權在哪個階段發生轉移呢?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主張“繼承因被繼承人的死亡而開始,繼承開始的時候,被繼承人生前享有的財產權利義務便歸繼承人所有,此時遺產所有權即轉移給繼承人。”[1]但是,此種觀點將導致所有有關繼承權糾紛都被定義為所有權糾紛,致使放棄繼承變得不可能,如果說放棄繼承的標的是遺產所有權,那么僅由《物權法》調整即可,有關繼承權的侵權救濟、時效制度都將失去意義。
第二種觀點:主張“繼承是一個過程,繼承人在被繼承人死亡時尚不能取得遺產所有權,只有在遺產分割完畢后,繼承權才轉化為對遺產的所有權。”[2]其認為放棄繼承的標的為放棄繼承權。但是此學說將使遺產在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分割前處于無主狀態。
第三種觀點:遺產的所有權在被繼承人死亡后,合法的繼承人就取得了繼承遺產的權利,同時也擁有了對遺產的所有權,繼承權是遺產所有權的前提和基礎,我國《繼承法》規定:因遺產繼承,繼承人之間意見不統一或者家庭糾紛、矛盾較尖銳的,以及其他繼承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就繼承糾紛提起訴訟,并規定訴訟的期限為二年。從我國法律規定可見繼承糾紛有訴訟時效的限制,而繼承權和遺產所有權在被繼承死亡時即同時取得的觀點,使得該時效規定形同虛設。只要他是繼承人,其就可以以所有權受侵害為由主張權利,而不受時效限制。
綜上,上述三種觀點都存在問題,就放棄繼承權而言,其放棄為繼承權,而不是遺產所有權。繼承人一旦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那么其便退出了繼承法律關系,自始不享有繼承權,從而導致繼承人自始不享有對遺產的所有權;也正因如此,既然繼承人自始不享有對遺產的所有權,也就喪失了將遺產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的前提。而這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繼承權放棄將不可避免的對配偶的財產權益造成影響。繼承權放棄是否須征得配偶同意,便成為了一個必須探討的問題。
放棄繼承的簡單后果就是喪失繼承權和遺產所有權。財產繼承權是公民的一項重要的民事權利,繼承人既可以接受繼承,亦可以放棄繼承,在遺產分割之前,繼承人必須做出接受或者放棄遺產繼承的意思表示,繼承人一旦做出放棄繼承表示的,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反悔。放棄繼承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本人親自作出,限制行為能力人或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不能作出放棄繼承的決定。那么,放棄繼承常出現的法律后果主要有:
(一)放棄繼承人應繼承的遺產份額分配給其他合法繼承人繼承;
(二)因繼承人放棄繼承,使得本不應該由下一順位繼承人獲得繼承遺產的權利;
(三)對于以公證遺囑或者自書遺囑等遺囑形式確立的遺囑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會導致被繼承人的遺產由遺囑繼承變為法定繼承;
(四)對被繼承人的所有法定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會造成該遺產成為無主財產。
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老百姓的維權意識也在增高。一部分人對繼承中的放棄環節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那就是“繼承人放棄繼承權是否需要配偶同意?”
“繼承人放棄繼承權是否需要配偶同意?”這一問題目前已成為我國司法實踐中的一大困惑,究竟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分割前,繼承人放棄繼承,是否構成對其配偶財產權利的侵害,需要從繼承權的性質,期待權及權利義務對等原則等方面加以剖析。
(一)繼承權的本質屬性
1.放棄繼承遺產是否是處分夫妻共同財產的行為?
我國《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四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繼承所得的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那么,夫妻一方放棄的其依法可以繼承的遺產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未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的,視為接受繼承,遺產未分割的,視為共同繼承”。由此可見,放棄繼承是繼承人消滅繼承效力的單方法律行為,是拒絕受有利益的行為,而不是放棄既有利益的行為。因此,繼承人放棄繼承是一種拒絕接受遺產利益的行為,放棄的這部分遺產自始至終未成為夫妻共同財產的組成部分,繼承人放棄繼承,自然無須征得配偶同意。
2.繼承權的法律性質
繼承權有很強的身份基礎,不能轉讓,而對于繼承權帶來的財產利益,繼承人也不能因為享有繼承權而支配其尚未取得的遺產。因此繼承權僅僅是一種資格,是一種依法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資格,其在性質上并不是一種權利。繼承權雖然有將來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特定利益,但是它卻無法支配該特定利益,不能對繼承權做轉讓或贈與的處分。繼承人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放棄或接受這種資格,如果接受這種資格,那便可以憑借這種資格去取得遺產。既然如此,繼承權作為一種資格,僅為繼承人享有,而非繼承人夫妻共同享有,繼承人當然有權利單方放棄該種資格,放棄繼承權。[3]
(二)放棄繼承后的連鎖反應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七十七條之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未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的,視為接受繼承,遺產未分割的,視為共同繼承。”以及《繼承法》二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視為接受繼承。”由此可以得出,我國規定了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的期間——即是從被繼承人死亡至遺產分割這一段時間。當只有一個繼承人的情況下,就不存在遺產分割這個時間點了,而當有多個繼承人的情況下,就會存在遺產分割這個時間點,也就同時意味著會有放棄繼承權的期間,因此在這段期間繼承人的配偶是存在著對繼承人繼承遺產并從遺產轉換成夫妻共同財產的期待,此種情形下便存在“放棄繼承權是否會侵害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期待權”這個命題。所謂期待權,是指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具備,將來可能實現的權利。其具備三個要件:未來取得某種完整的權利有一定的確定性、具備取得權利的部分要件、具有期待利益并受法律保護。[4]《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有學者認為據此規定,凡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財產期待權,均可以予以確認。[5]因此,繼承人放棄繼承,將直接侵害配偶夫妻共同財產的期待權,所以繼承人放棄繼承須征得配偶同意。但是,繼承人放棄繼承,只是未能使夫妻共同財產增加,而絕不是應當增加而未增加,因此配偶對遺產成為夫妻共同財產的期待僅僅是一種希望,不是一種期待權。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并未侵害配偶對夫妻共同財產的期待權,配偶不能以此限制繼承人放棄繼承權。
綜上,繼承人在放棄遺產的繼承權時,應預先對放棄行為進行綜合考慮,避免出現解決不了的連鎖反應。當然,這是一個理論實務中均異常復雜的問題,因此如何達成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的自由與繼承人配偶利益保護的平衡,仍是一個須不斷探索,不斷借鑒,不斷創新的過程。
[1]高洪賓.轉繼承問題探討[J].法學雜志,1985.3.
[2]柳經緯.論接受繼承的推定[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1.
[3]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62.
[4]郝燕.The Study Of Expectant Right[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5]于偉.夫妻共同財產期待權探究[J].法學,1997.2.
D
A
2095-4379-(2017)14-0148-02
張立發(1974-),男,黑龍江大慶人,中共黨員,本科,國家公證員,現任黑龍江省大慶市高新公證處主任、大慶市公證協會常務副會長、黑龍江省公證協會公證文化建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