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娜
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
保險法近因原則研究解析
楊麗娜
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在法律領域中最復雜的問題就是因果關系,保險法當中的近因原則所體現出的因果關系與其它的因果關系的意義方面完全不同,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對近因原則規則的發展、適用程度以及判斷出其背后涉及的價值展開研究,并提出了此制度作為因果關系體系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擁有維護利益平衡的精神重點內容,旨在促進我國保險法近因原則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
保險法;近因原則;利益平衡
保險作為確定事故發生的原因有著決定保險人是否需要承擔保險合同所規定的非常重要的保險責任。保險人對保險合同的條件下應該履行的賠付責任,既不全部由形成的承包風險決定,還不完全由形成了承包損失決定,而是抉擇與符合保險合同的相關規定下,承保風險與承包損失之間形成的因果關系。現如今,國家稱“因果關系”為“近因原因”。關于近因原因最早源自英國的19世紀,之后歷經了幾個世紀的發展,逐步成為如今引導保險理賠的基礎準則。這條準則自形成迄今為止,也歷經了多種理論的學說原因力、比例因果關系等相關的理論與原則。
在法律領域當中,因果關系屬于非常復雜的問題之一。在保險法的范圍內,如果任何原因導致出現事故都由保險人擔負責任,在此基礎上,保險人將會筋疲力竭。為了防止被保險人隨意實施責任,同時還要避免保險人隨便推卸責任,在長期的保險法之中,確定了將近因原則之中的主要內容公平的責任體質。在保險的相關法律中,近因原則的根源來自于海上保險的范圍,具體是指僅有保險故障直接導致報銷標的損失現象,保險人才給予抵償。近因原則在1906年英國的相關保險法當中第一次被立法確頂。近因原則當中的近因,并不是簡單的描述時空上最貼切的原因,應將其理解成造成最直接、最有效、而且最具決定性的損害因素。按照近因原則造成保險標受到諸多損害的因素之中,如果能評判出近因被保的風險范圍內,則是因果關系成立、保險人理應加以抵償;如果相反保險人則不需要進行抵償;如果經過評判所得的近因只有部分被保風險的范疇之內,就需要進行區別實際情況作出具體的處理與判斷。
在我國相關保險的法律中,與普通的民法相比較近因原則更具特殊的作用。
(一)組成關鍵因素存在的差異
保險的專業人員必須承擔基本該承擔的賠償業務,并且還要履行保險合同中條例的責任義務。因此,與其它的民法具有一定的差異相關近因原則的學說,一致認定保險事故與出現的損傷之間具備一定的近因原則,并不是保險人自身的錯誤。另外,保險人范圍之內的事故具體來講屬于實現合同中與當事人的約定,無需過于在意合法或是違法,關于合法的相關標準對于保險法當中因果關系的評判并無意義。因此,在我國具體的保險法律中,近因主要是通過原因里才得以實現。
(二)功能作用存在的差異
在保險法上,因果關系產生的問題在民法當中發揮的作用先進行確定是否成立民事責任。另外,為了防止保險執行人責任范圍逐步擴大,民事法當中侵害行為與損害甚至是損害之間具備的近因原則的同時,保險執行人員必須承擔民事法可能對當事人造成損害的相關義務與責任。對于這方面來講,需要加強確立因果關系甚至是合理制約責任范圍之內的有效責任義務,以上的相關義務條例都確定了民事法中的各項功能。因果關系與普通不具規范的民事法抵償責任中最高限度的資金數額存在較大的差異,在保險界限內,保險法以及合同中的條例類似于對責任范圍進行了非常準確的約定與規范,并不需要采取因果關系進行斷定。
(三)研究程度與方式中的差異
在司法的要務當中,法院比較偏向只用保險合同約定事項領域之內檢查事故的主要因素,由于伴隨著保險運轉形式的不斷深化,在保險的合同中通常早已規范出了保險執行人員人應該承保的風險界限。在保險法的領域中,我們的人生準則就是“勿要庸人自擾,勿要探尋無法追尋的因素”。此外,由于侵還他人權侵害的權責作為法定范圍內的責任,而保險執行人賠付的責任作為約定責任,在侵害他人權法的方面,認為因果關系西需要著重可預見性,而在保險法上,因果關系則是認定更多重視當事人對合同產生的期待。
另一方面,當事人制定合同的主要目的就是推行不同原因造成合理無法推行并且索賠的一種特殊事件,但是當事人所制訂的保險合同卻與之完全不同,保險合同基于發生的保險事故具有更加深入的判斷與掌握,正所謂投保就是為了發生保險責任界限之內的事故就可以獲得合理的賠付。因此,可將與其類似的事件當做是因果關系,在普通的合同法的背景下,必須提前就對預見訂違約的情況進行假象,在保險法中,需要充分的考慮到訂約人最終的目的。
直接、合理的對決定權支配產生的原因保險法中的近因。近因實際上具有兩方面:一方面,基于擬定近因的原因出發,如果能通過擬定近因合理的推導到保險標發生損失,此種原因就是為保險標損失的近因,相反此種原因就是非保險標損失的近因;另一方面,將保險標發生損失作為出發點,逆向推理出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直到追尋出事故鏈在斷條階段的因素,這種因素就屬于損失保險標的近因。
(一)單一因致損的情形
在因果的情形之下,并不需要探究近因。如果是單一風險的原因。造成保險標損害事故的同時,只要強化確保其風險的重點原因、發生的事故是否在被保風險的范圍以內,如果是保險人就應該進行賠付如果恰恰相反,保險人就不需要進行賠付。
(二)多種原因致損的情形
當保險標損失的因素諸多的同時,是否該加強判斷什么才是近因,需要按照事故的具體情況進行定論。如果諸多原因一起發生,就屬于包括在被保的風險范圍內,不需要對近因做任意的判斷,保險人則應該進行賠付;多個原因同時出現時,如果大部分原因處于被保風險的界限內,就能正確的區分對各因素所導致的損害,保險人只要賠付被保風險界限之內造成的損失;如果多個原因一起發生,只有部分原因在被保風險的范圍以內沒有余外的風險,如果無法區分多個原因造成損失的同時,需要根據承保風險優先的基本準則,保險人必須進行全部的賠付;如果部分因素在被保風險的界限以內,因素是除外的風險,必須加以判斷事故的近因,若是近因在被保風險的范圍內,保險人就應當進行完全的賠付,如果正相反,保險人不需要承擔責任,如果分不清近因或者在近因因素在被保風險的界限內以及除外風險因素兩者同時存在,保險人只要賠付在界限以內近因造成的損傷,在分不清損失時,有的觀點認定應根據“除外責任優先”的相關準則,保險人不同進行賠付,有的觀點認定應該由與當事人進行商量之后在進行賠付,有的觀點認為應該依據兩者的占據的比例進行賠付。
綜上所述,我國在強化改善制定保險法時,應合理的借鑒國際上慣例理念,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充分的考慮到國內保險事業的發展情況與背景,保證真正實現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維持平等利益,并且還要通過立法與司法的成熟手段,為保險行業構建出健康的發展秩序,以此來保障我國保險行業的持續發展。
[1]王應富,龍偉.保險法近因原則之辨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0,02:90-94.
[2]侯晶晶,程艷如.論保險法上的近因原則[J].商品與質量,2011,S5:63.
[3]陳慧琳.保險法近因原則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6,33:21-22.
[4]黃澗秋.論保險法的近因原則[J].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1:37-41.
D
A
2095-4379-(2017)14-0155-02
楊麗娜(1987-),女,漢族,江蘇常州人,本科,畢業于常州工學院,就職于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保險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