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警丹
河南省實驗中學,河南 鄭州 450002
?
未成年人互聯網大額交易效力淺析
麻警丹
河南省實驗中學,河南 鄭州 450002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走進千家萬戶,通過網絡進行娛樂與購物成為未成年人課外生活的一部分。未成年人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大額消費現象的頻發,使得未成年人互聯網大額交易效力問題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本文旨在于通過對互聯網環境下未成年人大額消費的特性的分析,結合法律規定與學界觀點,對交易效力問題進行探討。
限制行為能力人;互聯網交易;交易效力
近來,未成年人在互聯網平臺上“豪擲千金”,揮霍家長錢財的消息不絕于耳。此類未成年人互聯網大額消費主要是未成年人通過家長手機綁定的銀行卡或者支付寶等快捷互聯網支付方式進行以下三類交易:1、游戲裝備類。未成年人在進行網絡或手機游戲時為了快速獲得升級或者得到更好的裝備大量購買增值服務;2、互動贈與類。未成年人在觀看網絡平臺直播等互動性網絡娛樂時,為了博得關注等目的,向主播等互動娛樂參與者進行大額贈與;3、網絡購物類。未成年人通過網絡購物平臺購買諸如虛擬服務、電子產品等相對較大金額的商品。
(一)交易的非接觸性
傳統交易中,買、賣雙方一般需要進行接觸,并進行磋商,以方便交易的達成。但是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的商品、服務的展示、購買、支付、交付,依托于網絡,其要約與承諾等交易流程通過程式化,便捷化的方式依次進行,不需要進行程式化操作以外的接觸和磋商就能完成交易。這種非接觸性的交易模式,決定了也賣方難以跟傳統交易一樣通過接觸了解買方的年齡和行為能力。
(二)交易客體的虛擬性
在互聯網平臺中,未成年人大額交易的商品或服務往往具有虛擬性。交易中未成年人只能通過賣方對于商品的描述和展示圖片以及既往購買者的評價了解商品,按照標示的價格進行程式化的交易。未成年人難以通過現實生活中形成的有限生活經驗對其價值進行判斷,容易在攀比等不健康心理的作用下,做出與其民事行為能力所不符的交易,加之交易客體難以走出網絡,進入現實生活,導致監護人難以在尚未通過反復交易,累計成大額消費時發現并進行制止。
(三)資金的大額屬性
未成年人互聯網大額交易中資金的大額屬性并非是交易金額絕對數值上的大,而是相對于正常情況下未成年人根據其相應的民事責任能力能夠獨立自主進行的民事交易行為所涉及的資金數額來說相對較大。在傳統交易中,這類相對較大金額的交易賣方通常會要求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在場代為交易或進行指導與協助。而借助互聯網便捷的程式化交易模式,未成年人得以在無需核實消費者身份的情況下一次或者多次累計進行較大金額的交易。
(一)效力的法律分析
目前我國針對未成年人行為能力和交易效力的法律規制主要有以下規定:
根據《民法通則》第十二條規定,十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之間的未成年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而根據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并將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規定,未成年人成為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年齡起點是八周歲。
《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通過這些法律規定,確實能夠對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進行交易進行有效的保護,但是由于互聯網交易具有非接觸、程式化,便捷化的特點,對于賣方而言,并不能夠通過交易行為直接判斷買方的年齡和行為能力,使得未成年人互聯網大額交易合同效力的判定不能簡單適用上述條款。
(二)效力的學理分析
目前,我國學界對于未成年人互聯網大額交易合同效力的認定大致分為三種觀點:
1.有效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在互聯網虛擬的交易環境之中,賣方難以清晰了解交易相對方的年齡和行為能力,能夠完成程式化的交易,即應當認定其具備進行此類交易的行為能力。如果賦予賣方在交易進行時查明消費者行為能力的義務,那么就加重了賣方所承擔的注意義務,增加了交易成本,不能彰顯出互聯網交易相較傳統交易的成本優勢與便捷屬性,與互聯網自由、開放的精神相違背。我國臺灣地區“電信法”即采信此種觀點,規定:“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使用電信之行為,對于電信事業,視為有行為能力人。”
2.待定說
持待定說觀點者認為:互聯網交易只是傳統交易的互聯網化,互聯網只是交易發生的一種媒介,是場合與方式的變化,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交易的性質,適用于傳統交易的規則也應當適用于互聯網交易。鑒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對交易行為的法律后果認知能力尚有欠缺,法律對其交易行為進行的傾斜性保護也應當延伸到互聯網交易的環境中去。因此,應根據現行合同法的規定,明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互聯網大額交易效力處于待定狀態,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進行的交易則一律無效。
3.折中說
此觀點則認為,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未成年人在該大額交易中的“意思能力”,而不僅僅是從年齡和金額上去推斷其交易時的行為能力。如果未成年人在該過程中能夠獨立自主的清楚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以及行為所產生的后果,那么可以判定為其具備進行交易所需要的控制力和判斷力,交易應當被認定為有效。反之,則為無效。
筆者認為,在未成年人互聯網大額交易合同的效力的認定上,堅持實事求是,以具體環境中解決具體問題為導向的折中說較為合理。在具體認定交易效力時,大額交易中的賣方誘導與監護盡責程度等因素也應當被考慮。賣方誘導程度如果達到足以影響未成年人交易時判斷與決策能力時,特別是以營利為目的進行惡意、低俗性誘導的,應當認定為無效。監護盡責程度也應當是決定交易效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是監護人因疏于監護管理而導致的反復多次交易累計而成的大額交易,則應以更多的以維護交易穩定為考量,不能當然的認定交易無效。總之,未成年人互聯網大額交易效力的認定,既關系到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又涉及互聯網交易的秩序與穩定,需要結合具體交易中多方面的因素認真考量,以期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生活保駕護航。
[1]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王澤鑒.債法原理(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楊立新.債法總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于程遠.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之中性行為[J].清華法學,2017(1).
D
A
2095-4379-(2017)14-0166-02
麻警丹,女,漢族,河南平輿人,河南省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