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東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
我國地役權制度功能之探析
何振東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地役權制度產生于羅馬法,距今已經有近三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遷,地役權雖然幾經盛衰,但是仍為現代社會法律所繼承和發展,足見地役權制度有其難以被替代的價值。《物權法》中的第十四章用了14個條文來規定地役權制度,至此地役權成為與相鄰關系相并列的調整不動產利用關系的新制度,極大的彌補了物權法定主義的不足。
物權法;地役權;功能
地役權是指不動產所有人或使用人為提高自己不動產的效益或滿足其他個人需要而通過與他人訂立合同以在他人不動產上設置一定負擔的權利。地役權制度自羅馬法以來已經存續了近三千年,這項制度能夠在歷史長河中久存而不被淘汰可見其存在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閃現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物權法定原則是指物權的種類和內容只能由法律規定,民事主體不能自由創設新類型的物權。物權法定原則在保護交易的安全和便捷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被視為物權法的首要原則。但是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對土地利用方式多樣化及土地資源日漸稀缺的現代社會,人們對新類型的物權迫切需要,現有的物權種類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而物權法定主義卻禁止人們創設新類型的物權,由此,物權法定原則的僵化日益凸顯出來。地役權制度在用益物權體系中卻極大的彌補了物權法定原則的不足,這是由地役權具有標的物范圍的廣泛性、權利內容的不確定性和權利創設目的的自由性等特點決定的。具體而言,地役權因當時人之間的地役權合同而創設,在不能違反物權法的強制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原則的前提下,合同的內容當事人可以根據具體需要而進行自由約定。因此地役權制度的存在為當事人的協商提供了較大空間。從而可以避免民事主體必須通過創設新類型的物權對土地利用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土地越發成為稀缺的資源,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土地資源的稀缺更是到了嚴重的程度。無論是居民的住房需求還是工業、農業、商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土地。人們對土地的需求是無限的,可是土地資源的數量卻極為有限,加之近年來土地荒漠化嚴重等問題,土地利用的沖突日漸明顯。因此,這就使得在既定量的土地資源內最大限度的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成為必要。雖然相鄰關系制度在調解土地相鄰人之間土地利用,加強鄰里和平相處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相鄰關系的行使條件是嚴格法定的,且只以相鄰土地利用的“必要”為前提,單靠相鄰關系調整土地之間的利用顯然是不夠的,遠滿足不了土地權利人對土地更高層次的利用。地役權制度的建立極大地改善了人們對土地的利用。一方面,地役權人并不獨占性的使用供役地,供役地在設定地役權后供役地人仍然可以在不妨礙地役權人對供役地利用的前提下繼續對供役地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民事主體在某塊土地上設立地役權后其它民事主體仍然可以在該塊土地上設定地役權。因此,地役權的設立與其它物權不同并不具有獨占性,這樣就可以更充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滿足不同民事主體的生產和生活需要。
地役權對環境的保護屬于事先保護,即兩塊土地的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間可以設立以一方不行使破壞環境行為為內容的地役權。由于環境損害具有復雜性、積累性、間接性及較難恢復等特點,所以對于環境損害應該以損害的預防為主要原則。而地役權制度通過排他力、優先力、追及力等效力的設置,可以有效的阻止潛在的對環境的侵害,起到預防環境破壞的作用。體現如下:(1)在理論上,地役權是物權的一種,物權的一般特性當然適用于地役權,而物權具有排他性,即物權可以排除任何民事主體對物權人權利的妨害,并且不需以實際結果的發生作為救濟要件。因此,地役權物權屬性的利用可以使地役權環境保護的功能得以實現。(2)地役權對環境的保護屬于物權保護,是一種物權救濟方式,相較于侵權請求權的債權救濟方式具有優先的效力,更能夠起到對環境保護的作用。(3)由于地役權具有追及力,即使供役物易主也不影響地役權的存在,對于環境地役權而言,承擔環境保護負擔的供役主體的變更也不會影響環境保護地役權的存續,以防新主體不承認地役權既存的事實,這更有利于對環境保護的穩定性。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地役權以對環境的事先保護為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地役權是一種古老的用益物權,起源于羅馬法,并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納。我國《物權法》規定地役權制度在調整不動產利用關系上取得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缺少地役權傳統,學術上和生活中對地役權研究和應用都較少,筆者希望通過對地役權制度功能的探討,引起民眾和學術界對地役權制度的重視。
[1]呂忠梅.環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1).
[2]鄭冠宇.地役權的現代化[J].煙臺大學學報,2009(1).
[3]耿卓.比較法視野下的我國鄉村地役權及其立法[J].當代法學,2011(5).
[4]崔文星.地役權的通俗化解釋[J].公民與法,2011(1).
[5]雷秋玉.地役權的功能泛化與本質復歸[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D
A
2095-4379-(2017)14-0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