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思元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135
?
澳大利亞法上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鄧思元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上海 200135
Salomon案確立了公司具有獨立的人格,然而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對債權人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因而在某種情況下對公司人格否認有其現實意義。本文要討論澳大利亞法律下對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判例和成文法上的體現。
澳大利亞;公司人格否認;公司法
Salomon v Salomon &Co Ltd這一英國判例確立了一個原則:公司是一個獨立的區別于它的股東和管理人員的法律實體,換言之,公司具有獨立的人格。然而公司獨立人格的確立就使得在公司股東和公司的責任之間形成了法律的屏障被稱為公司面紗,即公司以其資產、公司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來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很大程度上,英國上議院作出的這個判決鼓勵了小型公司尤其是一人公司的成立,因為公司的股東可利用這層面紗作為盾保護自己免于承擔公司的債務。
然而Salomon案中的原則被廣泛運用造成了英國上議院法官無法預想到的不良結果。即公司面紗被公司的管理人員濫用,尤其在一人公司上。正如一些法學家評論指出:對于公司獨立人格的承認實際上是對一人公司的無擔保債權人利益的嚴重損害。基于公平和正義此原則需要被修改。
(一)判例法上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從政策的角度看,法律所要實現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人誠實地做事不去傷害他人。然而對公司獨立人格的承認,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欺詐或者至少是不誠實的行為,違背了公司成立時的目的。公司的獨立人格的存在將會引發令人擔憂的事:當母公司或者是一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不管不顧無擔保債權人的利益,濫用公司面紗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或者為自身利益做一些損害無擔保債權人的事情時,無擔保的債權人將無法獲得救濟。例如當子公司面臨破產風險時,母公司可越過無擔保的債權人進行資產重組。公司獨立人格原則下無擔保的債權人想要得到救濟可能性不大,因為通常情況下法院不會刺破公司面紗讓公司實際控制人負責。然而如Lord Denning在Littlewoods Mail Order Stores Ltd v McGregor案中指出在特定情形下,法院可以刺破公司面紗以便看清公司背后的情況。
那么這種刺破公司面紗情況什么時候發生呢?Rogers AJA在Briggs v James Hardie & Co Pty案中指出澳大利亞法下沒有普遍,統一的規則來指引法院在何種情況下刺破公司面紗。事實上,法院傾向于采取基于對案件事實的分析的方式來決定是否刺破公司面紗。和英國一樣,澳大利亞法院一般不傾向于隨意刺破公司面紗。刺破公司面紗被法院認為是最后一種手段。只因不公平就刺破公司面紗不是一個適當的理由,因為Salomon案的結果本來就不公平。因而需要較強的理由來刺破公司面紗例如存在欺詐(fraud)和欺騙(sham)。在Jones Re Darby案中法院認為CLC是Darby和Gyde從事欺詐活動的傀儡一人公司,因而法院通過刺破公司面紗,判令Darby和Gyde提交未公開的秘密盈利給清算人。Salomon案原則的另一個例外欺騙(sham)被運用在Kensington International Limited v Republic of Congo案中,當存在用不誠實的舉動利用公司進行貿易來避免現存的債務時,法院傾向于刺破公司面紗。然而最高院在Walker v Wimborne案的判決中,Mason J拒絕承認集團公司是單獨的實體,并在之后的Industrial Equity Ltd v Blackburn案中仍表明此種態度,這體現出法院在集團公司案件中不輕易刺破公司面紗。
(二)成文法上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判例法上刺破公司面紗有其局限性,成文法通過制定法條來解決此種局限,尤其體現在對破產時濫用公司獨立人格時保護債權人的規定。根據《澳大利亞2001年公司法》588G條的規定,董事如果沒有阻止公司在破產期間所引發的債務要承擔個人責任。相應地董事如果違背了這項責任將會賠償無擔保的債權人在公司的破產交易上所受損失。同樣第588V條規定,母公司要對子公司在破產期間所引發的債務負責,這樣就把在破產中所遭受的損失的風險從子公司的債權人轉移到了母公司。
Salomon案判決時公司法還處于起步階段,因而英國上議院無法預見未來所有的可能情況。公司獨立人格的原則的重要性不可否認。澳大利亞法律通過判例和成文法補充了此項原則的不足。然而也應當看到這些補充也不完善,不能解決所有這個原則所引發的問題。因而修法也是勢在必行。
D
A
2095-4379-(2017)14-0214-01
鄧思元(1993-),男,上海人,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2016級國際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