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沁瑞
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邊疆民族地區“三調聯動”機制調查報告
——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為例
杜沁瑞
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三調聯動”是指為了健全和完善我國的司法體制、機制,發揮社會自治功能,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三大調解資源及其他社會力量相結合,在人民調解的基礎之上,實現三大調解對接聯動,協力調處各類矛盾糾紛的一種調解機制。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調聯動”機制得到了深入貫徹和落實,但面對新形勢下社會矛盾糾紛存在的新特點,以及邊疆民族地區特有的阻礙,“三調聯動”機制該如何適應新形勢新問題,得到更好的發揮作用,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調解機制;三調聯動;邊疆民族地區
2009年12月,全國召開了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要求全國政法機關要牢牢抓住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之三性問題,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在此次會議中,中央綜治委發揮了牽頭、策劃、部署的作用,共十六個部門共同簽署了《關于深入推進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的指導意見》。可見日益凸顯的社會矛盾早已引起了中央的重視,調解工作的貫徹落實、結構完善迫在眉睫。其中頗具成效的“三調聯動”機制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線。同時,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資源相對匱乏,經濟相對落后,許多政策的輻射力度不夠,易于產生社會問題,不及時解決極易引起民族之間的沖突。因此,調節機制在邊疆民族地區的貫徹落實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怒江州“三調聯動”機制運行狀況
從2009年1月份到2013年5月底,全州人民調解和各級聯調機構共受理各類矛盾糾紛10262起,調處糾紛10243起,調處成功10094起,其中人民調解9615件、司法調解223件、行政調解256件,調處成功率為98%;防止矛盾糾紛激化681起,其中防止群體性上訪215起,涉及人數1800多人,防止群體性械斗93起,防止糾紛引起的自殺31起,防止民轉刑147起,“三調聯動”已成為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手段之一。98%左右的糾紛在萌芽狀態就被化解在基層,一批重大、疑難、復雜社會矛盾糾紛得以圓滿解決,有力地維護了地區社會穩定。①
(二)邊疆民族地區“三調聯動”機制存在的問題
1.職責分工不明確,資源銜接不暢。實施過程中,部分部門責任意識不夠或無力解決,整體參與意識不強,加之三大調解部門的工作銜接和各部分責任履行機制不夠健全完善,存在拖延、推諉等現象,個別地方“三調聯動”工作“聯不起來”、“動不到位”,直接影響了工作的整體推進。
2.人員專業素質偏低且少數民族法律人才匱乏。人民調解員一職對工作能力的要求并非只是學歷與法律知識,尤其是在鄉村中進行的調解工作,調解員往往需要深入了解當地情況,甚至深得村民信任和廣泛認同才能勝任。在邊疆民族地區進行人民調解工作如果沒有少數民族工作人員的參與是絕對行不通的。
3.經費困難。邊疆民族地區大多經濟落后,基本無法從當地政府申請到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以怒江州付壩村為例,每年該村的調解委員會大約接案子一百多起,而村委會經費每年只有三百三十元,平均每起案件的經費不到三元。人民調解工作面臨總體工作量太大,而經費保障困難的失衡現狀。
(一)明確規定受案范圍
“三調聯動”機制的受案范圍,應主要為適合調解且雙方當事人同意調解的案件糾紛,足以產生影響的群體性糾紛及重大疑難復雜糾紛。如醫療事故糾紛、鄰里之間的不動產糾紛等。而相關法律嚴格要求必須專案專辦的糾紛、法律嚴格規定不能使用調解方式辦理的案件則不在其受案范圍內。
(二)科學設定職責權限
通過法律法規、政府規章等,明確相關部門單位具體分工及職責,努力實現“四下降、三提高、兩不出現、一個確保”的目標;將責任落實到每個單位、部門,明確其共同的職責任務是宣傳相應的法魯規章及政策;通過分析預測矛盾的發展趨勢;在協調機關的統一協調指揮下協同工作;對已調處的矛盾糾紛進行回訪;若不屬于自己受案范圍的,移交后可向相關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做到權責統一。
(三)補充完善保障機制
“三調聯動”機制的財政保障工作國家應通過立法予以保障。如將“三調聯動”工作經費列入地方政府財政開支,以保證“三調聯動”工作的有序開展,緩解目前調解人員自貼調節費用的窘境。通過保障調解人員的工資福利,給調解人員學習專業知識,鉆研調解技能創造環境。為了預防“三調聯動”經費的濫用,還應建立起相應的監督機制。
[ 注 釋 ]
①數據源: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調聯動”辦公室報告.
[1]林勇,孫浩波,陳昆侖.實施“三調聯動”促進社會和諧[J].人民調解,2007,01:28-30.
[2]夏國佳.用“三調聯動”化解矛盾推進和諧社會建設[J].中國司法,2007,08:60-62.
D
A
2095-4379-(2017)22-0107-01
杜沁瑞,女,漢族,山西運城人,云南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