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陳爽
(710122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 陜西 西安)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原因調查
——從個案看走向犯罪背后的原因
何陳爽
(710122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 陜西 西安)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身上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他們的發展與祖國的未來密不可分。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并且犯罪年齡逐漸呈現下降的趨勢。本文將對近期發生的未成年人案件及其生活背景進行分析。
未成年人;家庭;區域;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球社會的一個普遍問題,也是各國都十分重視和關注的社會現象。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數量日益上升,犯罪年齡下降,這給我國的社會治安帶來了很大壓力。在我國,只有已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達到法律規定的條件時,才算構成犯罪,受到刑法的制裁。然而,犯罪年齡越來越小,再加上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感染,如何懲罰,如何教育成了一個難題。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從源頭上減少甚至杜絕未成年人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阿迪力(化名),男,少數民族。因在某大學附近盜竊手機被便衣警察發現。盜竊時17歲。阿迪力的家鄉遠在新疆,早早輟學在家,案發前不久隨家鄉的朋友一同來陜西打工。他家里只有媽媽和妹妹,條件不好。那邊很多人都和他一樣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剛來到陜西的時候,他在一家飯店打工,但是飯店老板很兇經常打罵他,他忍受不了就離開了。
在這起盜竊案中,阿迪力和同鄉負責偷手機,另外有兩個漢族人負責在他們得手后對偷來的手機進行銷贓。警方發現,他曾將一根長約8cm的釘子吞入腹中。據調查顯示,阿迪力以前生活的地方有很多人為了逃避偵查、懲罰,都會采取這種吞釘子、打火機行為。
(一)家庭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
家庭作為社會最基礎的分子,是一個人一生中經歷的第一個場所,也是對他們性格養成以及成長影響最深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行為影響孩子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1.家庭結構的缺陷
家庭結構的缺陷,即就是家庭結構殘缺,也可以將這樣的家庭稱為不完整的家庭。這樣的家庭通常缺少父母一方或雙方,如父母一方或雙方死亡,父母離婚,一方入獄或者長期分居。這樣家庭的子女往往由于缺少父愛或者母愛容易在心靈上引發不良反應,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影響孩子形成正常的心理調節機制。孤獨、自卑和焦慮這樣的負面情緒會被擴大化,一直伴隨著他們,這使得他們忽略社會中的溫暖,對社會產生充實的心理。這樣的內心負面情緒一旦遇到外因的引誘,極容易產生犯罪意識,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阿迪力的家庭結構是殘缺的,父親的位置處于缺失狀態。父親的教育和愛的缺失尤其是對男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
2.家庭教育的缺陷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重視的大多在學習方面。盡管很多家庭在家庭結構上沒有缺陷,但其教育方式的不當,仍然容易導致他們心理成長不健全,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大多數農村孩子,家庭生活條件不好,父母大多為了生計或外出打工,或在當地努力賺取家庭生活的開支,常常沒有時間去關心自己的孩子,更不要提適度的教育了。而城市里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會好一些,但家長大多只注重其在學業上的成績,很少關注孩子在成長中的心理發展是否健全。未成年人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他們的心理正處于一個發展轉型的重要時期,要從一個被保護的孩童逐漸成為一個步入社會有擔當的成年人。而此時,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很容易引起未成年人的叛逆心理。這種叛逆心理若不加以正確的指導,很容易誘發一些極端的行為。
(二)區域背景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1.未成年人所處的區域環境
未成年人所處的區域環境是說未成年人長期居住,與生活聯系緊密,并對其行為習慣形成有著很大影響的區域環境。阿迪力所生活的環境在新疆某個小縣城。那里的很多人和他一樣外出打工,賺取所需的生活資料。然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和他走上一樣的道路,并且為了逃避法律的懲罰,吞釘子、剪刀、打火機等物品。在他曾經生活的地方,接觸的人群中,這樣的事情已經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未成年人很容易去模仿他們所看到的行為。
2.學校——社會教育
很多社會問題的存在使學校教育的作用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變得微弱。我國人口眾多,學生多,老師很難及時了解每個學生每個階段的變化。除了學習的指導,生活上的指引很難落實在每個學生的身上。每個未成年人在心智尚未成熟之前都是需要關注的,但是老師少學生多,老師任務重,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這常常導致很多時候沒辦法及時發現問題,錯失解決問題的良機。長期教育制度偏重應試教育的模式導致很多人忽略成長中的問題。一切以學習為主,以順利考上好大學、名牌大學為主的思想深深的扎根在每個教師、家長的心中。過度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果,容易讓學生在重壓之下,難以正確看待成敗,不能正視競爭與合作,容易產生畸形心理,加上自我調節機制弱,一點小事都很容易誘發犯罪。
未成年人是極易變化的群體,良性的引導會使他們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認識社會,正確面對挫折和情緒,更好地杜絕違法犯罪行為,將所有罪惡的念頭扼殺在搖籃中。
教育學家哈巴特有句名言:“一個父母勝過一百個校長。”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嬰兒,都是純潔的。后來實施犯罪行為的孩子,都與其家庭教育不當或缺失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從重視家庭教育開始,關注未成年人的成長,輔以社會的關注以及學校的教育,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1]張遠煌,姚兵.中國現階段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趨勢.法學論壇,2010年1月第1期.
[2]于陽.父母離異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探析.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月第12卷第6期.
[3]陳葦,石婷.家庭因素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及對策實證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年第5期.
[4]劉邦惠.試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預防.青少年犯罪問題,2001年第6期.
[5]王俊梅.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與預防.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9年3月25卷第1期.
何陳爽,女,漢族,現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