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華
(537000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玉林)
不法原因交付物能否構成侵占罪對象的探討
孫鵬華
(537000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玉林)
不法原因給付物是否可以成立侵占罪的對象,各國對此界定不一。筆者認為應以“不法原因交付物”這一稱謂代替,并以交付目的不同和權利是否終局性變動為標準,將不法原因交付物分成給付物和委托物兩類,再就其進行分別地探討。以期盡可能保護受損的法益的同時兼顧民刑規范的統一。
不法原因給付物;不法原因委托物;侵占罪
大陸法系對許多犯罪的考量,都是要結合民法的判斷而進行。而刑法的謙抑性和補充性,也決定了刑法的保障法地位,使我們不能將他法能夠規制的問題強行交由刑法規制。因此,如何兼顧二者便是處理此類產生于民刑交錯中的問題的關鍵。
不法原因給付制度濫觴于羅馬法,當給付人給付的內容、目的和標的不法時,則排除其返還請求權,但當該不法僅存于受領人一方時,則其可主張。大陸法律中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不法原因給付,其是依照民事行為的無效來處理,這將導致兩種后果——返還或者收繳。這樣,給付人在某些合同無效的場合下,會被排除返還請求權,從而喪失所有權。
刑法中的不法原因給付物則指的是因為不法的原因而占有的歸屬于他人的財物。根據某些日本學者的觀點,通常應當將其進一步區分為委托物和給付物,其相較于民法而言,范圍更大。故而筆者認為,稱其為“不法原因交付物”似乎更為妥當,因為“交付”只是指將標的物的占有轉移給受讓人的事實,并不牽扯物權終局性變動,這樣就既包括終局性權利轉移的“給付”,又包括非終局性暫時占有的“委托”。
(一)日本刑法界對該問題的觀點
1.肯定說
該學說認為行為人侵占委托物的,在委托人給付基于不法原因時,得成立侵占罪。判例指出:即使該財物的給付人因不法原因給付而被排除返還請求權,但其對該財物所有權并不消滅,領受人無法取得所有權,故對于領受人,該財物依舊歸屬他人,得構成侵占罪。
2.否定說
該說主張,當行為人侵占委托物的,在委托人給付基于不法原因時,不成立侵占罪。日本最高裁判曾作出判示,因不法原因而作出給付的情形下,所有權歸屬于受領者。這使得肯定說的基礎瓦解。
3.區別說
該說主張將上述問題分類為不法原因給付物與不法原因委托物,從而進行個別考量。前者不能成為侵占罪的對象,后者反之。
(二)大陸刑法界對該問題的觀點
雖然大陸的法律中沒有明確具體的不法原因給付制度,但該問題依然存在,侵犯委托人財產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我國理論界的觀點,與日本學者的觀點基本一致,也分為上述三種觀點,而且在論述中也皆未超越日本學者的框架。肯定說原本是中國大陸刑法學界的通說觀點,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否定說的地位漸漸提升,已成為目前最有力的學說。
(一)對已有各學說的評價
筆者不贊同肯定說,原因在于肯定說先是肯定了委托人有所有權,但又同時強調了委托人無返還請求權,而物權的效力應當由法律直接規定,其中物權效力便包括物上請求權,而返還請求權即是其中之一種,也即有所有權,便有物權返還請求權。如此可見肯定說前后矛盾。
否定說雖然在表面上維護了法秩序的統一,但不可避免的是,否定說沒有意識到在不法原因存在于受領人一方時,民法上并不排除給付人的返還請求權,這時否定說便會造成放縱侵害法益行為的后果。有些學者提出,侵占不法原因委托物的行為不構成侵占罪并不會放縱犯罪,因為接受犯罪嫌疑人以犯罪為目的的委托的行為本就是一種共同犯罪行為,這可與委托者構成共同犯罪。這是片面的,因為在不法原因存在于受領人一方時,委托者往往不構成犯罪,受委托者也就無法成為委托者的共犯。
最后,筆者認為區分說或折衷說,其雖然區分了不法原因給付和不法原因委托,但在不法原因委托的情形下,該說和肯定說一樣有矛盾之處。
(二)對不法原因交付物能否成立侵占罪對象的分析
不法原因交付物應嚴格劃分為不法原因給付物和不法原因委托物,標準在于財物的交付人是否有以自己喪失對財物的所有權和使受領人終局地取得該財物的所有權的目的。根據上文所述,民法中的“給付”強調的是,法律上的所有權的變動,而“委托保管”則并不存在物權變動,這直接關系到該財物是否可以成為侵占罪的對象。
1.不法原因給付物不能成為侵占罪的對象
在不法原因給付財物的場合下,由于給付人是以使受領人終局地取得該財物的所有權為目的而轉移所有權,從而使受領人取得該財物的所有權。因而無論該不法原因是在給付人一方或是在受領人一方,也即無論給付人是否被排除返還請求權,受領人對該財物占有并不予歸還的行為不構成侵占罪,該不法原因給付物不能作為該罪的對象。
根據刑法規定,侵占罪第一款規定的侵占委托物犯罪只有在行為人不擁有該財物的所有權,而是通過委托關系獲得占有的情況下,才得構成此罪。故而,在上述情況下,受領人已經獲得了該財物的所有權,并非“代為保管”,這是不符合侵占罪的構成要件,是無法構成侵占罪的,既然無法構成侵占罪,那么,該財物自然也就無法成為該罪的對象。如,甲為了包養乙而給包養費,后甲索要包養費時被乙拒絕,在此情況下,甲給乙包養費的行為屬于不法原因給付,且不法原因在甲,當排除甲的返還請求權。而乙獲得包養費并非是代為保管,因而乙拒不返還的行為并不構成此罪,包養費自然不能成為侵占罪的對象。
同理,在給付人依然得請求返還時,雖然其依然擁有返還請求權,但不能因其具有返還請求權便排除受領人的自主占有,更重要的是,受領人占有財物并非基于委托,而是源于所有的意思。故而受領人亦不構成侵占罪,該不法原因給付物也不能成為該罪的對象。如,丙強行向丁索要財物等,雖然丁的給付行為的不法原因在于丙,但丙占有保護費并非基于和丁之間的委托關系,而是基于丁的給付,故而丙不成立侵占罪。
2.不法原因委托物可有條件構成侵占罪的對象
在不法原因委托物的情形下,委托人不是以使受托人終局地取得財物為目的,因而受托人沒有取得所有權。那么,受托人占有他人的財物,拒不歸還的是否成立侵占罪,應當根據不法原因是否在委托人一方,即委托人是否被排除返還請求權,分別進行認定。即,在委托人被排除返還請求權時,受托人占有該財物不予歸還的行為不構成侵占罪,該財物不能成為該罪的對象;在委托人擁有返還請求權,并且其行為不構成共同犯罪的前提下,可以成立侵占罪,該財物能夠成為該罪的對象。
委托人被排除返還請求權,受托人不構成侵占罪,財物不能成為該罪對象。其原因在于,對于不法原因委托之財物,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二者行為成立共同犯罪時,給付物即成為贓物,委托人就已經喪失了返還請求權,該財物已經不屬于委托人所有,故受托人就沒有侵占委托人的財物。而且,該財產受到受托人的實際控制占有在前,成為贓物而認定屬于國家財產在后,受托人占有該財產不是基于自己與國家成立的委托關系,這不符合侵占罪的構成要件。因而無論如何,受托人也無法成立侵占罪,該財物不能成為該罪的對象。諸如,甲以犯罪的故意將財物委托給乙,而乙侵占并拒不返還,這時該資金屬于贓款理應收繳,乙未侵占甲的財產,也不能認為乙和國家成立委托關系,故而已不構成侵占罪。
在委托人未被排除返還請求權的情形下,受托人是否構成侵占罪,先要看受托人是否與委托人委托財物目的指向的一方構成共同犯罪,如果構成共同犯罪,那么,受托人就不再成立侵占罪,如果沒有構成共同犯罪,那么,受托人就可以成立侵占罪,在此情形下,委托的財物才能作為該罪的對象。如,丙被人勒索而被迫交納財物,丙委托丁代其繳納,然而丁占有后拒不返還,這時丁的行為得成立侵占罪。
[1]周光權.刑法學的西方經驗與中國現實[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6,24,2:23
[2]王澤鑒.不當得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93-111.
[3][日]佐伯仁志,道垣內弘人著,于改之,張小寧譯.刑法與民法的對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7-72.
[4]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900-907.
孫鵬華(1991~),男,漢族,河南平頂山人,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