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長海
(122599 凌源市人民檢察院 遼寧 凌源)
試述關于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幾點思考
沈長海
(122599 凌源市人民檢察院 遼寧 凌源)
公益,是指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社和利益,即公共利益,“不待定多數人的利益”為共公利益的界定范疇,“不特定”和“多數人”是成為公共利益主體的必要條件。如環境污染案件和食品藥品安全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案件是侵犯不特定多數人利益內典型案件。可見,公益訴訟是指為實現和保護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也可以解釋是為實現和保護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針對損害不特定多數人的違法行為而提起的訴訟;從涉及民事:訴訟領域、行政訴訟領域來分有兩大公益訴訟類別,民事公益甲訟和行政公益訴訟,顯而易見,何謂民事公益訴訟?即為實現和保護民事領域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也可解釋為實現和保護民事領域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針對損害民事領域不特定多數人的違法行為而提起的訴訟。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實中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認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資產流失、壟斷集團“霸王條款“;部分行政機關和行政執法機關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疏于監管或者以罰代刑等問題,其危害日益嚴重,加之法律在此方面規定缺失,導致司法救濟不力,使得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得不到有效及時保護。上述問題的形成原因,表現形態明顯區別于普通的違法犯罪行為,導致傳統的法律解決途徑在一定程度上乏力。從刑事訴訟角度來看,一些嚴重侵害公益的危害結果可能是由眾多輕微事件累積造成,難以追究眾多違法者的刑事奢任;從民事訴訟角度來看,由于法律規定必須與損害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才可以提起訴訟,限制了一些公益團體和公益人士上起訴的主體資格。另外即使與損害結果有直接利益關系的主體往往考慮訴訟成本大高、得不償失等而缺乏起訴動力;從行政訴訟角度來看,個別行政機關和工作人員行政違法行為構成刑事犯罪的畢竟是少數,而更多的是不作為、亂作為,疏于監管,現實當中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機關為之“請命”,即使公民在部分個案勝訴獲得賠償,對行為人來說其訴訟過程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1.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法律依據
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法》總則第15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但是《民事訴訟法》的分則中,對支持起訴缺乏具體規定,使得目前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活動缺乏具體的操作規范,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這一工作的深人展開。但從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在總則中規定的有關檢察機關監督民事審判、行政審判活動的原則以及《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4務的這些規定,可以看作是法律對檢察機關提起、參與民事訴的一種概括性授權。但是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活動僅有法律的有關概括性授權還不夠,還需要法律對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活動的具體操作規范和訴訟權利做出具體規定,以便更有效地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公民個人的合法權利。
2.檢察機關在提起公益訴訟沒有程序保障
近年來,我國在訴訟的程序設計上已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但綜觀三大訴訟法,關于檢察機關如何參與公益訟訴的相關程序卻沒有規定,這就構成了檢察機關通過提起公公益訴訟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益的程序上的障礙。公益訴訟主體的特定性和對象的廣泛性,以及訴訟目的的公益性都使得其訴訟程序有別于其他訴訟形式。因此,不能類推適用國家公訴斥訟程序有別于其他訴訟形式。因此,不能類推適用國家公訴或其他私益訴訟的程序規定,更不能以此為由忽略程序,否則就會使公益訴訟活動在混亂中亂中進行,實體權利當然也就難以分實現。
3.檢察院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勝訴后利益的歸屬問題
法律并未明確由檢察院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勝訴后利益的歸屬問題。在實踐中的操作方式也很不統一。一般來說,檢察院在受侵害的國有、集體單位怠于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情況下起的公益訴訟,都是以國家的名義提出,但勝訴后所獲得的賠償款的處置卻有爭議。有的主張應當返還受盜侵害對象,理由是基于民事公益訴訟的理論:公益訴訟的提起乃是為了公共利益,并不是為了提起者的利益,依據誰受損害誰獲賠償的原理,理應由受侵害單位獲得勝訴后的賠償利益。但這種看法顯然忽略了刑事公益訴訟的特殊性,檢察院也是代表了國家,從某種角度也可以算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所以也有主張應該由檢察院或法院上交國庫從而收歸國有的。雖然看似都是國家墓獲得賠償利益,但其中的差別顯然不言而喻。
4.檢察機關在訴訟過程中是否享有強制措施的權利
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過程中是否享有強制措施的權利是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筆者認為,檢察機關之所以提起公益訴訟,就是為了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免遭不法侵害,而檢察機關享有的強制措施的權利正是完成這一職責的重要手段。檢察機與公民個人和其它組織提起民事訴訟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檢察機關在依法定職權在搜集和保全證據過程中,包括搜集證據、保全證據、勘驗、鑒定、財產保全和強制措施等具有強制性質、當事人、證人、有關組織和個人有配合的義務。但由于對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我國法律尚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從立法上賦予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的調查取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