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永超
(身份證號:130521198711042798)
關于民法公平原則的研究
尹永超
(身份證號:130521198711042798)
倡導民法公平原則,應執行到具體的民事主體關系中去,使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以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本文從內涵、民事主體、組織實施等角度分析了民法公平原則,以期為我國民法公平原則的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民法;公平原則;研究
公平原則指的是,國家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在制定法規以及裁判糾紛時,或者是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都應當遵守社會普遍認可的公平理念及要求。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民法公平原則的兩大內容就是公平動作與公平觀念。
1.公平動作
公平動作是民事活動的動作模式,它以公平觀念作為基礎,對民事利益關系進行評判。由此可知,公平動作是一個判斷的過程,對實際存在的利益關系作出判斷,這一過程中,公平動作把抽象的法律條文變成了真實的生活表現,這有利于提升判斷的正確性;而且,基于公平觀念的公平動作也對司法主體和民事主體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適用社會上普遍認可的公平觀念。
2.公平觀念
公平觀念是判斷民事利益關系所依據的基礎,它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經過了推導和積累,法律則讓它成為一種利益判斷的標準。公平觀念以民事利益關系作為主要內容,是對民法價值產生深刻影響力的觀念集合。
民法的廣泛性以及民事主體地位的平等性,是公平原則存在的基礎。公民最關心的就是個人權利義務的公平與平等,而民法的應用對象正是國家中具有民事權利的任何公民,它保護所有公民的基本權利。
1.我國民法通則中規定了公平責任
公平責任原則是我國民法中獨立的歸責原則之一,它保證了每一個民事主體在參與民事活動中的言行,權利一律平等。
2.獨立的自然人,自由享有個人權利
現實生活中,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容易利用親情來損害他人的人身權利。每一個自然人都是獨立的,不能因為與其他人的親密關系而失去了個人權利。在享受權利與承擔義務方面,有親密關系的民事主體不能制約其他主體,這也是民法公平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
3.每一個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當公平分配利益
民法公平原則所追求的,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單純地均分實際成果,而是追求機會的公平。由于每一個民事主體存在個體差異,生活環境、家庭背景等也有所不同,這就導致了角色與地位的差異性。比如,一個殘疾人和一個身體功能正常的人,他們所實現的權能是不同的,由此會造成不均等的個體機會以及不平等的結果。可見,對于弱勢群體,不能只從形式上強調平均分配。只有合理地分配利益,才能真正體現公平。
4.民法不僅公平地賦予公民權利,還應兼顧義務的履行
現代法律提倡權利與義務對等。努力提高人民的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運用民法規范依法治國,這樣還可以防止不正當權利干涉民法的公平性。具體來說,依據民法規范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應當履行義務,這體現了公平原則,防止了不正當權利干涉民法公平;如果是意外傷害,雙方當事人均無過錯,那么,應當雙方均攤民事責任,而在實際履行時,還應當考慮到雙方的經濟懸殊狀況,這些都體現了公平原則。
1.從農村勞動人口的民事行為入手
當前,包含廣大農村人口在內的勞動者,在我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他們普遍文化素質不高,社會活動范圍較小,甚至還依從于重男輕女、知識無用等落后思想。對于他們而言,正確地理解和落實民法法規存在困難,適用民法公平原則也存在困難。以偏遠農村地區的婦女為例,在面對土地及房產分配、離婚后子女撫養等利益糾紛時,她們能否得到公平的對待,就體現出公平性原則。
2.從社會中堅力量的民事行為入手
包括城市中產階層、農村富裕戶在內的社會中堅力量,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文化素質,社會活動范圍也有所拓展。這些人一般是在面對具體的民事糾紛時,才有意識地接觸法律規范,而且能夠做到盡快落實。由此,民法的公平原則在這一群體中最容易得到推廣應用,但也不能忽視該群體的局限性。具體來說,城市人口眾多,人們的民事行為能力集中,容易發生各種糾紛;同時,人群中容易形成利益團體,本團體內的公平,對外則很可能施行不公平的對待。這些糾紛及不公平對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事件,讓人們自覺提高了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人們學習并使用法律的表現之一,就是提起法律訴訟。但還是有一些民眾法律意識淡薄,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要么一味忍讓,要么采取過激的報復手段,這些情況也給法律的貫徹執行帶來困難。
3.從高端人群的民事行為入手
高端人群,擁有至高的權利或者相當多的物質財富,他們文化水平高,社會地位穩固,尤其是最具備民法公平原則的意識,通常能夠有效地組織實施民法原則。在處理法律行為時,這一群體中,有時在適用國內法律之外,還涉及到國際法律,這也是民法公平原則的普及途徑之一。
公平的含義在于公正、平等、合理,民法公平原則是適用于法律關系主體的基本原則。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要注重實質上的公平,不僅要實現民事主體之間的自愿公平,還要達到民事關系之間的利益分配公平,使民事主體雙方心悅誠服地接受利益分配結果,進而促使民法在公平原則之下,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1]孫維飛.通說與語詞之爭——以有關公平責任的爭論為個案[J].北大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2]張衛彬.公平原則及有關情況規則若干問題芻議[A].2010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10年.
[3]錢瓊飛.從“義利之辯”到“公平和效率”——中國的法律價值的發展一瞥[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