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荷晶
(200435 上海星紅桉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從授權到控權:經濟法的中國化路徑
陳荷晶
(200435 上海星紅桉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西方經濟法的產生目的在于授予政府干預經濟的能力,但是這并不能適用于中國當下的市場經濟狀況。本文首先研究西方經濟法為何是授權法,然后分析經濟法發展理念的轉變行政權與國家調節權的區別、違法性審查標準不同以及法益保護的指向之異這三個層面分別闡述行政法與經濟法控權的分野。
自由經濟;壟斷競爭;行政權力
無論是以市場調節為主導,還是以政府宏觀調控為主導,在當下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要強化政府的角色轉換。對行政公權力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從而有效控制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影響,如何實現從授權到控權的轉變,結合中國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走經濟法的中國化路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于法律的演變過程,需要從歷史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早期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較慢,如美國政府就積極貫徹重商主義,鼓勵商人從事商業活動。一直發展到19世紀30年代,美國市場的經濟政策才發生了轉變,由重商主義轉換到自由主義。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強調市場作為一只無形的手在經濟調節中所發揮的作用,將政府的角色定義為守夜人。在這個程度上。市場自身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資本主義追求效益的本質得到充分的體現。在自由資本主義市場體制之下,法律所調整的主要是私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民法對市場經濟調節發揮巨大的作用。通過相關所有權制度、占有轉移制度以及契約制度確定權利歸屬及轉化,從而有效促進商品流通以及市場經濟的交易安全。但是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機械化的發展,壟斷主義競爭也應運而生,這一方面是自由市場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對自由市場競爭秩序的一種破壞。市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從而出現市場失靈的狀況,這個時候就不得不需要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總抓手主動介入市場調節中,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對不同的企業生產提供不同程度的政府支持。這種政府介入與前期的重商主義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更注重于全方位的管理,而后者則具有謙抑性,政府調節主要是作為彌補市場失靈的一種重要手段。
2.1 國內市場無法滿足授權經濟法的基本前提
根據西方市場經濟的演變過程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授權經濟法的基本前提主要有兩個:①市場經濟高度繁榮;②政府權力受到限制。政府權力受到的限制不僅包括程序法上的限制,而且包括實體法中的限制,即政府權力作為彌補市場失靈的手段,是在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自身的能動性的基礎之上再進行調節。市場失靈需要由政府采取相關措施進行調整,同時市場失靈也屬于一個零界點,只有在經濟充分發展,市場高度繁榮的時候才會出現市場失靈的狀況,否則也不能使用政府手段來主動進行調整。而就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并不完全具備以上兩個前提,國內市場相關機制仍不成熟,如金融領域的銀行業仍舊基本為國家所壟斷,在市場競爭過程中,一些有政府支持的中大型企業占據相對優勢,從而使市場競爭秩序發生混亂,無法形成公正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雖然憲法、行政法都對政府權力進行了明確的限制,但是經濟法自身對政府權力在市場調節中的作用也應做出相應的限制。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體經濟效益為出發點,排除盲目追求私人利益的行為,同時也對政府權力利益以及尋租利益進行排斥。對權力進行控制的目的與市場經濟最終追求的目的存在內在關聯,所以將控權功能融入到經濟法中也是合情合理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國內市場經濟的獨特優勢。
2.2 經濟法控權體現在哪些方面
2.2.1 以權力市場化規制為主體
在生產社會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權力對經濟的過分干預是導致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權力過大,從而處于地方保護的目的限制競爭,阻礙了商品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也加大了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成本。濫用行政權力對市場競爭進行干預,嚴重損害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在這樣的現狀之下,私權利主體在市場經濟中的利益無法得到充分的保護。因此,經濟法需要以行政權力作為主要的規制對象,明確行政權力在市場調節中的地位,從而有效防止行政權力的過度干預。相關《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產品質量法》中都有對于行政監管部門權責的限制,從而有效落實責任追究制度,縮小行政權力的范圍。
2.2.2 明確投資的邊界以及相關決策程序
我國國家投資經營的范圍主要限于提供公共領域的物品,協調有效需求等方面。與行政壟斷不同,國家投資經營是市場經濟本身的一部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為行政權力的擴張提供了相應的空間,如某些領域的國有企業利用其自身的優勢阻礙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因此,要嚴格明確投資的邊界以及相關決策程序,引導國家投資經營走上良性競爭的道路。
2.2.3 提高政府的宏觀調控的參與性與可訴性
目前國內已有相關法律涉及對經濟權力的控制,在此基礎上,需要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專門的《宏觀調控基本法》,從而提高政府的宏觀調控的參與性與可訴性,明確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具體程序,并且強調其在決策過程中所發揮的參與性功能。再者,要建立配套的責任追究制度,從而有效增強行政行為的可訴性,切實保護私權利主體的利益。
行政法與經濟法控權的分野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行政權與國家調節權的區別,其主要區別在于行政權力是對整體社會秩序的一種維護,是一種常態化的執行權。而國家調節主要是在經濟法領域,運用行政權力進行調節,具有對市場失靈所引發的后果進行救濟的性質,是一種非常態化的執行權。②違法性審查標準不同,由于行政行為主要由《行政訴訟法》進行調整,所以其所依據的違法標準是“合法性標準”,而經濟法中的違法性標準則重在看是否造成損害結果,并且分析損害結果與不正當競爭行為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③法益保護的指向之異,行政法重在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從而平衡政府權力與普通公民之間不對等的關系。而在經濟法中,政府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需承擔更加嚴格的責任,從而保護社會整體經濟效益。
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影響政府權力的行使,在轉型的重要時期,需要結合我國國內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有效協調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實現由授權到控權的轉化,最終促進市場經濟有序發展。
[1]劉大洪.政府權力市場化的經濟法規則[J].現代法學,2013(6):59-61
[2]應飛虎.經濟法與民法視野中的干預[J].中國法學,2014(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