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莉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07
?
從“不讓座錯了嗎”探析“道德綁架”
林芝莉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07
前段時間,被朋友圈一篇《不讓座錯了嗎》的文章刷屏:今年5月3日,達州的八旬老人李某乘坐D5185次動車,準備到成都的華西醫院看病,因節后人多只買到達州到營山的座位。到南充站后,被購買了南充到成都坐票的女大學生“請”起來,老人的女兒希望能擠一擠,被女子拒絕,之后是一中年男子給老人讓了座。老人女兒說了一句:“年輕人啊,應該多學學。”結果遭到女子反擊。該事件發生后,網上掀起了關于“不讓座錯了嗎”的討論,大部分的網友認為強迫女大學生讓座屬于道德綁架行為。
讓座;道德綁架;司法
筆者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后,站在女大學生這邊,認為這屬于道德綁架行為。在我們普遍的道德觀念里,年輕人應該給老人讓座,這向來是中華傳統美德,但發生在動車上的不讓座事件,似乎動搖了這樣的傳統美德,“道德綁架”一詞出現在大片的討論中。筆者將在下文結合這一事件,對道德綁架以及道德問題進行闡述。
應該怎么定義道德綁架,或者說構成道德綁架(就像構成犯罪一樣)需要哪些要件,筆者曾看到過這樣的定義: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其自己認定的道德標準干涉他人(或群體)道德選擇的一種行為。首先,道德綁架中的“綁架”一詞,是個刑法上的概念,即通過暴力等手段威脅或者強迫他人,并造成他人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因此,道德綁架,可以理解為運用精神暴力手段強迫對方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綁架者憑借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等源于自身的道德認知,被綁架者迫于輿論壓力或自身利益的考慮,如果做出綁架者期待的行為,則綁架成功,如果沒有,則綁架不成功,但不影響道德綁架本身的成立。因此,筆者認為,輿論、心理、物質力量等外在強制力是道德綁架的構成要件之一。其次,道德綁架者是否有不正當的利益或私利,筆者認為,這并不是必要條件,大多數人在進行道德綁架時,只是出于眼前的某個行為挑戰到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有必要站出來,維護自己的道德立場。動車上老人女兒用“年輕人就該給老人讓座”的道德標準讓成都女孩起身讓座,就是借助輿論壓力試圖綁架成都女孩,但成都女孩以“購票享有入座的權利”為由拒絕讓座,雖然綁架“未遂”,但不影響道德綁架這一行為的成立。
道德綁架現象的背后,筆者認為,首先,是人們對客觀道德的不認同,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處于優勢的一方用自己認同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另一方做出相應的道德行為。達州老人女兒和成都女孩都認同“讓座”這一基本道德行為,所不同的是,達州老人女兒認同的是“在任何情況下,年輕人都應該給老人讓座”,而成都女孩認同的則是“并非在任何情況下,年輕人都需要給老人讓座”。
其次,是道德體系崩潰的表現。筆者認為,真道德的根本在于利他,但有必要的度。讓座是個利他行為,但是否讓座,是由個體在適度的范圍內自由裁量,做出價值判斷,而每個人做出價值判斷的依據有所不同,若他人任意干涉,則難免出現道德綁架這樣的困境。之前看過一部影片《搜索》,片中一位年輕女性在公交上不給老人讓座,還露出自己的大腿說,要坐就坐我腿上。這一幕恰好被一位新聞工作者用手機錄下來,并展開大肆的報道,一時間該女性被推到道德淪喪的風口浪尖,不讓座就算了還公然調戲老大爺。后來才得知,當時在公交上的年輕女性剛從醫院出來,得知自己癌癥晚期,心情極其悲傷,這種情況下,沒有心情讓座完全可以理解,自己的境況并不比老人差,旁觀者不知道這些特殊情況,橫加指責,難免片面。因此,“年輕人應該給老人讓座”在筆者看來,并非是真道德,它忽略了特殊情況下人們可以做出的行為選擇。
最后,是道德認知方式的非理性。我們對道德的認識大多通過感性直覺而非理性邏輯,具有強烈的情感性,這種認識方式下得到的道德觀念實際上難以應對復雜的現實,比如在動車這類購票即對號入座的交通工具上,感性地堅持年輕人應該給老人讓座,對法律規則視而不見,則很難說其標榜的道德是真道德。我們缺少理性認知方式,在這種認知方式下,生產出質量較高的道德產品,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認同感,才是改善整個道德環境的關鍵。
社會中越來越多的道德綁架事件,讓現有的道德體系受到更多的挑戰。如何解綁,筆者認為,就個體而言,首先,要對客觀存在的關系有清晰的認識,即進行基本的事實判斷;其次,由于道德具有意識性,是內在的自我立法與司法,因此要進行準確的價值判斷;最后要培養自己的德性,無德性則無德行。德性的形成一方面是先天生就,如惻隱等樸素情感;一方面是后天習得,如生活中自己的認識變為自己確定的觀念;另一方面是后天學得,如從外獲得的他人的認識變為自己確定的觀念。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要解決因對道德的不認同而引起的道德綁架,一方面,就大環境而言,社會應提供高質量的道德產品,即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認知結果,而這主要靠道德學完成;另一方面,就個體而言,應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德性,在感性認知的同時也提高理性認知能力。
[1]杜振吉,孟凡平.道德綁架現象論析[J].學術研究,2016(3).
D648;D
A
2095-4379-(2017)06-0272-01
林芝莉(1992-),女,漢族,四川人,四川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