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儀 吳 瑜
(330031 南昌大學法學院 江西 南昌)
商標專用權擔保的設立問題探析
周 儀 吳 瑜
(330031 南昌大學法學院 江西 南昌)
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標專用權成為新的融資手段,但目前的法律法規在其設立問題上過于粗糙,給實踐帶來了許多困擾。本文從實體和程序兩方面,對商標專用權的設立問題進行規范分析,以求解決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困擾。
商標權擔保客體;商標權擔保登記程序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標專用權的資產價值越來越為廣大企業和社會各界所重視。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公示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共辦理商標專用權質押登記1419件,連續八年穩步提升。然而,在商標權擔保關系的設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擬從客體和登記程序兩方面,對商標權擔保的設立問題進行探討。
《物權法》第223條規定,“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中的財產權”可以用來擔保,對此應當做如下解讀:
首先,設立擔保的商標權必須經過注冊。未注冊的馳名商標專用權在我國不能設立擔保。其次,設立擔保的商標權必須可以轉讓。再次,擔保人必須對注冊商標專用權享有處分權。商標許可人不能以許可權設立擔保。最后,設立擔保的商標權必須具有財產性。未投入使用的商標,因其往往不體現價值而不能成為適格的擔保物。
實踐中對商標權擔保的客體存在著一些困擾,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聯合商標和防御商標能否設立擔保?物權法和擔保法沒有明文規定。本文認為,依照商標法理論,答案是否定的。兩類商標是為了保護主商標而存在,其功能分別在于防止混淆和防止淡化,為了防止消費者對商品/服務來源產生誤認,聯合商標和防御商標不能單獨設立擔保。《注冊商標專用權登記程序規定》(以下簡稱《登記程序》)第3條指出:“出質人應當將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服務上注冊的相同或者近似商標一并辦理質權登記。”依照此項規定,聯合商標和防御商標不僅不能設立擔保,還應當隨同主商標一同設立擔保登記。
其二,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能否設立擔保?法律沒有明文禁止。本文認為,既然法規允許其在符合條件時轉讓,那么也應當允許其在符合條件時設立擔保。事實上,江蘇已出現證明商標出質的事例。2012年,“巴城陽澄湖蟹業協會”為解決大閘蟹養殖的季節性問題,在昆山工商局的指導下,將其享有的“巴城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向中國銀行巴城支行出質,獲取1億元貸款。在此事例中,昆山工商局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認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由于涉及公眾利益,其只有得到相關主管部門的批準才可以設立擔保。
其三,未注冊的馳名商標能否設立擔保?目前法律不允許。本文認為,基于未注冊的馳名商標中蘊含較大的商譽和較高的財產價值,并且《商標法》第13條規定了對其進行同類保護,為實現物盡其用,應當允許其設立擔保。
其四,商標專用權能否分項設立擔保?有學者依據“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中的財產權”可以出質之規定,認為商標的專用權、許可使用權、“受許可使用權”等可以單獨設立擔保①。本文認為此種觀點是對《物權法》第223條的誤解。通常而言,商標專用權的內容包括使用權、禁止權,許可使用權和出質權,如同所有權包含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一般,這些所謂的“財產權”并不是法律明白創設的一項項權利,而是法律創設出的商標專用權本身被使用支配后所產生的效果,因此根本沒有分項設立擔保的可能性。
對于商標權擔保,我國采取登記生效規則,制度傾向于保障“質權人”的安全利益,我國的商標權登記程序存在以下四個特點:
其一,登記機構采取中央登記制。《商標法實施條例》第70條明文規定了商標的質權登記工作由商標局負責,其也是法定的商標注冊、管理機關。中央登記模式具有信息集中、公示作用強的優點,但商標權擔保井噴式增長,會對登記效率造成很大影響。對此,商標局采取了下放工作權限、擴大商標受理點的應對措施。目前,全國共設有30個地方商標受理點,地方通過網絡將材料上傳至全國統一的電子化登記系統,經商標局審查后予以登記公示。本文認為商標局應進一步擴大受理點范圍、明確受理點的權限,以滿足效率的需要。
其二,啟動模式采取雙方申請制。《商標法實施條例》第70條還規定了擔保雙方應共同提出登記申請。雙方申請可以有效避免任何單方侵害對方的合法權益。但弊端明顯,一是降低效率,二是徒增成本,三是如果一方不配合還產生了登記請求權的難題。本文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統一商法典的規定,由單方申請,登記機關向擔保各方發出確認通知書,允許其核對,如有錯誤立即報告,以實現效率與安全的均衡。
其三,登記內容采取文件登記制。《登記程序》第4條規定當事人申請質權登記應提交主合同和質權合同。本文認為,文件登記過于保守,基于效率,登記一個載明基本信息的聲明即可。聲明登記的優勢在于,一方面可以降低商標局的存檔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護當事人的商業秘密。
其四,登記審查采取實質審查制。《登記程序》第4條和第5條分別對登記需提交的文件和質權合同的內容作了規定,明顯可以看出商標局對商標權擔保登記負有實質的審查責任。本文認為這并不妥當。
首先,商標局無權對主合同和擔保合同進行審查。根據民法總則、合同法和最高法解釋的規定,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規才能作為合同效力的判斷依據,只有法院和仲裁機構才能作為合同效力的判斷主體。商標局只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下屬的二級局,屬于行政機關,沒有此項權限。
其次,實質審查造成商標局的工作成本過大、風險過高。商標權擔保登記的審查范圍寬、審查力度強,對其工作人員素質和辦公條件有著較高的要求。而且,實質審查意味著在錯誤登記時承擔賠償責任②,根據《商標權質權登記指南》的規定,商標局對注冊商標專用權質權的登記、變更、延期、注銷等申請不收取規費。免費提供服務卻承擔著如此風險,顯然是不合理的。
注釋:
①尚清鋒:“商標權質押設定制度探析”[J].載《知識產權》,2010年第5期,第46~47頁.
②實踐中即有登記機關承擔870萬元賠償責任的事例.參見《南方周末》,2003年7月10日.
[1]周天泰.知識產權融資的法治研究與建議[D].華東政法學院,2006.
[2]李永軍,肖思婷. 我國《物權法》登記對抗與登記生效模式并存思考[J].北方法學,2010,(03):38-42.
[3]高圣平著.《物權擔保新制度新問題理解與適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出版.
周儀,南昌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法學專業;
吳瑜,南昌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知識產權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