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義
(550025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 貴陽)
網絡金融犯罪構成要件研究
梁 義
(550025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 貴陽)
古之圣賢老子云:“福兮禍所伏”。隨著網絡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我們學習、生活、工作帶來極大便利。同時違法成本低、危害范圍廣等特點的網絡賭博、網絡色情等網絡犯罪隨之而來。然而法律往往落后于社會的變化發展,我國現行刑事規范不成體系不夠完善,面對新興的網絡犯罪是那么“力不從心”。網絡空間成為犯罪分子的“天堂”,筆者試圖通過和傳統的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進行比較研究以期完善我國相關網絡犯罪刑事規范,為網絡犯罪類罪名的形成進而推進刑法體系的完善提供理論支撐。
類罪名;網絡犯罪;犯罪構成;刑法分則
(1)以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形成過程為例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規定在我國《刑法》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第四節。所謂金融犯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單位在金融領域中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規,破壞國家金融管理秩序,依照刑法的規定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金融市場的逐漸成熟,好的一面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壞的一面金融型犯罪隨之而來。
(2)針對打擊此類犯罪的刑事規范大概經過以下幾個過程:①為規范金融市場,保持持續穩定的金融發展,我國的刑事立法有1979的《刑法》、199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②而后,隨著加入世貿組織擴大對外開放,國際貿易的長足發展。騙匯、逃匯等現在的不斷發生并成上升趨勢,1998年全國常委會通過的《關于懲處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和2001的《刑法修正案三》;③隨著此金融領域犯罪的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并結合在司法實踐,我國在打擊金融犯罪方面已形成比較完善的規范體系。因此,我國于2005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五》、2006的修六、2009的修七。
經過上述三個階段,我國形成了貨幣犯罪、金融管理犯罪、證券犯罪等七類罪名,在此基礎上現行刑法一共設立了偽造貨幣罪、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等三十余個金融犯罪的具體罪名。
(3)網絡金融犯罪的表現形式網絡的發展,我們知道隨著出現的就是網絡金融犯罪的問題,那么這個犯罪其具有的特征是如何的呢?金融犯罪,指發生在金融活動過程中的,違反金融管理法規,破壞金融管理秩序,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諸如洗錢、金融詐騙等均是我們日常生活里所熟悉的金融犯罪類型,其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①非法入侵網上銀行信息系統。據統計,網絡攻擊對象為金融信息系統的占重點領域信息系統攻擊案件總數的30%以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黑客軟件、病毒、木馬程序等技術手段,攻擊網上銀行、證券信息系統和個人主機,改變數據,盜取銀行資金,操縱股票價格,危害極大。②利用“網絡釣魚”的方式。目前,大量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釣魚”犯罪手法發布虛假信息,建立假冒的銀行、證券網站,騙取用戶賬號、密碼實施盜竊,或大量發送攜帶木馬病毒的電子郵件,截取用戶賬號和密碼,進而竊取受害人資金,對網上金融安全構成極大威脅。③網絡洗錢活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電子商務平臺,從事洗錢違法犯罪活動。犯罪分子獲取被害人的銀行賬號和密碼后,往往通過網絡電子商務購物等方式洗錢,以達到牟取不法利益的目的。而且,借助全球龐大的金融電子網,洗錢行為往往很難被發現。
(一)網絡犯罪的概念
網絡犯罪就是犯罪分子利用編程、加密、解碼技術或工具,或利用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SP)、互聯網信息供應商(ICP)、應用服務供應商(ASP)等特殊地位或其他的方法,在因特網上實施觸犯刑法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二)網絡犯罪的構成要件
1.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筆者認為網絡犯罪的主體應是一般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從網絡犯罪的具體表現來看,犯罪主體具有多樣性,各種年齡、各種職業的人都可以進行網絡犯罪,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都相差不大。一般來講,進行網絡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具有一定計算機專業知識水平的行為人,但是不能認為具有計算機專業知識的人就是特殊的主體。
2.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的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它包括罪過(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過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動機這幾種因素。
3.犯罪客體
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客體是指計算機網絡犯罪所侵害的,為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由于計算機網絡犯罪是以犯罪的手段和對象,不是以犯罪的同類課題為標準而劃分的犯罪類型,所以計算機網絡犯罪侵害的客體具有多樣性。計算機網絡犯罪它一方面對計算機系統的管理秩序造成嚴重破壞,另一方面也往往會直接嚴重危害到其他社會利益。計算機網絡犯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既計算機犯罪是對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直接客體進行侵害的行為。
4.客觀方面
犯罪客觀方面是刑法所規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侵害的客觀外在事實特征。表現為利用計算機實施偷窺、復制、更改或者刪除計算機信息,詐騙、教唆犯罪,網絡色情傳播,以及犯罪網絡侮辱、誹謗與恐嚇等犯罪。還有違反有關計算機網絡管理、法規,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技術領域的計算機系統,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數據和程序進行刪除、修改,或者破壞計算機系統軟件、硬件設備等侵害計算機系統安全的行為,網絡犯罪的行為只能是作為。這是因為犯罪人必須利用自己掌握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通過自己的思考在計算機上輸入計算機命令通過防火墻(網絡安全保障系統)來侵入網絡,造成破壞。這種網絡犯罪的行為是積極的作為。
[1]陰建峰,張勇.挑戰與應對:網絡知識產權犯罪對傳統刑法的影響[J].載《法學雜志》,2009,7期.
[2]杜國強,廖梅,王明星.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比較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24.
[3]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6)海民初字第25301號.
[4]有關本案的詳細評論,參見于志剛.侵犯著作權犯罪中“以營利為目的”的網絡異化——以珊瑚蟲QQ案為視角[J].載《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8,7期.
[5]李懷勝.技術過失行為的法理省思——基于網絡背景的刑事法考察[J].載《刑法論叢》第3卷,法律出版社,2010,94.
[6]李懷勝.論著作權犯罪中‘發行’與‘銷售’的區別——兼論刑法第217條與第218條的關系[J].載《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6.
[7]李永升.金融犯罪研究[M].中國檢查出版社,201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