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祺
(330031 南昌大學 江西 南昌)
關于我國弱勢群體憲法保護的若干思考
周子祺
(330031 南昌大學 江西 南昌)
很長時間以來,弱勢群體便是我國普遍存在一種社會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隨著我國法治建設不斷發展和日趨完善,要求社會中的所有成員享有平等、公正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為了更好地保障弱勢群體的權利,構建了以憲法為主的法律保護機制。本文筆者就我國弱勢群體憲法保護發表幾點自己的看法,希望為相關領域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弱勢群體;權利保護;憲法
所謂弱勢群體的憲法保護,主要指的是以憲法的形式明確規定弱勢群體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在憲法原則性規定下制定并完善弱勢群體權利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針對弱勢群體權利構建一套詳細且穩定的法律保護體系。
歸納起來,當前我國弱勢群體主要具備以下法律特征:①產生的客觀性。我國弱勢群體的產生很大程度是因為先天能力不足或者因為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以及社會制度等因素,上述這些原因均是客觀存在的,并非由弱勢群體主觀原因引起,因此是弱勢群體無法避免的。②能力的不健全性。對于弱勢群體而言,其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所以常常不能憑借自身的努力改變弱勢地位。③權利關系的特定性。弱勢群體乃特定的憲法主體,其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但是假如因為國家政策或者體制等原因,引起社會利益分配不均而形成弱勢群體,那么國家便在弱勢群體的形成過程中擁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
1.憲法保護原則模糊
就目而言,我國憲法在保護弱勢群體權利方面的原則還不夠明確,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法律出現了空白地帶,憲法的原則和相關的制度很難落實到具體的法律制度中,因此給實現弱勢群體的法律地位帶來了技術操作難度。
2.涉及范圍不夠全面
當前我國憲法中跟弱勢群體權利保護的覆蓋范圍過窄,并且很多內容跟社會的現實情況脫節。例如:城鎮下崗人員、農民工均屬于弱勢群體范疇,但是憲法對其保護的規定較少。
3.缺乏必要的救濟手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雖然我國建立了一系列跟保證公平競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但是依然有個別社會成員因為受到自身各種條件的限制,在社會中處于不利地位。所以,針對哪些處于不利競爭地位的人群除了應有法可依,還應該有憲法訴訟機制保護其權利。
1.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弱勢群體憲法保護原則
第一,構建平等原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憲法在保護弱勢群體權利時堅持平等原則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前我國宏偉目標,而平等原則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若無法有效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將阻礙我國和諧社會建設進程,因此憲法在保護弱勢群體權利時必須堅持平等原則,要將平等原則作為構建弱勢群體保護機制的優先選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社會具有公平和發展的意義。
第二,構建特殊保護原則。人和人之間存在差異性,不同的人因為其能力和社會背景不同,即便享有平等的競爭機會,能力強的人顯然獲得的資源多于能力弱的群體,這種實質性地不平等現象可能進一步加大貧富差距,導致兩極分化等社會問題。筆者建議立法者應該通過立法的形式修正平等原則,以便權利保障向弱勢群體傾斜。從表面上看,特殊保護原則好像同公平正義相違背,但實際上這是實現形式平等向實質平等轉變的重要手段。為此,憲法在保護弱勢群體權利時,應該堅持特殊保護原則,給予弱勢群體特殊照顧。
第三,構建適度的保護原則。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其實就是在立法上適當向弱勢群體傾斜,這種做法必然會對他人的自由造成一定限制,但是這種限制應該有度。即國家的干預應該建立在不得影響市場經濟基本秩序的前提下,并始終堅持國家責任、企業責任、個人責任相結合,充分保障弱勢群體最基本的社會保障權利。既要救助弱勢群體,又要避免福利依賴,弱勢群體不能以犧牲自由和尊嚴換保證,實現弱勢群體法律地位和其個人法律地位和諧發展。
2.完善憲法,擴大憲法保護范圍
在前文中,筆者已經指出我國憲法在保護弱勢群體方面存在著覆蓋面不夠全面的問題,筆者建議需進一步修正并完善憲法,真正賦予憲法在保護弱勢群體權益中的核心地位,確保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有法可依。修正和完善憲法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修改現行憲法中平等權條款,適當增加權利平等相關的法律條款;二是將城鎮下崗職工和農民均納入弱勢群體范圍,擴大憲法中弱勢群體的覆蓋面;三是完善社會和經濟權利體系,適當增加跟弱勢群體社會保障權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全面保護弱勢群體權利;四是完善選舉法,充分保護弱勢群體的選舉權,建立專職代表制度,以此擴大人大代表直接選舉層的覆蓋面。
3.建立司法救濟制度,維護弱勢群體權利
人類法治實踐證實:憲法訴訟制度乃一個國家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重要制度,因此若想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首先需保證憲法基本權利具有可訴性,不斷建立憲法訴訟制度。就目前,我國平等教育權、物質幫助權等跟弱勢群體息息相關的基本權利還未實現細化和部門化,再加上迄今為止我國依然缺乏憲法訴訟機制,這樣便導致憲法中規定的很多權利對于弱勢群體來說,無任何實質性價值。其次,要進一步完善我國法律救援制度,以此提高對弱勢群體的司法救濟力度。所謂法律援助制度,其主要指的是由政府為部分經濟比較困難的群眾或者某些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免費法律幫助的一項司法救濟制度。由于各種因素,當弱勢群體合法權利遭受侵害時無法尋求到有效的救濟途徑,再加上現代社會發展制度復雜,所需訴訟的成本較高,這些都進一步弱化了他們的救濟能力。為此,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救援制度,降低弱勢群體訴訟所需費用,增強弱勢群體維護自我權利的能力[2]。
綜上所述,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弱勢群體作為社會發展中一種不公平社會現象,其基本權利依然未得到有效保護,各類不公平情況頻頻發生,這顯然違背了我國構建和諧社會中倡導的共同發展的目標。對此,相關工作人員要深刻研究弱勢群體的法律特征,并根據當前我國憲法在保護弱勢群體權利方面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和進步。
[1]赫正芬.論社會弱勢群體的憲法保護[J].理論與改革,2013(03):150-152.
[2]王彬.有關我國弱勢群體的憲法保護探究[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