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茹
(611130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 成都)
法官任職回避制度淺析
——配偶子女“一方退出機制”
胡靜茹
(611130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 成都)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判人員嚴格執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規定,其中第五條與第六條引起較大爭議。十一年后,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試行規定——《最高人民大院關于配偶子女從事律師職業的法院領導干部和審判執行崗位法官實行任職回避的規定(試行)》對審判人員配偶子女“一方退出機制”進行了細致與完善,隨著任職回避制度在我國的發展,該類規定是否應當存在至今仍有許多不同意見。
任職回避;法官; 配偶子女
2011年出臺的法官回避試行規定被稱為我國史上最嚴厲的回避規定。該規定不僅要求其配偶子女從事律師行業的人民法院法官進行任職回避,還載明違反該規定的法官將被酌情處罰。由此看出,這一規定無疑是律師法官家庭二選一的“單方退出”機制。但是,許多學者與律師也提出了反對意見,并指出此規定的漏洞。筆者將從多個角度分析,給出一定建議。
(一)該規定的缺點
1.顯著的擇業歧視與職業發展限制
解讀2011年出臺的任職回避規定,筆者認為,此規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某些家庭以及法科學生的選擇。例如,夫妻雙方分別為律師和法官,則雙方必須有一方另擇職業;父母與子女也因此縮小擇業范圍。法律職業相對其他職業來說更具專業性,法官、律師等職業人群往往需要接受好幾年的專業教育,同時還需要通過難度很高的司法考試才能執業。并且,該規定的突然出現,使得許多奮斗多年雙方都小有成就的法官律師夫妻不得不單方放棄已獲的成就與地位以及相應的工資收入。一方面,從事法官工作的一方放棄原有領導地位等調到其他文職部門,法院很可能失去一些優秀的審判人才;另一方面,從事律師職業的一方放棄已有的職務,面對越來越嚴苛的任職回避限制,很難找到能與原來相當的職業,也失去了大部分收入,使得家庭生活面對一定壓力。
2.規定本身存在漏洞
首先,該規定只提及法官的配偶或者子女,卻忽略了旁系血親及友情聯系等其他親密的社會關系,并非配偶和子女比兄弟姐妹更有可能產生“關系案”。其次,對于全國法官因配偶或者子女是律師而產生的利益輸送的說法,缺乏數據支撐,并不具有說服力。
3.僅限制了極小部分的親密關系
法官的配偶和子女更易于判斷和鑒別也是該規定出現的原因之一,其實,在世俗社會中,法官所處的關系網不局限于此類親屬關系,除了上述提到的其他親屬關系外,同學、熟人等角色也占了關系案的很大比例,況且,該規定的限制只是為了預防司法不公,并不代表該規定一定能切斷利益聯系。由此看來,法官任職回避制度的“一方退出”機制是否真的獲得了相當大的效果不得而知,但是由此制度造成的法律從業人員、法律專業學生的損失卻是肯定的。
(二)該規定的優點
1.增強司法權威
司法腐敗現象嚴重、公民對司法體制的不信任、普法范圍及深度不夠等問題仍然客觀存在著,這已然成為中國司法改革的一部分阻力,推動法制建設必然需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在增強司法權威方面,法官任職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公民司法公信力加強的信號,同時,中國司法對嚴格執行回避制度、保證司法公正的決心加以體現,有利于抑制司法腐敗,形成公正廉潔的法官群體。
2.加強法官自律
具有強烈針對性的法官任職回避規定如一劑鎮定劑,給浮躁的法官群體警示。強調任職回避也是在強調法官應當更加自律,注意各項回避事項,保持法官應有的職業操守與法律信仰,提高法官隊伍素質,推進法制建設。
3.中國式法官回避制度
從我國實際出發,2011年的法官任職回避規定說明司法腐敗的存在已然影響了法官隊伍建設。最高院認為,同英美國家相比,既然不能做到法官自覺與外界環境保持相對封閉狀態,那么從制度開始規制法官的行為,限制法官腐敗的可能性更有利于推動中國法治進程向英美國家靠近。這也實屬無奈之舉,既然不少當事人就是沖著那些法院有熟人的律師去的,這樣的普遍現象的壓力下,我們無法界定熟人的范圍,也不能大范圍冒險給法律職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選擇配偶與子女這類既容易界定又相對較小范圍的人群作為警示,也是推動法律發展的不得已之舉。
正如以上所提到的我國現今的特定法治環境,現有的法官任職回避制度應是作為暫時的制度。首先,試行規定在落實過程中存在許多模糊之處,各地區做法不統一,使得離崗的法官遭受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因此最高法院至少應對“律師”一詞做出明確的界定,從基層法律工作者概念中剔除非訴訟律師,還應對“法官離崗”做進一步說明,不應當為離職,而是調整到保持原有薪資水平狀態的其他職位。其次,目前這種回避模式的選擇是可取的,但是如何落實以及落實的力度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例如,是否能夠通過加強移送管轄制度的改革進一步避開此類情況。實際上對于此方面的改革我國已然有意實行。最后,既然難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作為替換,不如暫時保留該制度,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然后從政治體制改革與法律教育出發,努力轉變社會成員的意識形態,提高法律職業人員的素質。
綜上所述,由于法官任職回避制度難以給出其他科學類數據分析與支撐,法學類社會科學又無法進行試驗,因此往往面臨著規定落實不夠、實踐效果不足等問題。同時,我國大部分沿用西方社會法律制度及模式同我國的歷史不一致,社會公眾的意識形態與我國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極大阻礙了以司法獨立為核心的各類制度的發展。因此,在探討各類問題時,我們除了給出一些針對性改進建議外,仍應思考公民思想如何轉變,法律教育如何廣泛普及。
[1]楊堯凱.論法官回避制度[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4,(第4期).
[2]鄒祎.論我國法官任職回避制度: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4,(第33期).
[3]林中明.嚴格任職回避 實行一方退出 1600名“準檢察官”為承諾背書[J].上海人大月刊,2015,(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