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蘇真真
(365000 三明市梅列區人民檢察院 福建 三明)
論虛假訴訟罪的司法認定
王 輝 蘇真真
(365000 三明市梅列區人民檢察院 福建 三明)
雖然《刑法修正案(九)》已經對虛假訴訟罪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由于本罪是新增罪名,其相應的司法解釋尚未出臺,在司法實踐中,如何準確適用虛假訴訟罪仍存在諸多難點。針對上述問題,本文主要從構成要件方面對虛假訴訟罪的認定進行分析,同時對本罪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界定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相關司法實務操作和法律制度完善提供幫助。
虛假訴訟罪;構成要件;準確適用
1.客觀方面的解構
(1)行為性質分析。虛假訴訟罪,是指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一是捏造事實的行為。是指行為人虛構、臆造不存在的事實情況,既可以是捏造全部虛假事實,也可以是捏造部分虛假事實,真假摻雜在一起。概括而言,分為下列幾種類型:①全部為假型。如雙方不存在任何債權債務關系,行為人單方偽造借條等虛假證據,虛構債權債務關系,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②真假摻雜型。如雙方本身存在債權債務關系,但行為人一方篡改借條上的借款金額,擴大債權標的,虛構部分虛假事實,以此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③隱瞞真相型。如行為人以對方已經履行完畢的債務文書等材料作為證據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以此要求對方履行還款義務。有的學者認為,隱瞞真相并非虛構、臆造不存在的事實,不應當包括在捏造事實的范疇。筆者并不贊同。如前例,原債務人全部履行還款義務,債權債務關系已經歸于消滅。行為人再以此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本質上是在捏造已經不存在的法律關系,虛構不存在的法律事實,此種情形也應當包含在捏造事實的范疇中。
二是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所謂“提起”,是指行為人自己作為原告向法院起訴。包括原告起訴后被告提出反訴的或者原告起訴后變更訴訟請求的都在“提起”民事訴訟范疇。但如果僅是被告提供虛假證據來反駁原告主張的,因其并非民事訴訟的發起者,未有“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故不構成本罪。[1]虛假訴訟罪僅發生在民事訴訟領域,不適用于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仲裁程序。這里的“民事訴訟”指的是被《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一切民事訴訟程序。包括一審程序,也包括二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序、特別程序、執行程序等。因此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提起虛假仲裁雖不構成本罪,但之后利用虛假仲裁裁決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在本質上就是對法院正常司法秩序的一種破壞,應當認定構成虛假訴訟罪。
(2)危害結果分析 。構成本罪不僅要有以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還要有產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危害后果。有學者認為本罪行為與結果之間沒有距離,只要行為人以捏造的事實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就已經侵害了司法過程的純潔性,妨害了司法秩序,構成虛假訴訟罪。筆者并不認同該觀點。理由如下:一是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之規定,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據此,若雙方惡意串通,虛假訴訟一經提起即構罪,那么該條文是否還有適用之余地?二是在行為人向法院提交民事訴狀等證據材料之后法院受理立案之前,法院只對案件證據材料、行為人身份證明等進行形式審查,并不對訴訟請求、事實理由等進行實質審查。如果法院決定不予受理的,訴訟案件就相當于被擋在法院大門之外,案件就沒有實質進入訴訟程序、沒有進行實質審查,也就不可能實質地擾亂司法內部活動的有序進行。基于此筆者認為,虛假訴訟行為是否“妨害司法秩序”構成虛假訴訟罪,應以法院是否受理案件為判斷依據。
另外,虛假訴訟罪既然被設放在《刑法》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第二節妨害司法罪中,就表明了“妨害司法秩序”是虛假訴訟罪必然侵犯的客體,只要虛假訴訟罪成立,就必然妨害了司法秩序。而是否妨害了司法秩序則可作為判定虛假訴訟行為能否構成虛假訴訟罪的一個關鍵點。至于“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雖然也可能成為本罪的危害后果,但并不影響本罪成立。盡管如此,此危害后果仍可對本罪的量刑產生影響。[2]
2.主觀方面的解構
虛假訴訟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過失不構成本罪。如行為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以他人捏造的事實、偽造的證據來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人因沒有虛假訴訟之故意,故不構成本罪。總之,不論行為人出于何種目的,只要客觀上實施了虛假訴訟并妨害了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就構成本罪。
1.罪與非罪的界限
虛假訴訟罪和一般民事訴訟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怎么判斷行為人確實是在打“假官司”呢?筆者認為,在雙方確有民事糾紛的基礎上,判斷是否構成虛假訴訟罪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捏造的事實是否能影響到法院的公正裁決。一種情況是:行為人提出的事實是真實的,但提供的理由、證據是虛假的。此種情況由于行為人沒有捏造虛假的事實,不構成本罪。另一種情況是:行為人提出的主要事實是真實的,但其他事實存在捏造、虛構能否認定構成虛假訴訟罪?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提起民事訴訟時對一些細枝末節的事實虛構、夸大是普遍存在的,只要這些事實不會影響法院作出公正裁決,就不應認定構成虛假訴訟罪。
2.虛假訴訟罪與妨害作證罪的區分
妨害作證罪,是指采用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行為。其與虛假訴訟罪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犯罪客體不同。妨害作證罪侵犯的是包括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在內的國家司法機關的正常訴訟活動;而虛假訴訟罪僅侵犯國家司法機關正常的民事訴訟活動。二是客觀方面表現不同。妨害作證罪是采取各種手段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造的行為;而虛假訴訟罪則是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兩罪在實施過程中都可能存在弄虛作假,以此干擾法院正常訴訟活動,妨害法院審判。當行為人指使他人作偽證,以此捏造事實進行虛假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的,既具備妨害作證罪的構成要件,也具備了虛假訴訟罪的構成要件,此時兩罪應當屬于手段行為和目的行為的牽連關系,屬于牽連犯,應從一重處罰。
[1]張明楷.《虛假訴訟罪的基本問題》,《法學》,2017年第1期.
[2]于海生.《論訴訟欺詐行為的刑法評價——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33條為研究對象》,《學術交流》,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