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453003 河南科技學院 河南 新鄉)
論民法典總則的基本構造研究
張鵬飛
(453003 河南科技學院 河南 新鄉)
我國民法典總則的體系化發展進程是為其彰顯精神的重要方式,總則中體現的功能和優勢是利用總則的整體構造進行完善的,因此只有內容嚴謹和結構完整的總則才能使民法典的立法技術得到增強。文章從民法典總則基本結構研究的角度進行探索,為健全和完善我國民法典總則的內容提出幾點觀點。
民法典總則;基本構造;研究
根據中共中央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決定中表明,當前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是依法治國的經濟體制,因此需要加強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制度建設,編纂適用于我國國情的民法典。新的形勢之下,民法典在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被提上議事日程,我國民法界學者認為,我國的民法典應當適當借鑒德國民法典內容,設立總則,形成以公因式為基礎的共性條款集中規定,更好的以節約和科學的方式形成法律條文的集合。
民法典中如果確定設立總則,那么總則的內容和構造無疑要成為民法典制定中需要迫切處理的問題。根據對我國現有法律的分析可以得知《民法通則》根據內容分為了九個章節,其中有一部分內容因為涉及到分則的規定并未納入到總則之中,還有一部分關于國際私法的內容也進行了單獨的編制。因此可以看出總則中包含的內容即除了分則內容的全部,其內容和構架也形成了總則的整體體系。
實行法制的過程必然是具有明顯連續性和成果累計的過程,法治本身并不是一次性的概念,而是需要制定者根據社會環境以及相關影響逐漸演化的過程。從制度的變遷情況來看,人們接受改革其實是需要一個緩沖的階段的,只有社會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才需要激進性質的改革處理,但是我國并不是這樣的情況。我國的民法典制定是有參考德國法典內容的,不論是科學性還是邏輯性都有一定的相似程度。一項制度可以被變更、修正、廢棄,但是對應的管理方式卻是始終存在的。我國的民法典在參考德國的同時應當結合以中國現有的社會情況,并且結合已經成功的經驗和教訓,才能從我國自身的角度制定出適合國情的民法典。
民法典總則本質上是用一種抽象的邏輯模式,對民事法律中涉及到的主體、課題、權利等概念進行分解。民法典的核心在于對三者的規定上,對權利制度則是一種分項處理的態度。民法典總則在形成法律關系體系的同時,對于主體、權利和客體三者以及其他項目的結合,都為形成法律關系和依法治國提供了前提,避免了制度過于抽象化帶來的重復規定。
(一)主體和客體
主體本身是一個法律的概念,因此屬于法律的范圍之內。主體的構成包括自然人、合伙人以及法人等,具體的表現特征為互相獨立而平等。主體就意味著具有明顯的獨立法律人格,可以不依賴任何的其他人而獨立存在,可以參與和實施任何的民事活動并且不受他人限制和干擾??倓t中的主體不應當包括人格權利部分的內容,由于主體進入社會之后就會和他人接觸并產生一定的財產和人格關系,而這種影響并不是主體管理制度能夠健全完善的,主體資格的保障是依賴于人格關系,但是隨后衍生的法律事實還需要根據對主體的行為進行判斷才能下定義。
客體在民事法律中的定義是義務和權利指向的對象,因此根據法學概念應當將客體的組成分為若干個要素,并對要素進行一般化處理形成一系列的類別概念,并從不同的角度實現類型化,才有抽象層次的概念轉變為對應的總則體系。總則中客體的概念是有真正的概念學形成的產物,從過去的民法典案例中可以發現很多針對客體存在與否的爭論,很多專家和學者曾家提出了民法典中沒有客體存在的理由,客體應當是和權利相關聯的抽閑概念,客體只能和權利共同存在,但是由于客體本身就是一種可以延續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會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因此尊重客體概念的范圍意識其應當存在于總則內容的原因。
(二)行為和代理
行為在民法中是指民事義務和權利中的設定、變更及終止的內容,也是法律事實的一種概念。作為民法典總則中的一項規定,我國的法律制度以及相關學術理論都是在社會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盡管很多法律領域都不承認行為本身,但是行為制度依然是應用廣泛的抽象觀念,不僅為很多法律的設權制定了基本的行為規范,還成為了民法之中不同于主體設定的調整手段,包括對交易形式也有一定的規范性。代理制度也和行為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代理制度產生的原因是主體不能或不愿實施法律行為時才產生的,相當于是對主體的補充并且擴張行為的一種方式。其次代理制度與行為制度本身是互相連接的,法律定義中的行為人和行為效果的承受人為同一概念,也就是說即使行為人不表明自己為行為,法律也會認定其為效果承受人,那么代理人以本體做出的行為結果應當由本人進行承擔,因此二者不僅是總則中必然存在的,也是具有密不可分關系的。
(三)責任
責任在民事法律中的概念是未履行其主體義務的結果,也是對造成行為的制裁過程??倓t中雖然不能對責任中的所有內容進行描述,但是必須作為一種概念存在于總則之中。民事責任的內容是需要幾率的分則內容中的,而責任需要在總則中作出明確規定和概念的表述。總則中對責任的描述可以為責任的特殊性做鋪墊,除此之外,總則對于主體、客體、行為之后規定責任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此責任職能作為一種一般程度的概念存在于總則之中人不是具體內容。
綜上所述,我國民法典總則應當由主體、客體、行為、代理、責任五部分組成,才能形成完善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總則結構。
[1]胡曉曉.我國民法典總則設立的必要性及基本結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81-83.
[2]柳經緯.論民法典總則的基本構造——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為基礎[J/OL].法商研究,2015(04).
[3]朱格鋒.論民法典總則的技術構造——以法律關系、法律行為、權利三個范式為視角[J].研究生法學,200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