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靜
(300061 天津華維百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天津)
乘客因第三人侵權造成人身損害如何維權
孟曉靜
(300061 天津華維百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天津)
旅客運輸過程中,因第三人行為造成旅客人身傷亡的事件時有發生,承運人承擔的責任也是各有不同。通常情況下,承運人承擔違約責任;如果承運人未履行對旅客的法定盡力救助義務,則承運人還承擔侵權責任。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會出現責任競合。承運人的責任與侵權第三人的責任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在司法實踐中,根據旅客提請的訴求不同,承運人是否承擔責任以及承擔何種責任需要進行具體分析。
承運人;第三人;侵權責任;違約責任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公務、經商、旅游、探親等活動加速了人員在不同地域間的流動,給交通運輸行業注入了活力,同時也給乘坐各種交通工具的出行乘客帶來了相應的風險,以公路交通為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近10萬人死亡,40余萬人受傷,傷亡的原因中70%以上與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有關。在第三人侵權致使乘客人身傷亡的情況下,乘客是向侵權的第三人主張賠償,還是向承運人主張賠償,或同時向兩者主張賠償是當下面臨的重要問題。
承運人在履行客運合同中,乘客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時,造成承運人不能履行合同,承運人對此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而承運人如果對乘客的人身損害有過錯,那么就產生了承運人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也就是說,第三人侵權造成乘客人身傷亡,如果承運人對乘客的人身傷亡沒有過錯,承運人仍需要承擔違約責任;如果承運人在乘客遇到危險時沒有履行盡力救助的法定義務,或者承運人對乘客的傷亡的存在其他過錯,那么承運人在承擔違約責任的同時也需要承擔侵權責任。但是,承運人的合同責任與第三人的侵權責任不構成責任競合。承運人的違約責任和第三人的侵權責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主體的責任,也不是基于同一違法行為而產生,所以兩者不存在責任競合,乘客對其中一種責任的追究并不排斥對另一責任的追究,乘客可以同時對第三人和承運人分別提起侵權之訴和違約之訴。在承運人承擔侵權責任時,由于承運人與第三人主體不同,違反的法定義務也不同,不構成共同侵權,雙方不承擔連帶責任。如果承運人只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更不會產生與第三人的連帶責任。那么,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如何要求責任人承擔責任呢?《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2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按照以上法律規定,當事人在主張權利時只能選擇要求第三人和承運人承擔侵權責任,或者要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并要求承運人承擔違約責任。而不能要求承運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同時由要求承運人承擔違約責任。
關于承運人違約責任的認定,應當從承運人與乘客達成的運輸合同來分析。在乘客運輸過程中,乘客和承運人之間建立起了乘客運輸合同關系,在因第三人侵權造成乘客人身傷亡的情況下,承運人應該依照《合同法》第302條規定對乘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該責任系法律規定的嚴格責任,或者說是無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為違約行為、損害后果以及違約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中并不包含主觀過錯,只要承運人存在違約行為,不論承運人主觀是否存在過錯,只要不是乘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能夠證明傷亡是乘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承運人均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合同法》第290條規定,“承運人當在約定期間或者合理期間內將乘客、貨物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第301條第一款規定,“承運人在運輸過程中,應當盡力救助患有急病、分娩、遇險的乘客。”第302條第一款規定,“承運入應當對運輸過程中乘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乘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乘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
從以上法律規定可以看出,承運人相對于乘客而言,雙方屬于客運合同關系,該合同關系的焦點是承運人按照合同約定將乘客運抵約定地點,乘客向承運人支付相應票款。這就要求承運人在履行客運合同中,承運人的運輸行為、運輸線路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并取得相應資質,承運人的運輸工具具備安全技術標準要求和行業規范,承運人的駕駛人員、乘務人員取得相關行政規章要求的技能資格,并采用安全運輸方式運送乘客。安全運輸方式不僅包括符合安全管理規定,也包括“合理注意義務”。當然合理注意義務的確定不僅要考慮一般人應有的謹慎和勤勉,還應考慮運輸業特有的對安全運輸的注意程度。運輸過程中,承運人應勤勉履行道路運輸管理行政法規規定的安全運輸職責,以專業人員標準合理注意,避免發生交通事故。如果對乘客提供的運輸服務有瑕疵,導致乘客傷亡,那么承運人就應當對乘客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但保證乘客免受第三人等來自外界的不法侵害,屬于治安管理范疇,不屬于承運人向乘客提供的運輸服務范圍。第三人等不法侵害造成乘客損害,由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承運人及時、充分履行救助義務后,不承擔賠償責任。
乘客遭受第三人侵權后,如何行使,是乘客或者乘客親屬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多數情況下,受害人可能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責任方式,如果受害人選擇不適當也應當由受害人自己負擔不利的后果。
乘客或者其親屬如果起訴侵權的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法律關系清晰,大家對沒有異議,如果起訴承運人要求承運人承擔侵權責任,需要考慮承運人是否違反法定救助義務。承運人如果違反法定救助義務,承運人和第三人均要承擔侵權責任,承運人責任大小按照其不救助行為對乘客人身傷亡產生的作用大小來決定,承運人和第三人進行賠償責任分配。一般情況下第三人負主要責任,承運人負次要責任。如果以請求第三人及承運人承擔侵權責任提起訴訟,可以要求較寬范圍的保護,并且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是乘客舉證責任較重,需要證明承運人在乘客遭受第三人侵害時存在過錯;如果以請求承運人承擔客運合同違約責任提起訴訟,承運人只對乘客人身傷亡產生的全部財產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則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是乘客受到人身傷害的事實即可證明承運人違約,相反,承運人若想免責則需證明自己違約具有法定的免責事由,這是非常困難的。
[1]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2]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2)[M].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