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洋
(102200 北京金標律師事務所 北京)
淺議見義勇為中如何保護施救方法
王海洋
(102200 北京金標律師事務所 北京)
現如今,“英雄流血又流淚”事件時有發生,有的當事人在踐行了國人贊揚崇尚的見義勇為的美德之后,不僅打亂了自己原有的正常生活,更有甚至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無法維持。這類事件的頻繁出現,讓民眾對見義勇為產生懼怕心理,讓為勇者痛心疾首,更是在嚴厲地拷問著我國的現有的規章制度。
見義勇為;保護施救
1.1 見義勇為的概念
“見義勇為”作為一個專門的法律概念,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并未做出明確的規定,理論上的研究也不多。目前各地關于見義勇為保障條例中都有涉及,但對其界定也不盡一致。《山西省見義勇為人員保護和獎勵條例》中稱見義勇為是指非因法定職責,為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挺身而出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和搶險、救保護災、救人,事跡突出的行為。通過分析,見義勇為從法律角度可以定義為: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了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財產權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實施的合法救助行為。
1.2 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
一是行為人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法定義務是指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行為人應當履行的義務。主要有三種:①法律明文規范的特定義務;②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③由行為人某種先行行為所引發的義務。只有當行為人無上述法定或約定的義務而實施的救助行為,才可以構成見義勇為行為。二是行為人實施了具有人身危險性的危難救助行為,危難救助,是指國家、集體、他人的財產安全或者公民的人身安全正處于危難境地,行為人為使其利益免受危害或減少其損害而主動進行的救助行為。該行為必須是積極作為,消極的不作為不能成為危難救助。同時行為人在實施危難救助行為時還應承受一定的人身危險性。如果不具備這種危險性,只為他人提供一般的管理或服務,只能稱為無因管理而不屬于見義勇為。社會之所以要對見義勇為者進行褒獎,視見義勇為為高尚的道德行為,其原因在于見義勇為者能為常人所不能為。在危難時刻,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舍身取義,這是常人很難做到的。三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利益的意思,見義勇為是不負義務而主動管理他人或者國家、集體的事務,其性質是合法的,行為人的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這一主觀要件決定了并非一切客觀上實施的危難救助行為均能稱為見義勇為,如為獲得報酬而實施的危難救助行為,因缺乏為他人謀利益的主觀要件,不應列入見義勇為之列。所以如果行為人雖然實施了危難救助,但主觀目的是為了獲取報酬,不能構成見義勇為,只能是見利勇為。
2.1 規章制度現狀
一是見義勇為未得到國家統一法律的肯定,現有的關于見義勇為的立法,只是一些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并沒有實現見義勇為的統一立法。這種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公民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積極性,同時也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完善。
二是見義勇為補償標準差異較大,我國對于見義勇為的立法只有在地方立法中才有體現,由于見義勇為行為發生的地域不同,使得行為人得到的獎勵和救濟方式不盡相同。我國現有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對見義勇為行為的定性、認定條件、構成要件、審判程序、獎勵保護措施等方面的規定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認定條件等的審核標準不同,必然會導致相同或相似的見義勇為行為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結局。這樣就會極大地損害見義勇為者地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失公平。
三是見義勇為行為確認程序冗長,很多省市規定要確認見義勇為行為必須要有見證人或者受益人作證,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見義勇為行為的特殊性,能夠找到見證人或者受益人的比例不大,這就直接導致了見義勇為者的受償無望。證明本就是一個很繁瑣也有可能很漫長的過程,單靠行為人的力量難以找到。即便是評上了見義勇為稱號,也還有很多問題得不到解決。由于程序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實踐中大都由行政主體參照行政機關內部行政獎勵的程序或慣例予以實施,這就使得行政主體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認定獎勵程序較為隨意,獎勵步驟欠缺,獎勵不公開、不透明,“暗箱操作”的現象也屢有發生,這不僅影響了行政獎勵的實體合法與公正,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
2.2 行政機關主體責任現狀
一是行政主體責任意識淡薄,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在不能有效及時的保障公民財產自由權益的時候,見義勇為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情況下的“代管理”(代為履行政府的管理職能)。因此,無論見義勇為者在見義勇為過程中是否受到了傷害,是否實現了預期的效果,政府都應當對其進行獎勵,因為在客觀上政府也是受益者之一,同時也是政府履行行政獎勵主體責任的具體體現。
二是行政主體責任能力欠缺,獎勵主體不明和獎勵主體責任不明一直是我國見義勇為行政獎勵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在我國見義勇為行政獎勵實踐中,行政主體的責任長期處于空白狀態,究其原因是統一規范對見義勇為行政獎勵實施部門的責、權未作出明確規定,導致政府責任意識淡薄,責任缺失。
首先,統一立法,從法律上給予肯定和保障。統一立法,大力弘揚見義勇為。對見義勇為行政獎勵的主體及其責任作出明確規定。明確政府是見義勇為行政獎勵的當然主體,見義勇為統一立法應當明確各級政府在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行為中的主導地位,賦予其獎勵或保護見義勇為者的當然主體責任。
其次,在補償主體方面,補償主體不應局限于受益人和被害人。政府應當作為主要補償主體。在補償方式上要采用補償加獎勵的辦法。補償的作用是用以彌補行為之后的損失和代價,獎勵則用相應的財物或者榮譽來獎勵其見義勇為的精神,更多的是對社會的一種導向作用,用以鼓勵、提倡并引導人們做出正義的行為。
再次,我認為對于見義勇為者所受損失的補償問題行政方式可以發揮基礎性作用,讓運民間力量發揮關鍵性作用。比如倡導社會建立“見義勇為”基金會等。建立起持續性的、跟蹤性的補償系統。對已經確認為“見義勇為英雄”的人,政府要建立一份名冊,要跟蹤調查,隨時掌握其生活狀況,有困難隨時補償和幫助,避免“英雄跳樓”事件的發生。
[1]王宏軍.見義勇為與無因管理[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5,第22卷第4期.
[2]徐國棟.見義勇為立法比較研究[J].河北法學,2006,第24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