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付山
(457100 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人民檢察院 河南 濮陽)
農村職務犯罪的分析對策
辛付山
(457100 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人民檢察院 河南 濮陽)
近幾年國家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下撥各種支農惠民補助資金,在農牧民享受國家支農惠民政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各項支農惠農資金的管理、運作成了易引發涉農職務犯罪的關鍵環節,涉農職務犯罪時有發生,成為侵犯農牧民合法權益,破壞新農村建設,影響農村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職務犯罪;農村職務犯罪;分析對策
(一)犯罪主體趨向職務化,權力化
近年來,涉農職務犯罪中的犯罪人員由管錢管物人向掌權人變化這是一個突出的特點。在過去查辦的案件中,犯罪人員多是農村信用社、供銷社工作人員和鄉鎮、村中的財會人員,犯罪性質多為貪污、挪用公款。而近年來鄉鎮、村干部犯罪案件明顯增多,受賄、行賄案件明顯上升,利用手中權力加大水利工程造價,套取公款等等,犯罪手段由侵占型向擅權型轉化,表明了濫用職權、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在農村的滋生蔓延。
(二)犯罪涉及領域多元化
與過去相比,近年來涉農職務犯罪涉及領域廣得多,其中涉及土地征用費、戶籍管理、退耕還林、農村基建貸款的案件居多。
(三)共同犯罪現象突出
過去涉農職務犯罪一般是單人作案,近年來卻接連出現合伙性犯罪,合伙性犯罪有上升趨勢,并且通常是鄉、村黨政主要領導與財會人員共同作案,貪污或挪用公款。
(四)社會危害性大
在涉農職務犯罪案件中,鄉鎮、村干部的經濟犯罪比一般農村經濟組織人員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它最直接地侵害了廣大農民的經濟利益,其受害面大,社會影響大,后果嚴重。這些經濟犯罪分子利用職權謀取私利侵害一方百姓,敗壞黨風黨紀,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
(五)作案方式多樣化
多采取收入不上帳、重復支出、打白條支出、偽造單據、虛報冒領、直接侵吞公款公物等,其作案方式越來越隱蔽。
(一)制度不嚴、管理松懈,為產生犯罪提供便利條件
涉農職務犯罪案件中普遍存在財務制度混亂的問題。有章不循、無章可循,出納、會計一人兼,有的村干部直接經手財務;鄉鎮領導手中握有大量公款,收取的公款長期不交財務,自收自支,以白條、虛假發票沖帳、隱瞞收入等手段進行貪污、挪用公款。
(二)權力集中,監督薄弱,給腐敗分子以可乘之機
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鄉鎮站、所直至基層農村組織管理的權限也大大增大,很多炙手可熱的生產要素如土地、森林、水利、資金等開發利用權相當一部分掌握在農村干部手中。尤其是鄉鎮領導干部的權力非常大。個別人大權在握,"家長制"作風嚴重,大小事情個人說了算,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壞。有些縣鎮領導干部和管理部門在村干部管理監督上存在官僚主義,對村干部的情況并沒有深入農民群眾中了解群,因此掌握不了村干部工作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對村干部的要求、監督往往只限于形式。“山高皇帝遠”,對于位于基層村干部也疏于管理,且鄉鎮主要領導的權力過于集中,又缺乏有效監督,使某些腐敗分子乘機濫用職權,大搞權錢交易。
(三)主觀上放松學習,淡化思想教育
由于農村工作的特殊性,學習制度、工作制度相對松散,農村的法制教育、思想教育薄弱是存在于村干部中的普遍現象。農村的教育水平不高,村干部都是由本村人擔任,相對來說素質較低,思想覺悟也不高,在學習制度、工作制度落實上也相對薄弱,有些農村干部長期不讀書、不看報,鄉鎮領導也不重視對村干部的思想改造。
(四)農村群眾法律意識淡薄,使犯罪分子恣意妄為
由于歷史和經濟文化的原因,農村中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多數農民對鄉村干部向來有敬畏感,他們不懂得干部的哪些行為是違法或違紀的,即使利益受到侵害也不知揭發、舉報。一些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農民的這些弱點,有恃無恐,連續作案。
(一)加強村干部隊伍教育,提高素質
一方面要加強村干部的素質教育。村干部的素質教育主要包括文化素質教育、權力觀教育和法治教育,消除其犯罪的內因,要經常對他們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和法律知識的普及,不斷提高執行政策的水平和法律意識,讓其明白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屬于人民,服務人民。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想建設、紀律作風建設、規章制度建設。開展反腐倡廉教育,提倡艱苦奮斗精神,與農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全心全意為農民群眾服務。
(二)完善村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夯實基層組織建設基礎
要真正把好選人用人關。認真執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村委會直選工作加強領導監督,教育并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法制意識,同時要嚴格把關,對村黨支部推薦和通過其他渠道推薦出來的候選人進行資格審查,嚴防帶“病”上崗現象發生。村干部的選拔任用應當實行回避制度,避免形成家族村官。對村支書、村委會主任、會計三職要實行專人專崗,不宜兼職,以實現黨務、村務、財務三種權力的分權制衡,相互監督,避免集體腐敗。
(三)建立健全的村級財務制度,規范財政支出
一是嚴格規范財務制度,把好財務收支關口,杜絕“白條”入賬;二是將“財權”進行適當分解,由一人掌握變為多人交叉掌管,建立層層審批制度,形成相互制約機制;三是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村民主監督的有效方式,村民主理財小組要真正發揮作用,切實參與財務管理,定期審核;四是建立財務公開欄,增強工作透明度;五是保證財會人員工作獨立性,規范村干部職責。
(四)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確保公正透明
一是加強鄉鎮財務監管、審計監督,經管站要進一步明確職責,切實履行對村財物的監督檢查,對村干部要進行定期審計和離任審計;二是加強民主集中制,村干部要主動接受村民委員會的監督,重大事項要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三是建立農民群眾評議村干部制度,定期對農村各級組織和干部進行群眾評議,實行群眾監督,依靠群眾建立共同監督防范體系;四是以村務公開為制度保證,能公開的一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公開,讓村干部的公務行為置于全體村民的監督之下。
(五)加大打擊和預防涉農違法犯罪力度
充分發揮紀檢、檢察機關在預防和懲治“村官”職務違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認真查處打擊村干部以及涉農的有關職能部門的違法犯罪,不斷研究涉農職務違法犯罪的新動向,新特點,探索打擊違法犯罪的有效途徑。同時,懲防并舉,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提高村干部法律意識。通過送法進農村、宣講法制課、舉報宣傳周、散發宣傳資料、法律咨詢服務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村法制宣傳和反腐敗斗爭宣傳,通過展示反腐敗斗爭成果,用生動的案例說話,提高村干部的法律意識、監督意識、反腐意識,從源頭上遏制涉農職務犯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