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130012 長春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 吉林 長春)
淺議勞動法的調整方法
王建軍
(130012 長春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 吉林 長春)
在市場經濟發展中,隨著大量的社會問題產生,各種勞動關系的矛盾急劇惡化,過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及其調整方法已經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勞動法特殊的調整方法是彰顯勞動法功能的關鍵所在,為此,本文專門就勞動法的一般邏輯思考和調整方法進行了闡述。
勞動法;調整方法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其內容廣泛,也是整個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勞動法》是國家為了調整勞動關系,維護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法律,其賦予了勞動者諸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要求我們不要維護權利,還要履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我國勞動法的立法宗旨。在計劃經濟時期,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呈現出固定、單一、行政化的特點。隨著《勞動法》)的頒布,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主要通過勞動合同或者是自愿協商的形式來建立勞動關系。這種自主協商、靈活就業的方式使得勞動關系成為現實。同時,因用人單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現了很多沒有書面勞動合同的事實勞動關系。如何調整勞動法,來保障這些人的合法權益是法學界必須研究的課題。
通常情況下,勞動關系是在勞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勞動過程的實現是勞動關系的直接目的。勞動關系的組成結構對于促進社會不斷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主要形式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問題解決。
總的來說,勞動法調整的對象是勞動關系,其是以雇傭關系為重要基礎的社會經濟關系。因此,作為雇傭關系的個別勞動關系是在勞動者受雇于勞動力使用者以后才有的。勞動關系是通過給付勞動形成的職業化的勞動關系。因此,給付勞動具有一定職業化特性。通常,勞動法的主要作用是合理確認勞動關系雙方的權利義務并發揮監督合同有效實施的重要作用。
在經濟社會法中,法同其他規范都是采取一定的調整措施規定人們行為準則和人們違反或者遵守準則。在法律手段的運用上表現為以行政手段為主,并輔之于刑事的手段。對這些行為的處罰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所以不同的部門法的處理規定各有特色。可見,法就是一方面規定人們行為準則。
根據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及其法的功能來看,法的調整方法并不等同于法所規定的制裁方法。法的調整方法是由法的調整對象的種類、性質以及法的基本任務決定的。勞動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獨立地位的法律,過去把制裁方法當作全部調整方法是十分片面的。不過,由于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以至把法的調整方法狹義地指為制裁方法。
(一)方式上的調整
1.橫向和縱向的調整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以法律調整勞動關系的理念一度代替法律調整成為主要方式,法律在計劃經濟后期虛無主義盛行,反而是政策對勞動法的影響更為強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為勞動法調整創造了契機。市場經濟要求構建完備的法律體系,改變了以往勞動關系的調整模式,形成市場經濟下勞動關系調整的基本模式。然而,這一轉變法律效力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勞動法治化進程。勞動法在調整方式上的轉變為勞動關系當事人的行為提供了準則。在勞動法主要調整對象的勞動關系中,事實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是很好的例證。事實勞動關系雖然缺乏法定的形式要件,但是它具備了勞動合同關系的實質特征。《勞動法》第十九條規定:“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兩個“應當”導致實踐中產生的大量事實勞動關系一度被認為是非法勞動關系而排除在勞動法規范之外。用人單位想借此規避其所應盡的勞動法義務使這部分勞動者群體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為填補這一漏洞,最高人民法院將事實勞動關系納入勞動法調整范圍,繼而出現了《勞動合同法》。目前,非典型勞動關系是適應了市場需求的靈活性和勞動者自主擇業的需要而出現的勞動關系,如:承包經營、勞務派遣、臨時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等。但是實踐中長期派遣、自我派遣、再派遣勞動者獲得的勞動條件不高。非全日制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松散,使得勞動者的權益易受侵害,也就是《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的不足之處,為此非全日制用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勞動者素質的競爭,不斷提高勞動者的主體地位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群體的分層越來越明晰,讓勞動者有尊嚴、受尊重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在賠償金的給付上不宜按照民事賠償中勞動安全衛生保障等方面的規定來履行支付義務,通過三方協調的方法使矛盾和爭議得到妥善解決。在勞動關系多元化、市場化的發展過程中,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已由初期普遍受益局面轉變為部分受益。就業問題和社會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是導致社會群體事件增多的直接原因。為此,當務之急就是建立并不斷完善三方調整,三方調整是指在勞動標準的確定和勞動關系的處理上各級勞動行政部門會同同級工會和企業代表建立勞動關系的三方協商的方法。一是在橫向關系基礎之上的調整,這里的橫向關系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調整方法。二是建立在縱向關系基礎之上的調整方法。這里的縱向關系是建立在參加法律關系的一方對另一方的服從的基礎之上的。要求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者必須為勞動者完成雙方約定的勞動行為特供勞動條件,在賠償金的給付上不宜按照民事賠償中可以強制勞動者以個人及家庭財產來履行支付義務。《勞動合同法》在此基礎上做出了調整,為保護非全日制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提供了立法依據。
《就業促進法》中規定對違法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另一方面,勞動權在平等的理念下,學界針對社會中的各種歧視現象以及原有立法的不足,進行了深入研究。
2.勞動法的重構
幾十年的改革,勞動關系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逐步向著市場化方向發展。我國勞動關系的市場化發展上還沒有比較合適的法制環境和運行機制。因此,注重勞動關系的穩定、和諧構建會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下的勞動矛盾已經成為影響市場經濟的最重要隱私,因此,我國勞動關系的轉型和勞動法學科的重構有助于避免勞動矛盾被激發。個別勞動關系的合理調整是勞動法律的重要核心,集體勞動關系作為勞動關系調整重點是勞動法學科重構的重心,也是當前勞動法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二)定位上的調整
計劃經濟下實行“勞資大統一”的管理模式。勞動關系的當事人實際上是國家和勞動者,勞動者進入單位后勞動關系固化,呈現出較強的人身依附性,國家對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制定了不同的勞動標準。也就是說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關系中私的因素被忽視。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用人位有了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勞動法》突破了所有制界限而賦予各類企業平等的法律地位,相應的調整確立了勞動者的自主擇業權和用人單位的實行雙向選擇。國家和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制度保障,國家制定最低勞動標準為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設定最低限度,且不能突破這一限度否則約定無效。
1.對弱勢群體中的自然人的傾斜保護
勞動法還沒有形成一個較完善的勞動法律體系,這主要表現在:我國雖然頒布了一系列勞動法律法規,如:《集體合同法》、《工資法》、《勞動保護法》一些重要的調整勞動關系急需的法律還缺乏統一規范,使得有的問題只能依據政策加以調整,導致工會與企業對這一制度的認識差異。
為了實現實質上的公平正義,法律應該以維護勞動者的正當權益。這種獨特的調整方法,通過權利義務的合理配置來實現的。傾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調整方法主要是針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弱勢群體包括勞動者、失業者、退休人員、殘疾人、被拆遷人以及其他因為各種突發災難而失去生存能力的自然人群等。基于此,專門針對這些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權利加以保護的法律包括大量的提倡性法律規范。如:在勞動法中,由于強調保護勞動者的團結權、集體交涉權以及保障爭議權等,在其法律技術的設計上主要采取以傾斜保護弱勢群體為主。
2.補償或者援助的調整方法
勞動法的調整方法有多層表現:第一層次根據勞動關系制定適用于全部用人單位和全體勞動者的勞動補償法。第二層次是涉及集體勞動關系。勞動關系使得這種協商難以完全作為一種個別勞動關系來平等進行。因此,勞動者個人意志通過勞動者團體表現出來為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增添了一重保障。集體勞動關系的出現克服了個別勞動關系的內在不平衡。第三層次個別勞動關系調整。在現代化大生產的條件下,即使勞動者有一定的選擇自由,但是在集體合同限定的范圍內也應該履職盡責。
[1]王為力.試析勞動關系的調整模式.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2]胡家強,欒偉華.論我國勞動法立法體系的完善.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3]郭捷.勞動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1)
[4]張志京.勞動法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0)
[5]黎劍飛.論社會法責任與裁判的特殊性.法學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