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芝
(300011 天津鈞星律師事務所 天津)
淺談經濟糾紛案中風險損失承擔問題研究
李貴芝
(300011 天津鈞星律師事務所 天津)
隨著國內外經濟交往的日益頻繁,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經濟糾紛不可避免會產生的。經濟糾紛又稱經濟爭議,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經濟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經濟糾紛是指經濟法主體之間,因權利和義務的矛盾引起的爭議。這種爭議一般發生在經濟管理過程、經濟流轉、經濟聯合,以及企業之間的競爭過程中。下面就不同原因引起風險的損失承擔問題和有關風險損失承擔的約定是否有效的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見。
經濟糾紛;風險損失;承擔
經濟糾紛有兩大類:一是經濟合同糾紛,如買賣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承攬合同糾紛,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技術合同糾紛等;二是經濟侵權糾紛;如知識產權(如專利權、商標權)侵權糾紛、所有權侵權糾紛、經營權侵權糾紛等。在市場經濟中,合同是平等的市場主體間確立交易關系,共同實施交易行為,追求和實現經濟目的的法定和普遍的形式,因此,合同糾紛是經濟糾紛的主要部分。
經濟合同的履行,是指雙方當事人按照合同的規定,完成自己所承擔義務的行為。其中實際履行是一種重要履行方式,在實際履行中當事人必須按照經濟合同所規定的標的履行,不能用支付違約金來取代履行合同的義務。合同當事人一方違反經濟合同時,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如果損失超過違約金,還應當進行賠償,以補償違約金不足的部分。如果對方要求繼續履行合同,還應繼續履行。只要在特定情況下,才允許不實際履行。但違約方應當賠償經濟損失。可是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供需情況變動往往會引發商品價格的急劇變動,給已訂立合同的履行帶來較大的風險損失,履行期長的合同更容易遇到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發生風險損失后,有的當事人往往因對方當事人履約中存在的問題認為對方違約,要對方承擔風險。
一般的價格波動是經濟活動參與者應該預見到的,一般的風險應由當事人按合同履行按合同約定承擔責任。但一些大的波動往往又是當事人難以預見、避免,無力克服的,有時又會給當事人帶來巨大的風險損失。應該允許采取一些補救辦法。特別像某些產品,原來供不應求,預計需求量很大,價高利大,引起不少單位投資建廠、訂購原料、擴大生產,不少商貿企業大量訂貨。但由于對需求預計過高,或出現了特殊情況,就可能出現供過于求,價格猛跌,使不少合同履行帶來巨大的風險損失。對這種純屬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是否可規定一個界限,當價格變動超過一定范圍,或交易額虧損超過一定數額,允許對原合同進行修訂。允許一方要求對方對尚未采購的商品不再采購和不再供貨。長期合同更應允許對后期的合約條款修訂或撤銷盡量減少風險損失。如果價格的波動確實給一方在經營中帶來巨大的風險損失,是否還可允許對原合同價格作適當調整,由供方讓點利。如果一方因陷入困境,但還有復蘇的可能,則在還債期限上給以寬限,使其不致因償還到期債務陷入。一些履行期較長的建筑承包工程,如果建筑材料價格上漲超過一定程度,也應允許對承包價格作適當調整。
對一方在履行中有違約和瑕疵的情況,也要作實事求是的分析。一方嚴重違約,另一方當然有格撤銷合同,由違約方承擔風險損失。但如果一方正在履約,只是交貨晚了幾天,或質量基本合格,只是有些小毛病,仍可正常銷售,就不宜撤銷合同,而應在履行合同的基礎上合理承擔風險損失,要求在履約中有過錯的一方承擔相應的風險損失。
在已經發生風險后,雙方都應采取積極措施處理標的物,盡快減少損失。不要因不履行合同而擴大損失,如果因為不履約不能及時處理標的物而擴大的損失,而有過錯的一方應承擔損失擴大的責任。
所謂有關的合同,是指與一項交易有關的幾個聯系合同,或為完成某項交易而訂立的幾個不同要素的合同。也指有關當事人之間有性質相同或相近的幾個合同。發生風險以后,這幾個關聯合同的債務人沒有能力全部償付各個有關聯合同各債權人的債務,但還控制著這些關聯合同履行中的部分財產,在這類情況下,綜合處理幾個合同的債權債務關系,比單個處理各個合同關系,可以更公平合理地調整幾個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
一種情況是某一宗交易中的一個當事人經營失誤,無力全部償還,欠下幾個有關聯合同當事人中的幾個債權人的債務。
還有一種是按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一般情況風險應由某一方承擔,但因有關聯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特殊約定,其他當事人對承擔風險也有一定的責任,則風險損失也可特殊處理,由有關當事人共同承擔。譬如銀行之間的拆借合同,拆出行一般是不承擔拆借資金貸出后的風險的。只要拆入銀行繼續經營,沒有倒閉,就必須按拆借條件按期向拆出行歸還資金。拆入行將拆入資金用于何處,則完全是拆入行自己的責任,拆出行不得干預,也不能在拆借利息之處謀取額外的利益。如果拆出行通過某種關系取得某種特殊的額外利益,那就把原來單純的拆借關系為一種新的關系,則風險損失的承擔可能又需要重新研究。
經濟活動中有欺詐或欺騙行為,往往給對方造成損失。參與經濟活動的當事人,都應該提高警惕,避免被對方欺詐或詐騙,減少因此帶來的損失。但一旦遇上,一般說被騙的就只能承擔損失風險,不能無根據的設法把風險轉嫁給其他人,更不能損害善意第三人的正當權益。欺詐一方自己遭遇到風險損失,更應由自己承擔。
(1)債權人自己進行欺詐活動的,無權向受騙的另一方要求賠償風險損失。
(2)債務人以欺詐手段騙取了某些人的資產用于歸還所欠債務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注意保護新老債權人的正當利益。并盡量減少總的風險損失。
正常經營的當事人,有時也會因資金周轉的關系將某一筆收入用于履行新的合同的資金去歸還到期欠款的,只要用于履行新合同的資金確能如期支付,就能維持繼續經營。但有的已經經營虧空的當事人,事實上已經資不抵債,在債權人索債時,往往采取欺騙手段,騙取新的客戶的資金向老債權人償債,新的債權人在協議無法履行時也提出索債,造成復雜的債務糾紛。這些問題就要根據具體情況慎重處理。
[1]暢斌.從一起經濟糾紛案看電子證據司法鑒定[J].《中國司法鑒定》,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