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潛
(100102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論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培育
高 潛
(100102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企業作為社會組織中重要的主體之一,它不僅是產業的主體,更是社會的主體。企業不再以利益最大化作為唯一的經濟目標,還要擔當起社會給予的一部分責任,在發展的同時關注到社會利益和國家的利益。培育企業社會責任,符合社會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本文從政府、企業、社會多方位的角度,闡述了培育企業社會責任的幾種方式。
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黨的十八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企業不能犧牲社會利益滿足自身的發展,做有責任的企業公民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應不斷的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培育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規范化,立法部門抓緊對不適應現實需求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完善缺位的法律體系,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研究,創造健全的法律環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企業受到法律的規制來承擔社會責任。
我國目前已經出臺了《環境保護法》《公司法》《勞動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保護員工權益,確保安全生產等基本的企業社會責任具備了法律依據,但可操作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對處罰的規定不明確,有些企業以犧牲社會的公眾利益為代價獲取經濟利益卻等不到懲罰或控制。公司法的在總則中明確規定企業要履行基本的社會責任,但具體沒有規定,是得該條款成為一紙空文,法律應明確企業的基本社會責任,做到企業可以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
1.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發展的戰略規劃
社會責任應當是一個主動和自覺的過程。因此,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應納入到企業的戰略規劃中。在企業經營理念中加入承擔多元社會責任的內容,同時,在企業運作的某一些特定時期,企業還要制定具體的社會責任目標,另外,企業還必須根據變化了的企業內外社會環境,適時調整社會責任戰略。戰略的不同使得企業內部管理也因此而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具體來說,企業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對企業經營方向、組織結構、用工制度、利潤分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企業制定任何一個戰略時,都必須考慮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什么,如何把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分解到各部門,如何根據企業的社會責任戰略調整內部組織結構,如何實施這一戰略等。
2.完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審計
公眾履行其監督職責的前提是社會構建較為完善的披露機制,并通過評價體系的方式,呈現各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從而更便于其拒絕支持違規企業而選擇自覺履行企業作為投資或消費的對象。因此需大力落實企業披露機制,并對現有的評價體系進行深化以及完善,建立起科學、自覺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規范。
公司可以設立企業公民辦公室或利益相關者委員會,負責定期發布和檢查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報告。基于社會責任倫理的企業文化是把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內化到企業實體中去,企業文化中包含了責任感,其行為就不只是一種受到外界壓力情況下的表現,而是企業自主地表現出的自律行為,這樣的企業文化能促使企業自覺的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
3.定期公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2006年9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發布了《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明確了上市公司作為社會成員之一,應對職工、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及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具體要求為:“上市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應當遵紀守法,遵守商業道德,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勞動者的健康和安全,并積極承擔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責任,參與社會捐獻、贊助等各種社會公益事業。同時,上市公司可以按照本指引要求制定公司社會責任制度及實施計劃,定期評估公司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自愿披露公司社會責任報告?!边@意味著我國上市公司將率先引入社會責任機制,并接收公眾的監督。現有我國的企業公開資源主要是年報,僅使用年報對企業進行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需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數據庫,并且對評價體系進行動態加權,以提高體系的可信性、資料的全面性,提高公眾對其的監督可行性。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推進,需要提升社會各方面尤其是社會公眾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使社會各方面對企業社會責任達成共識。提高全社會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重要性的認識,以形成一種能促進和推動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制度。公民參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形式多種多樣。公民作為消費者,可以拒絕購買沒有社會責任、缺乏道德的企業的產品;作為股民和投資者,可以拒絕投資于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作為志愿者,可參加非政府組織,宣傳企業社會責任,揭露企業不道德行為。應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對企業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督體系,使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要形成一種社會道德輿論,對不負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譴責,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贊揚、鼓勵。社會公眾和輿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正是為了形成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社會環境,推動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將自身的發展融入和諧社會的構建之中。
近幾年企業社會責任事件頻發不斷,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逐步進入公眾的眼球,公眾開始重新審視企業發展的意義,企業目標從股東利益最大化轉向相關者利益最大化。針對上述問題,企業社會責任的培育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與協作,應鼓勵多方主體的積極參與,改善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
[1]辛杰.《企業社會責任研究 一個新的理論框架與實證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
[3]劉俊海.《現代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8.1.
[4]朱錦程.《政府,企業與社會三者關系中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監督機制》.社會科學戰線,2007.
[5]喬治·斯蒂芬,約翰·斯蒂娜.《企業,政府與社會》(張志強,王春香譯).華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