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龍山
(434000 荊州教育學院 湖北 荊州)
荊州市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研究
田龍山
(434000 荊州教育學院 湖北 荊州)
基層群眾自治是基層群眾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的制度和實踐,對基層民主乃至整個中國政治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對荊州市農村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為不斷推進我國農村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完善與發展給以啟迪。
農村;基層群眾自治;民主
(一)村民自治的內涵
1.村民自治的概念
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政治制度中一項根本的核心制度。我國憲法第111條就明確的規定了我國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并相繼于1987年11月制定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1998年11月正式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規范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就是指,在農村,村民自主地管理和處分自身事務,以及通過民主方式自主地、不受外界干涉地管理和處分本村的集體事務如生產、集體財產等的權利和自由。村民自治至少應包含以下的涵義:①村民自主地管理和處分自身事務,不受他人干涉;②村民通過民主的方式平等、自主地管理和處分集體事務;③村民自治不得違反憲法、法律、法規,即村民必須依法自治。
2.村民自治的內容
從我國1998年頒布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來看,村民自治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①村民自治的方式是通過村民會議民主地進行;②村民委員會的設立、撤消、范圍的調整須經村民會議討論通過方可進行;③村民委員會成員包括主任、副主任和委員都必須通過村民會議的方式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④村民委員會向村民會議負責,與村民有重要關系的問題如鄉統籌的收繳方法等須經村民會議討論才能決定,對于涉及財務的事項,村民委員會必須至少每六個月公布一次;⑤五分之一以上的有選舉權的村民聯名,可以要求罷免村民委員會成員;⑥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議應當召集村民會議。
(二)實行村民自治的必要性
1.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國憲法的要求
我國憲法第111條就明確規定:我國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制度。而憲法是代表全國人民利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制定的,因此,可以說村民自治反映農民最根本的愿望和要求。
2.我國長期堅持的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要“人民當家作主”就必須給人民以權利和自由,而村民自治就是人民最重要的權利和自由。如果農民沒有實行自治的權利和自由,則必然是權利的統治,那么“人民當家作主”就會變質成“權力當家作主”。所以,村民自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要求。
3.村民自治是農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制度保障
要維護農村農民的合法權益,就必須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由農民根據自身的客觀情況依法來管理和決定自身事務。
4.實行村民自治是實現社會長治久安和社會繁榮發展的需要
只有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即農民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來實現自身的合法利益,才能實現農村的穩定和發展。我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如果農民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則整個國家將極易變得動蕩不安,國家的穩定、繁榮和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
(一)鄉村權勢階層的存在
鎮、鄉、村的干部,以及先富裕起來的少數人結合起來,共同謀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鄉村權勢階層。鄉村權勢階層使得村民自治名存實亡,給農村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首先,農民的既得利益受到極大的侵害;其次,農民的可能利益也得不到保護,如:土地、山地或水域等的承包,普通農民即使出價更高、有更好的經營計劃,也得不到承包權等。其直接后果是,大量的普通農民幾乎無法從農業中獲益,失去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且其生活處于極端貧困的狀態。
(二)法律規范不完善
我國唯一的一部規范村民自治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僅僅只有短短的三十條,且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缺陷,無法很好的規范村民自治中的權力,并使其良好的運行。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問題:①對村民委員會成員候選人的產生未作任何規定,其候選人的產生是由村民按比例提出還是由村民委員會確定呢?因而,這中間就存在著不受法律制約的權力,而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②沒有任何程序方面的規定,而程序是公平、平等和正義的制度保障。③其第十五條規定:“只有五分之一的具有選民資格的村民才能提起罷免村民委員會成員的要求?!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敢于在權力面前進行反抗的人畢竟是少數,不到忍無可忍的程度,村民是不會反抗的,所以說,這一點幾乎使村民對村民委員會成員的監督失去了意義。④沒有規定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⑤雖然規定了村民可以查詢村務情況,但是當村民委員會不給予查詢或對查詢中疑問不予回答又該怎么辦?并沒有做出規定。
(三)村民普遍法律意識淡薄
我國農村,受封建思想如“三綱五?!钡扔绊?,農民普遍沒有民主意識,缺乏參與農村自主管理的欲望;再加之法律知識的缺失,當其權利受到侵害時,常常只會隱忍或者采用違法、犯罪的方式來反抗和維護自身權利,而這樣做的結果總是適得其反。
(四)對村委會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體系
首先,由于成本太高,不可能在廣大的農村基層建立普通而龐大的司法機構;其次,即使村民向法院提起訴訟,其所付出的代價(包括金錢、時間、精力)往往比其所獲得保護的利益還多,更何況訴訟阻力太大。再者,相對于鄉村權勢階層來說,普通村民太過于分散和弱小以至于無法反抗或者是不敢反抗,因而無法對即鄉村權勢階層形成有效的監督和制約。
(一)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增強村委會服務功能和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
第一,培植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包括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因地制宜,興辦村級集體企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第二,通過對原有集體企業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和以集體資產入股組建新的股份合作制企業作為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以吸引農民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第三,健全集體經濟管理制度,包括承包管理制度、資產管理制度、積累制度、利益分配制度,使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保證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清理管理上的消極腐敗和分配不公現象。
(二)落實黨和國家關于“三農”的方針政策,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為村民自治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我們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從而調動農民參與村民自治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落實農民當家作主權利上取得新進展
在民主選舉方面,主要完善選民登記,候選人的產生、投票、開票、唱票、監督等制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選舉,切實保障群眾在選舉中的權利。在民主決策方面,主要完善村黨組織和村委會聯席會議制度、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在民主管理方面,主要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制度、村規民約制度和村級財務管理制度等。
(四)理順鄉鎮政府與村委會的關系,促進“鄉政村治”格局的長期穩定和規范化運行
鄉鎮政府干部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提高認識,改進方法,依法履行“鄉政”職責。提高認識,就要充分認識鄉鎮政府與村委會之間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這是村委會的性質決定的。改進方法,就是鄉鎮政府除采用必要的行政管理方式外,應更多地運用法律、經濟和教育等管理手段,在尊重村民自治權和村委會相對獨立性的基礎上實現有效管理。
(五)理順黨支部與村委會的關系
村黨支部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不斷加強和改善村黨支部對村委會的領導。第一,要改變舊的領導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第二,要加強村黨支部的自身建設,提高自己的領導水平。第三,要加強對村委會成員的教育,幫助村委會成員牢固樹立黨的觀念。第四,努力學習政策法律知識,不斷提高依法辦事能力。
(六)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為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培養合格的主體
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村科教文化事業,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其次,要培養健康的村民自治觀念,在增強民主法制意識上取得新進展。具體要做到:依法開展實踐;尊重村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把村民自治實踐活動與農村其他工作相結合,提高整體效果。
(七)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和推進農村穩定
首先,把法治與德治結合起來,正確調整好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限制宗族勢力對民主選舉的干擾,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步驟進行選舉并堅決查處破壞民主選舉的各種行為。其次,把村務公開與直接選舉結合起來,對干部實行有效的監督,遏制農村腐敗之風滋長,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再次,把法制宣傳教育與依法辦事結合起來,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和邪惡勢力,為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
[1]盧福營.當代浙江鄉村治理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房正宏.村民自治的困境與現實路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
[3]駱苗,祝軍.村民自治中的賄選問題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5).
[4]楊林.新時期加強和完善我國村民自治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田龍山(1971~),男,土家族,湖北巴東縣人。法理學碩士,荊州教育學院教師,主要從事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