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518000 深圳市龍崗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 廣東 深圳)
發生工傷勞動者應如何維護權利
王 丹
(518000 深圳市龍崗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 廣東 深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越走越快,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各種工廠遍布大江南北。勞動者特別是基層體力勞動者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為工廠帶來利潤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存在勞動危險,所以才有了“工傷”這個概念。工傷,一般來說,是指工業事故和職業病危害對勞動者造成的損害,在國際上統稱職業傷害,是工業社會最先發生的社會問題,也是現代社會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
我國于20世紀50年代初建立工傷保險制度,2003年,國務院以行政法規的形式制定了《工傷保險條例》,同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了《工傷認定辦法》,相關法律在實行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了數次修改。雖然國家法律正在不斷健全和規范,加強對因工負傷勞動者的保護,但中國的法律講究證據、注重程序,她講求相對公平,并不萬能。發生了工傷,勞動者應積極維護自身權利。
筆者在從事勞動爭議仲裁審理工作近十年中發現,勞動者在發生工傷時存在權利無法得到保障的風險,有二種情況非常常見,現將這些情況作出總結,并給出相應建議,供廣大勞動者參考。
第一種情況:勞動者無法證明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這是大部分類型勞動爭議案件,勞動者權利無法保障的主要原因,在工傷待遇爭議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按照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時,用人單位應即時為勞動者繳納各項社會保險,應在一個月內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雖規定勞資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應向勞動者交付一份,但在現實中,大部分勞動者怠于主張其權利,忘記向用人單位索要《勞動合同》或根本未與用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如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繳納各項保險,在此情況下發生工傷,一些滑頭的用人單位往往會否定勞動關系來逃避即將發生的大筆工傷醫療費及工傷待遇的支付。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六條規定,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在事實勞動關系的司法認定中,勞動者的舉證責任在于應首先提供可以初步反映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某種提供勞動與接受勞動相關關系的證據。
面對用人單位否認勞動關系,發生工傷的勞動者應如何維護權利?
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社部發〔2005〕12號《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內容,如勞動者無法提供《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一)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四)考勤記錄;(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勞動者可收根據以上規定盡可能多的收集有利證據。
第二種情況:勞動者無法證明其受傷前月平均工資數額。國家及各地均對勞動者受工傷后應享受的待遇作出了明確規定,包含停工留薪期工資、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這些工傷待遇與勞動者受傷前或離職前月平均工資有著直接關系,用人單位也應當以勞動者月應發工資數額足額為其繳納工傷保險。2011年1月1日修改并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規定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停工留薪期工資系勞動者“原福利待遇”,根據廣東省的相關規定,停工留薪期工資及各項傷殘補助金的計算依據均為勞動者受傷前十二個月的應發工資數額。在實務中,如果用人單位通過銀行轉賬方式向勞動者發放全額工資,并且按照勞動者每月應發數額足額繳納工傷保險,這種情況很少出現工傷待遇爭議。遺憾的是,大部分用人單位并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且為了逃避法律責任,部分用人單位將勞動者分兩筆發放,通過銀行轉賬和現金支付的兩種形式同時向勞動者支付當月工資,《工資表》僅僅體現一部分工資數額。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出現工傷,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應向其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都會低于應得數額。
勞動者要如何避免出現以上情況?筆者認為,勞動者多看多問慎簽字非常重要。勞動者要積極保護自己的權利,在面對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勞動合同》及《工資表》、空白《勞動合同》及《工資表》的時候應該勇敢的向用人單位說“不”,不要等到木已成舟才追悔莫及。
綜上所述,雖然在現代中國,工傷損害的法律救濟已經從一元機制向多元機制發展,國家對重視過建設作出貢獻流血流汗的勞動者。但法律救濟是屬于事后救濟,在勞動關系正在存續,勞動者人身權未受到損害時,勞動者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怠于保護勞動權利,讓自己的勞動軌跡在用人單位清晰的保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