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虎
(528400 廣東共陽律師事務所 廣東 中山)
工會依法維權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陳繼虎
(528400 廣東共陽律師事務所 廣東 中山)
當前,我國工會在依法維護職工權利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工會參與立法和參與政策制定不到位,難以做到從“源頭維權”;思想認識不統一和體制、機制上存在諸多問題;勞動爭議數量增幅較大,基層工會調解難度加大;勞動爭議調解及仲裁“三方協調”原則存在弱化趨勢;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地位不夠明確,禁止用人單位違法侵權行為缺乏力度;職工法律援助工作的資金保障與實際需求不匹配等等問題突出。本文針對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及對策進行簡要論述。
工會依法維權;勞動爭議;《工會法》;《勞動法》
1.工會參與立法和參與政策制定不到位,難以做到從源頭上維權
工會參與立法和政策制訂可以從根本上對職工權益進行維權保護,工會參與立法既是工會的義務,也是體現工會工作法制化核心的關鍵。實踐中,工會參與相關法律制訂和修改需要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批。對此,我國立法層面還未對工會參與相關法律制定、修改的程序進行細致的規范。工會對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的介入只停留在表面。有些涉及職工權利的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是否有工會參與并反映出工會的意見也無法明確。由于規范性文件的制訂沒有體現工會的意見,無法真正實現對職工的合法權益源頭意義上的保護。此外,由于相關部門在制定規范性文件過程中缺乏主動征求工會意見的規范及作法,工會自身組織、機制等各方面不健全等各種原因導致無法在立法和政策制定的源頭上解決工會維權。
2.思想認識不統一和體制、機制上存在的問題
工會維權實踐中,工會一方“熱”而政府和企業方“冷”的問題真實存在:勞資雙方不能對的爭議進行真正的平等協商并達到一致意見;集體合同制度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企業和政府對工會角色定位、工作方式不認可;行政部門認為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只適合民營企業,對國有、集體企業不合適等等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職工自身也缺乏對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的基礎認知,認為企業集體合同不夠成熟,集體協商是“形象工程”無法切實幫助員工爭取個人利益也是影響工會維權的重要因素。
其二,依據《勞動法》等先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工資是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的核心內容。但是很多企業勞資雙方實際上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老板代表資方或工會主席或職工代表由老板“親信”擔任,表面上雙方協商,實際上是單方利益的操縱,難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雙方、平等協商。
其三,由于人事關系或利益關系等實際控制關系的掣肘,多數職工代表或工會人員的工作會受到人事關系或組織關系“上級領導”的限制,直接影響工會的法定職權的有效地落實。當前,工會內部的組織系統、工作制度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在進行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職工個人利益保護等維權領域中均表現出不適應。
3.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增幅較大,基層工會調解難度加大,勞動爭議仲裁等三方協調原則存在弱化趨勢
目前,得益于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員工整體法律、維權意識的提升,勞動爭議案件整體呈現出群體化、復雜化和趨勢化的特征。其中,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增長幅度較大的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問題,由于勞動爭議案件數量激增導致基層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委員會工作面臨巨大的壓力。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1976年144號《三方協商促進國際勞工標準公約》規定,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是指政府、雇主和工人三方之間,就制定和實施經濟和社會政策而進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動。實踐證明“三方協調機制”能夠有效緩解勞資矛盾、穩定勞動關系,能夠維護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重要作用。我國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尚未完善建立,僅在勞動爭議調解、勞動爭議仲裁等程序中均象征性的借鑒了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的作法,試圖以三方協商形式解決勞動關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但由于目前工會組織職能虛置、員工維權能力有限(客觀上存在法律專業能力不足、經濟能力有限等限制)等原因,三方協調機制中,政府部門主導、資方和工會職能均不同程度的受到限制,使得三方協調原則流于形式并有弱化的趨勢。
4.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地位不明確,禁止用人單位違法侵權行為缺乏力度
《勞動法》、《工會法》實施后工會監督職責得以明確,總工會依據“勞動法”第88條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逐步落實工會勞動法律督促體系及職能。對于用人單位違法侵權行為,工會的職權只能進行建議,無其他更為有效的措施進行監督和制約。由于工會缺乏有效的措施履行監督用人單位侵權違法行為,僅可向勞動部門報告,而勞動監察機構同樣存在人員少任務重,工作人員積極性差等問題,導致有些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工會維權無力,直接影響職工的合法權益的保護。
5.工會維權法律援助經費保障不足
2012年上海率先成立“工會職工法律援助維權服務志愿團”,其他地區亦陸續成立“工會顧問律師團”、“工會維權律師團”等類似組織。各級工會正嘗試以專業律師介入的方式解決工會自身人力不足的困境,以上作法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會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提高了職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實效性和社會影響力,并有效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但其中面臨的困難亦較多,比較集中的是工會維權律師經費保障不足,律師積極性有限。由于企業工會只能的虛置,導致工會維權律師開展工作難度進一步加大,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協助職工維權的功能。
(1)工會參與立法及政策制定是工會發揮維護職工權利職能的源頭和關鍵,涉及到職工切身利益的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規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首先應優先保障工會參與其中,最大限度度的做到“源頭維權”。同時,在工會“源頭維權”程序上要設立反饋體系。加強立法機關和相關部門的工作流程,涉及到職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應聽取經過工會的意見,并對相關意見的處置給出明確答復及處理,對于被依法采納的意見應及時反饋工會;未采納的意見應進行必要的情況說明,以便工會及時了解真實的原因。工會自身亦應根據實際情況,通過聘請法律專業人才參與立法,以提升工會源頭維權的能力,真正將工會“源頭維權”落到實處。
(2)思想認識上,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重視發揮工會維權的職能,把工會維權作為解決勞動爭議、和諧勞資關系重要一環對待。政府及職能部門應主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等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有效作法得以落實并長期的保持。此外,各級工會也應順勢而為,做好內部系統建設、改善工作方法最大程度地做好與政府及相關職能的配合,以強化工會維權的地位及功能,避免出現工會在維護職工權益的實際工作中被邊緣化和職能虛置的情況。
(3)適度調整現有“三方協調機制”,具體作法可按以下方式操作:首先,在基層建立勞動爭議協調體系,先在基層實現勞動爭議案進行三方調解,以增加勞動爭議案件調解的成功率。其次,通過宣傳和實際工作明確工會是職工合法權益的“代言人”和“守護神”的身份,充分保障工會參與勞動爭議調解及仲裁的權利。第三,勞動行政部門要重視工會在勞動爭議仲裁中的作用,真正意義的落實“三方協調”原則。將基層調解勞動爭議作為主戰場,充分發揮工會在勞動爭議調解及仲裁中的作用。
(4)增加經費保障,為工會律師開展工作設立“綠色通道”。律師參與工會維權的積極意義不僅在于提升工會工作能力和維權效果,同時,還有宣傳工會維權職能、普及基礎維權法律知識以及在全社會建立職工維權共同體意識和保障職工權益法律信仰等深層次的作用。律師參與工會維權不能僅靠部分律師短期、小范圍的“公益”、“免費”的心態去維持,更應靠切實的體制、機制進行保障,否則,難免虎頭蛇尾、難以為繼。這方面工會可以嘗試與司法行政部門法律援助機構對接,通過司法援助、財政部門及會費支持等多部門聯動的方式實現對工會律師工作的長效保障機制。此外,勞動行政部門、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委員會及司法機關應為工會律師開辟“綠色通道”通過公權力的支持,幫助律師順利開展工會維權工作,進一步保障工會律師的工作效果。
綜上所述,工會依法維護職工權益,既是工會組織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本質屬性的應有之義,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條件下,全社會對廣大職工群體合法權益保護的共同期盼。為此,《勞動法》、《工會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工會依法維權提供了制度保障,更有全體工會組織、成員的共同努力和實踐。工會維權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是,不容否認工會依法維權和履行職責的能力與黨和國家及全體職工客觀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工會依法維權的諸多領域值得深入的研討和分析。
[1]閆峰,袁敬偉.淺析我國工會組織依法維權[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7(01)
[2]周琳.工會職工維權服務領域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0)
[3]趙蘊文,褚奕.完善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探析[J].法制與社會,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