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怡
(610000 北京市惠誠(成都)律師事務所 四川 成都)
漫談夫妻生育權糾紛
楊婧怡
(610000 北京市惠誠(成都)律師事務所 四川 成都)
生育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生育子女和不生育子女的權利。夫或妻作為生育權的主體,均享有生育與不生育的自由,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九條的明確規定更是引發了男性生育權的保障問題和如何平衡保護夫妻雙方生育權等問題的討論。本文就將集中討論夫妻間生育權的糾紛以及認定、解決問題。
生育權;生育權糾紛;解決機制
1.1 生育權的概念
公民的生育權是一項基本的人權,公民的生育權是與生俱來的,是先于國家和法律發生的權利。作為人的基本權利,生育權與其他由憲法、法律賦予的選舉權、結社權等政治權利不同,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剝奪的。1968年聯合國國際人權會議通過的《德黑蘭宣言》提出“父母享有自由負責決定子女人數及其出生時距之基本人權”
1.2 生育權的法律性質
我認為生育權是一項人格權而非身份權。首先,生育權是民事主體固有的權利。人格權的固有性從實質上講是指人格權是體現人本性的權利。生育行為是一種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天賦人權。由于身份權的特征之一在于不是民事主體固有的,而是通過一定的行為或事實取得或消滅,這與生育權的固有性相悖。其次,作為生育權客體的生育利益是人格利益而非身份利益。人格利益是指人的人身和行為自由、安全和精神自由等利益;身份利益是指權利主體基于一定身份所取得的利益。生育權所針對的生育利益體現的是人的行為自由,人可以自由地決定生育這一與自己的生活方式、未來發展等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因此,生育利益從本質上講是人的生育意志自由,屬于人格利益中的自由的范疇。再者,生育權是維護主體獨立人格所必備的權利。生育權是涉及人對自己私生活最隱秘的,但又與個人人身自由與精神自由、生活方式和未來發展最密不可分的重大事項的自主權,因此,生育權對維護主體的獨立性及培養主體獨立的人格意識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1.3 生育權的發展歷程
從生育權的發展歷程來看,生育權制度的確立及生育行為的權利化經歷了三個階段:自然生育階段、生育義務階段和生育權利階段。生育權經歷了非權利非義務——義務——權利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到了19世紀后期,西方女權主義者提出要求享有“自愿成為母親”的權利,生育作為一種權利才逐漸地被接受。有關國際會議文件中開始涉及生育權,并且其內涵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生育權的主體從“婦女”擴大到“父母”,再擴大到“所有夫婦和個人”,內容從“自由”,發展到“自由負責”,再具體到“對子女負責”和“對社會負責”。我國的生育權也經歷了大體相同的發展歷程,只不過我國的生育權制度誕生較晚,直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才作為婦女權利得到確認,在二十一世紀才作為公民權利得到確認。現代社會生育問題,已經成為法律問題。尤其在我國,從法律的視角對生育權進行規范,并將產生深遠的意義。
2.1 夫妻生育權的概念
夫妻生育權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有依照法律規定共同生育或不生育以及如何生育子女的權利。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嚴格的婚內生育制度和計劃生育制度。因此我國生育權的實現通常只能以夫妻生育的途徑合法地享有。
2.2 夫妻生育權的沖突
王利明先生認為“權利的沖突,是指兩個以上的權利的實現不能并存的狀態。” 劉作翔先生認為“權利的沖突應該是指合法性、正當性權利之間所發生的沖突。通常來講,權利沖突發生于兩個或兩個以上合法權利主體之間。” “沖突經常充當社會關系的整合器。通過沖突,互相發泄敵意和發表不同的意見,可以起到維護多元利益關系的作用。沖突還是一個激發器,它激發新的規范、規則和制度的建立,從而充當了利益雙方社會化的代理者。” 因此,對沖突的研究的是為了更好地確立規則和制度,從而化解權利沖突的矛盾。
生育權的沖突,在本質上屬于兩個或多個權利,以達自身利益為目的所引發的,為相互爭取與生育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共需資源而抑制相對方的權利互動。面對稀缺的共需資源,如果一項利益占用了該資源而得以實現,那么其他利益必定無法得到滿足。主張生育利益的可能是因為對親情的渴望,還有可能是為了“養兒防老”的需要;而主張不生的可能是因為經濟原因,怕生孩子會影響工作,影響身材。生育權沖突是生育權主體對生育利益的追求不一致而產生的。
傳統生育觀就是為了傳宗接代,“上以嗣宗廟,下以繼后世”,“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現代社會,價值觀呈現多元化的局面,在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觀念的不斷開放,家庭的功能也在轉變。隨著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新的婚姻家庭觀念和傳統的婚育文化會存在相當大的分歧,這種價值觀的不同也會帶來生育權的沖突。
夫妻生育權沖突的具體表現有:一是拒絕生育,夫妻一方拒絕另一方的生育請求,而采取不配合、抵制等消極對待生育的行為。二是妻子擅自中止妊娠。三是生育協議的問題,生育協議是夫妻之間就生育的相關問題達成合意,雙方自愿簽訂的書面協議。由于生育協議的法律效力問題,夫妻之間往往會因為違反生育協議而產生糾紛。
首先,我國應加快生育權的相關立法,將生育權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規定在未來的民法典中,并對《婚姻法》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關于生育權的相關規定進行細化、完善,為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生育權糾紛提供有意義的解決方案和思路。同時我國應加大研究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明確生育權的內涵和外延,對生育權的性質、生育權的內容、生育權的限制以及生育權的沖突侵權等問題進行充分的研究,設計合理的生育權法律制度。
其次,協調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法律與道德之間并不存在實質性沖突,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婚姻關系的倫理要求夫妻關系的調整應是法律與道德的相互協調,若過分地依賴道德,容易出現漠視法律、輕視權利的現象,而在婚姻關系中僅僅依靠道德調整也是不行的,還需要法律作為補充調整的手段。夫妻關系融入了太多的情感因素,若忽視道德的作用,只看到法律的規定,又不利于締結和諧的婚姻家庭生活氛圍和提高婚姻家庭的生活質量,容易使得婚姻生活單調和沉悶。兩者都須通過規范并確立某種原則觀念的方法來維護社會秩序和正義。
[1]何勤華,戴永盛.民商法新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6日.
[2]樊林.《育權探析》,2009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