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敬 趙 倩
(100876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 北京)
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維權的困境與思考
富 敬 趙 倩
(100876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 北京)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村中走出來,變身成為城市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農民工知識水平所達到的層次普遍不高,其維權問題長期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全面依法治國政策的推動下,不少農民工已經有了法律維權的意識,但這個人數并不是很多,而且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他們采取的極端維權方式依然層出不窮。因此,有必要了解其在城鎮化過程中遇到的權益侵害及維權方式,維權困境及處理方式,從而揭示農民工維權困境出現的深層原因,并結合實踐為解決農民工的維權問題提出更好的方案。
城市化;農民工;維權困境
我國農村勞動力群體規模龐大,在城鎮化加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逐漸從農村中轉移出來,并在不同的行業中充當著各式各樣的角色,是我國經濟發展道路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但是,農民工在勞動過程中,會遇到不種程度、不同類型的權益侵害,這種權益侵害現象也從未因新聞媒體的報道或者相關部門的處罰而有所減少。
在司法實踐中,農民工可以通過和解、調解、勞動仲裁、司法訴訟或者法律援助等合法途徑進行解決,但還是會有那么多足以引起社會關注的維權事件出現,而且是持續不斷的出現。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下,農民工在維權方面到底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境?面對這些困境,他們在解決維權困境上又會以怎樣的方式去對待?農民工維權困境為什么會反反復復的出現?司法救濟或者社會救濟在農民工維權方面到底起了什么樣的作用?農民工在維權這條路上何時才會有高效率的解決方法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農民工在社會建設過程中占據著無法比擬的重要地位,其合法權益應當同其他領域、其他身份的職業工作者一樣受到平等的保護。綜合整個社會的發展狀況來看,侵權現象發生在不同行業,在維護權益方面也會面臨各種難題,但農民工的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不僅難以維護,而且維權陷入的困境會反復出現。
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發現,農民工權益受侵害主要表現在因“城市人”對其身份缺乏理性認識進而導致的就業歧視;維權難主要表現在因其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多采用非制度化的維權方式,這種解決方式也間接延誤了司法維權的合理時間;維權陷入困境與其本身的歷史性有很強的關聯性。
在全面依法治國政策的支撐下,更多的農民工在維權問題上選擇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權威,來解決自己權益受侵害的事實。但縱觀系列維權難的事件,有必要思考一下司法維權的效率到底有多高?司法維權的執行力到底有多高?法律途徑在實踐應用中是不是有著百分之百、高效率的解決保障呢?
從法律角度而言,可以發現:第一,包工頭特殊的身份使得其被排除在了《勞動法》的調整范圍之外;第二,勞動仲裁作為訴訟的先前步驟,增加了農民工解決問題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第三,勞動監察部門對處理案件的低執行力加劇了農民工維權的困境;第四,勞動仲裁的非終局性造成的裁決不確定性,增加農民工的解決成本的同時,提高了舉證潛在的危險性;最后,法律援助不充足的經費、宣傳力度的不明顯以及有限的律師服務資源等都使得其援助效果不明顯,弱化了農民工司法維權的客觀環境。
其實,維權困境問題的反復出現,是整個社會對這件事情關注程度及其提供幫助程度的綜合,是普通民眾對農民工身份認知與個別農民工自身素質高低的綜合,是司法部門與救濟部門執行力度的綜合,是方方面面的綜合。首先,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影響了其對反應渠道的信息獲取能力;或者尋找到的合法渠道不重視其訴求等。其次,社會輿論對農民工維權跟蹤報道的不深入性,以及這種報道引發的不準確的輿論導向,使其在維權路上得不到有效支持。最后,仲裁委“先裁后審”處理模式的應用,以及法定的訴訟時效,這些維權成本的增加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農民工維權的方式和積極性。
農民工維權作為歷史遺留的社會性群體事件,對其維權的解決不是朝夕的事情。通過對上述問題的一系列分析,本文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希望能推動農民工早日擺脫維權困境。
第一,完善法律法規。對《勞動法》有關調整范圍做出新調整,明確不具有用人單位資質的“包工頭”的法律身份;對簽訂勞動合同的時效做出嚴格規定的同時,給予農民工綠色通道,保證農民工能夠成功簽訂合同或與勞動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件;對于爭議案件的舉證責任承擔,法律在制定時應充分考慮農民工群體所反映出來的弱點,做出區別對待,或者制定專門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法律法規,降低因舉證難出現的維權困境。
第二,擴展法律援助范圍。增強對法律援助機構的建設力度;適當增加政府或相關部門對農民工在援助方面的經費補助,獲得多渠道的資金支持;擴大法律援助在民事或者行政方面的覆蓋面;提高法律咨詢的效率,加強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法律知識面較狹窄的人群主動學習法律的意識。
第三,獲得社會輿論支持。新聞媒體等在報道上應側重對其身份錯誤認知的更新報道,樹立農民工的正面形象;通過跟蹤報道了解農民工維權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引起相關部門重視,規范其執法方式;法律宣傳和法律咨詢工作要更加具有針對性,結合受眾群體靈活改變宣傳方式和宣傳內容等。
第四,協調部門監管工作。政府加強行政監督,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支持社會普法活動;在法官隊伍中發揮精英的模范帶頭作用,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加強司法廳(局)、律師協會等組織領導,大力支持、積極配合農民工的維權救助工作。
農民工作為社會上一大具有標志色彩的勞動群體,社會上的每一方都需要為農民工維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以自己應有的能力去保護這個群體的權益,減少“農民工再次陷入維權困境”的現實案例,增加“農民工維權成功”的案例。
[1]李昊.農民工維權法律長效機制的構建[J].法制與經濟,2015,05:104-106.
[2]周濟生.略論做好法律援助“最后一公里”[J].中國司法,2016,0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