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雨蒙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淺析農村留守兒童犯罪
史雨蒙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許多留守少年家在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缺失后,成為迷途的羔羊。留守兒童最突出的問題是父母遠離家鄉,導致不少孩子的情感變得脆弱,對衣食住行照料不周讓孩子情感荒漠化;缺乏家庭和學校教育導致他們缺少親情關懷,還有社會關照鏈不足等問題,這些都可能為他們日后成長埋下悲劇的種子。如果處理失當,留守兒童問題或將成為社會重大隱患。
留守兒童;犯罪;防治措施
1.1 留守兒童的概念
中國經濟的發展促生了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而由于戶籍以及入學等條件的約束,許多務工者只能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就是所謂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the“left-behind”children)的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1.2 留守兒童的規模
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
2.1 留守兒童犯罪趨勢
據《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1》披露,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人口數量為2.78億,其中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就有5800萬,約占全國兒童總數的20%。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指出,近年來,我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最發人深省、并令人震驚的有兩個數字:一是留守兒童5800萬;二是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70%。留守兒童,是我國近些年來隨著大批農民進城務工而衍生出的一個新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關乎一代人健康成長、乃至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可導致后患無窮。
2.2 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原因
一是家庭親情缺失。對孩子的關愛不夠,農村農民工外出務工后一般將孩子寄養在祖輩或親戚家中,監護人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很好地履行監護職責,部分單親、再婚家庭甚至對孩子放手不管。這些因素直接導致農村留兒童完不成學業,得不到很好地教育,以致過早輟學而流入社會。
二是學校教育缺陷。由于大部分學校仍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在法制教育、道德培養和心理輔導等方面做得不夠,農村留守兒童遵紀守法意識淡薄,心理防線脆弱,在缺乏正確引導的前提下,一不小心便走入極端,甚至引發刑事犯罪。
三是社區疏于管教。由于受組織建設和經濟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數農村社區在留守兒童管理教育方面處于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留守兒童在農村社區里基本上是“散養”,農村又缺乏健康的娛樂活動,閑散在家、無所事事的留守兒童即容易脫離社會的管教。
2.3 留守兒童犯罪的特點
一是犯罪的暴力性。農村經濟相對落后,生活艱苦,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富起來,貧富差距拉大,農村留守兒童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往往以滿足錢財欲望為主,因此,財產型犯罪較多,且暴力化傾向明顯。
二是激情犯罪占重要比例。留守兒童缺乏對事物應有的分辨能力,同時又處在盲目模仿、心理因素極不穩定這一特殊的生長發育期,一時興起,便實施犯罪行為。
三是團伙犯罪案件較多。由于留守兒童的思想還不是太成熟,缺乏作案經驗,對犯罪心理壓力大,且他們大都實施暴力犯罪,擔心被害人反抗,總覺得單個人作案勢單力薄,故而他們經常糾集幾人去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團伙甚至犯罪集團,這樣既能使部署安排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
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直接源自農民工問題,而農民工的產生是我國從城鄉統籌的角度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模式。農村的發展最終取決于能否成功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因此,作為農民工問題副產品而出現的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問題,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存在下去。為了有效控制和預防農村留守兒童犯罪,應實行綜合治理,從建設和諧家庭入手,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齊抓共管,把留守兒童納入有效的監管中,使他們真正得到關心、愛護教育。
一是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和溝通工作。家庭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閘門,農民工父母要樹立正確的育子觀念,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系和溝通,在從有利于孩子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監護人;及時充分地保持與學校的密切聯系,努力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是學校應更加注重對“留守兒童”的身心教育。學校教育好壞直接決定著預防留守兒童犯罪的成敗。學校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對問題留守兒童更要關心愛護,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對有劣跡和不良行為的留守兒童及時幫教,促使他們自覺改正不良行為,遠離違法犯罪。
三是實行有效的司法預防。公安、檢察、法院、司法機關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羈押、預審、起訴、審判、辯護、管教“一條龍”工作體系;依法嚴厲打擊涉及侵擾學校、學生的案件和教唆、脅迫、引誘農村留守兒童的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和家庭、學校、社會各界的聯系與合作,遵照黨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側重于教育,著眼于感化,立足于挽救,特別是在案件審理中,最大限度地體現對農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的司法保護;執法機關要建立追蹤回訪考察制度,建立幫教體系,對判處刑罰的留守兒童確定專人幫教,定期考察,會同工、青、婦等單位與所在學校或村(居)委會、家庭共同幫教,重點做好對后進留守兒童、輕微違法犯罪留守兒童的教育挽救工作。
留守兒童問題不是農村的事,更不是農民工的家庭“私事”,是全社會的事。因此,我們應在全社會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輿論氛圍,并充分發揮政府及各社會組織的作用,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他們進行教育與管理,為農村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藍天。
[1]趙麗.《8歲留守女童遭性侵后稱“我沒爸”其父當場自殺》.法制日報.
[2]張寧.《留守兒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2013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