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文
(650228 云南行政學院 云南 昆明)
機動車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責任賠償探析
李劍文
(650228 云南行政學院 云南 昆明)
機動車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人身損害,現實中處理爭議較大的是損害賠償的范圍界定和責任劃分,本文就這兩個焦點問題,根據有關法律規定以及現實情況進行解析探討。
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責任賠償
機動車交通事故人身損害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賠償損失。《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1]該規定分三個層次規定了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
(1)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一般賠償范圍。主要是指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權益造成人身損害一般都要賠償的項目。無論是致傷、致殘,還是致死,凡是有一般賠償范圍內所列項目的費用支出,行為人均應賠償[2]。根據本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
(2)造成殘疾的賠償范圍。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受害人殘疾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對于是否賠償被扶養人生活費和殘疾賠償金都沒有明確規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四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受害人殘疾的,除應當賠償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外,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但是沒有明確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三者之間的關系。對此,司法實踐中也有不同規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條規定,受害人因傷致殘的,除賠償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外,還應當賠償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賠償。
(3)造成死亡的賠償范圍。對死亡賠償的范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和《國家賠償法》都采取在喪葬費和被扶養人生活費意外,同時給予死亡賠償金的模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營養費等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3]。司法解釋對死亡賠償項目的列舉,比法律明確列舉的賠償項目要更多一些。《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基礎上,借鑒國外做法,規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除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合理費用,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目前由法律對死亡賠償金的標準作統一、具體的規定較為困難,侵權責任法暫時沒有規定,而是由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確定死亡賠償金的數額。但是,為了便于解決糾紛,使受害人及時有效地獲得賠償,對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情況,《侵權責任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
上述關于事故責任劃分、侵權責任比例的規定,應當作統一的認識和理解。如果割裂考察,就會出現事故責任和侵權責任比例混淆和爭議糾紛。首先,不同性質的法律關系要要適用不同的法律,按照不同的規則來確定各方主體的責任,一般侵權責任要考察其構成要件,特殊侵權行為要看法律的具體規定,而合同責任則要看合同的約定。其次,明確責任確定的程序。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時,應當先由交強險根據分責分項的原則負責賠償,超出交強險限額的部分,再根據雙方的過錯劃分責任,然后以保險合同(條款)的約定確定保險人的賠償責任,即對不超出保險責任比例限額約定的部分進行賠付;超出部分由被保險人自行承擔。再次,不同主體承擔責任的基礎法律關系不同,歸責原則各異,要堅決破除保險就是一切,只要投了保險,損失不超出保險責任限額,就應當由保險公司承擔的錯誤觀念。
根據保險條款的約定和事實依據,合理確定保險人的賠償責任,應遵行幾條原則:
第一,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認定的事故責任對民事侵權責任分擔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二者不能等同。《交通事故認定書》僅僅是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一份證據材料,其責任認定在機動車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如果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時,人民法院有權根據查明的情況確定責任比例。
第二,商業三者險條款約定的責任比例合法有效,對保險合同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前提是保險人根據《保險法》和保險法司法解釋的規定履行了相應的義務和程序,保險條款已經生效。但是,該條款的約定不能拘束任意第三人,其對機動車一方和受害人分擔責任比例沒有任何意義。
第三,保險人承擔保險賠償責任與被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性質不同,比例不同,金額也往往是不一致的。保險人承擔保險賠償責任是合同責任,根據合同約定確定責任的范圍;被保險人承擔的是侵權責任,根據侵權歸責原則和法律的具體規定確定責任。
第四,法規關于機動車交通事故當事人責任和責任比例的規定,與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比例有關系,但是不能以此確定保險人的責任。但是,在保險合同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則該類規定可以作為確定保險人責任的重要參照。
[1]左兢兢.論死亡損害賠償的侵權規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1.
[2]李琪林.侵權人身損害賠償范圍的現實考量//全國法院第十五屆學術討論會[C].濟南,2003.
[3]羅昊宇.侵害生命權之損害賠償[D].西南政法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