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楊
(124000 盤錦市公安局遼東灣新區分局 遼寧 盤錦)
故意傷害案件中的傷勢鑒定探討
陳柏楊
(124000 盤錦市公安局遼東灣新區分局 遼寧 盤錦)
現行故意傷害案件中傷勢鑒定主要依據的是2014年制定出臺的《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新標準的實施更加科學和規范,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如損傷程度等級匹配原則不科學、法官對于鑒定結論審查存在困難、標準中認定理念落后社會發展,本文結合司法實踐,提出一些完善的對策建議。
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故意傷害;傷勢鑒定
近些年,在社會經濟轉型期一些犯罪行為頻繁出現,對于社會秩序以及人民群眾人生、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故意傷害案件作為一種常見高發案件,在當前刑事案件中占到很高比例。故意傷害案件中的傷勢鑒定結論,是否構成“重傷一級、二級”和“輕傷一級、二級”,直接影響到故意傷害案件的量刑。目前司法實踐中,對于故意傷害的傷勢鑒定采取法醫學鑒定觀點為主,司法審判為輔的制度。除非有特殊情況出現,法官在審理案件中一般會直接采用鑒定結論觀點進行量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傷勢鑒定結論替代了部分審判權的形式,這就要求故意傷害案件中的傷勢鑒定結論應該盡可能的科學、嚴謹,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2014年新《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出臺,新標準的實施更加科學和規范,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探究。
(一)損傷程度等級匹配原則不科學
按照現行的《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故意傷害案件中的傷勢鑒定可以分為重傷一級、中二級、輕傷一級、輕傷二級四個等級。每個等級的評定應該嚴格依據被害人損傷程度進行衡量。如重傷一級的評定標準應該指嚴重危及生命、遺留肢體嚴重殘疾等損傷,重傷二級次之。在實踐中,《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將胸腹部大血管破裂認定為重傷二級,頸部大血管破裂認定為重傷一級。實際上,在醫療救治的過程中,胸腹部大血管破裂、頸部大血管破裂困難程度相當,而且對危害后果嚴重程度也相當,但是在《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中卻將其分為兩種等級,匹配原則不科學。
(二)法官對于鑒定結論審查存在困難
故意傷害案件中傷勢的鑒定結論極具專業性,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對結論審查存在一定的困難,加之我國法醫學鑒定人員出庭作證率較低,法官對鑒定結論的審查便會出現對專家權威信任的情結和過分的依賴,以至于鑒定人由案件的事實認定的助手變為主人,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鑒定人支配審判的情況。法官對于鑒定人做出的傷勢鑒定結論,很難拒絕采納。如果拒絕,有“外行”否定“內行”的嫌疑,而且也要考慮重復鑒定的訴訟成本問題。
(三)標準中認定理念落后社會發展
社會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某些條款就顯得不相適宜。如故意傷害案件中傷勢鑒定主要依據《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的生物學模式下的人體部位、器官的損傷。但是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對被害人的損害不僅僅包括生物學模式下的損傷,更應該包括生物—心理—社會多元化的影響程度。
(一)及時出臺相關解釋與補充說明
當前,《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實施的實踐還不長,在實踐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該正確的面對。筆者認為,《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發展,不斷地補充和說明。當然,及時出臺相關解釋與補充說明應該由制定機關做出,而不能由各地分別解釋,這樣會導致適用上的混亂。同時,標準應該進一步細化,要規定全面,細致周密,對鑒定條文,鑒定時限,損傷范圍界定,傷病關系,功能喪失的具體表述,數據上下限以及各種數據間量化作出規定,以求最大程度上做到傷勢鑒定基本與損傷程度匹配的科學。
(二)強化對于傷勢鑒定結論的審查
法官應該通過質證,對一份具體的鑒定結論可不可采用做出判斷,對不采用的鑒定結論找出相應的理由。由于故意傷害案件中傷勢鑒定結論比價專業,法官對存在疑問的鑒定結論,可以借助專家輔助人的力量,專家輔助人的介入,一方面增強的法庭的對抗性,對鑒定結論的審查上升到專業化的層次,其他法醫或者醫生挑法醫鑒定人的問題和毛病,實質上真正制約和監督了鑒定人的行為。法官還可以將鑒定意見與案件的其他證據結合起來,一起加以對照和比較、對認為有缺陷或者有錯誤的鑒定結論,應當通知鑒定人出庭、通知原鑒定機構補充鑒定、復核鑒定或者可以委托其他鑒定機構重新鑒定。
(三)標準的認定理念應該不斷擴展
如前所述,當前故意傷害案件中傷勢鑒定主要依據《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的生物學模式下的人體部位、器官的損傷,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未來標準修訂過程中,對于案件中傷勢鑒定,應該從單純評價軀體的損害向綜合評價軀體的、心理的和社會功能的損害轉化。在鑒定過程中,鑒定人不僅要重視傷勢本身,更應該考慮案情因素。在出具鑒定結論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案情的具體情況。如在孩子面前對父母進行傷害與一般的傷害案件對于被害人造成的心理影響肯定有所差別。每一個具體案件中所面臨的環境因素是千差萬別的,需要鑒定人解決的問題非常具有針對性。在鑒定過程中,應該依據法醫學的理論與技術,結合案情回答具體案件中專門性的問題,綜合評價軀體的、心理的和社會功能的損害,這是傷勢鑒定的作用體現,也是法醫學的魅力所在。
當前,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故意傷害的傷勢鑒定采取法醫學鑒定觀點為主,司法審判為輔的制度。這種情況客觀上造成鑒定權代替審判權情況的出現,同時現行的《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基于此,筆者認為,應該對《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及時出臺相關解釋與補充說明,應該進一步細化,要規定全面,細致周密,數據上下限以及各種數據間量化作出規定,明確、細致的傷情等級劃分可以做到量刑均衡,做到從單純評價軀體的損害向綜合評價軀體的、心理的和社會功能的損害轉化,同時,法院強化對于傷勢鑒定結論的審查,確保真正獨立行使審判權。
[1] 范利華,吳軍.《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與原標準的主要差異[J].中國司法鑒定,2014,(2)
[2] 裴悅明,韋偉瑋.論故意傷害案中人體損傷程度的法醫學鑒定[J].職工法律天地,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