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燁
(100083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北京)
論電子證據取證與公民隱私權保護
劉 燁
(100083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北京)
電子證據作為新的法定證據種類,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已得到了普及和應用,然而由于其有別于傳統證據的特性,在取證過程中極易對公民隱私權造成侵害,因此如何解決取證與保護公民隱私權之間的沖突成為電子證據應用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電子證據取證對公民隱私權侵犯的具體分析,對在電子取證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保護公民隱私權進行了初步探索。
電子證據;取證;公民隱私權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作為訴訟基石的證據其種類也不斷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電子證據的法律地位也隨著我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的相繼修改逐漸被確立下來,成為法定證據種類之一。
電子證據是依賴于現代數字技術形成的數據,它除了具備傳統證據的真實性、客觀性、關聯性特征外,還具有自身獨有的特征,包括:①無形性;②虛擬性;③高科技性;④易被篡改性;⑤可復原性;⑥高速傳輸性。電子證據憑借其獨有特性在現代證據制度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但也由于其特殊性在搜集取證過程中帶來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侵權責任法》已明確了公民隱私權受法律保護的重要地位,且作為人權內容之一的隱私權的地位也隨著“尊重與保護人權”入憲以及2012年新《刑事訴訟法》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而日益提高。與此同時,在電子證據取證過程中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問題逐漸顯現,公民的隱私權保護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一)取證主體不規范導致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
關于電子證據的取證主體,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以及第五十二條均對證據收集主體進行了籠統的規定,但均未專門針對電子證據的取證主體進行細化的特殊規定。傳統證據的取證主體由于專業技術的缺乏和相關管理規制的缺失在取證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
(二)取證手段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
1.強制命令記錄、保存和提供
該項措施在我國《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多部法規中均有規定,為偵查機關搜集證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由于電子數據具有虛擬性和無形性且偵查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的限制,通過電子數據載體的外部特征很難甄別是否屬于涉案證據,因此偵查人員在使用該項取證措施時難免會對與案件無關的電子數據進行記錄和保存,這無疑給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帶來了安全隱患。
2.計算機搜查及勘驗
搜查和勘驗作為傳統證據的取證方式同樣也適用于電子證據的收集。計算機搜查需要由技術專家來實施,他們將嫌疑人的計算機硬盤等存儲介質中的數據復制下來,拿到實驗室中分析檢驗,然后將所發現的涉案數據再復制留存。①計算機勘驗的對象包括犯罪嫌疑人的涉案計算機、受害人的計算機、信息傳輸過程等形成的整個虛擬犯罪的全過程。實際上多數情況下,犯罪嫌疑人的計算機存儲的數據并非只有涉案數據還存有與案件無關的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偵查人員在偵查過程中對這些非涉案數據的接觸即對犯罪嫌疑人隱私權的侵犯。
3.網絡監控
網絡監控主要是通過截獲、復制、記錄等方式而針對網絡通訊中的數據、信息而進行的取證活動②,是偵查人員在秘密環境下進行的取證活動。其秘密性和強制性的特點使得偵查人員僅需得到相關機關的授權即可利用該措施進行證據收集,無需當事人的配合,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會侵犯到犯罪嫌疑人的隱私權,而且還很有可能侵犯到案外人的隱私權。
電子證據的取證過程在堅持合法性、程序性、保密性原則的基礎上從以下具體方面進行改善,以解決取證與公民隱私權的沖突。
(一)建立專門的電子證據取證隊伍
針對電子證據的高科技性,建立一支掌握專門計算機技術的偵查人員組成的隊伍進行電子取證工作,不僅解決了取證的技術問題,同時也能更好的對取證行為進行規制。
(二)建立健全電子證據取證相關的法律法規
要真正解決公民隱私權保護的問題,關鍵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相關法律法規中,不僅要有授權公民權利的基本規定,還要對偵查機關的偵查行為作出嚴格的限制。同時也要明確將保障公民隱私權作為取證行為的指導性原則貫穿于整個取證過程。
(三)建立當事人救濟制度
“無救濟則無權利”這句古老的法諺告訴我們,在法律法規中規定了公民的隱私權之后還要建立一系列的救濟機制,否則這種權利將會成為一紙空文。
1.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
知情權,是指當事人對偵查機關在電子證據取證過程中采取的強制偵查措施的知曉的權利。但該知情權范圍應該受到一定的限制,對于網絡監控等需要秘密進行的取證手段應排除在當事人的知情權范圍之外。
2.保障當事人的申訴權
申訴權,是保護當事人權利的一項重要程序性措施。電子取證過程中很容易侵犯公民的隱私權,保障受害人的申訴權是非常必要的。保障了申訴權就如同給受害當事人打開了維權的曙光之門。
3.保障當事人獲得賠償權
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雖然不會給公民人身或者財產造成直接的侵害,但公民隱私的泄露很有可能對公民人格和名譽造成侵害,因此,被侵犯隱私權的公民應當有權獲得賠償。而且,對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規定相應的賠償機制,不僅給當事人提供了救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減少偵查機關濫用偵查手段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
隨著電子證據的更加廣泛的應用,如何處理好電子證據取證與公民隱私權保護是電子證據應用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取證的需要與公民權益的保護之間的確存在兩難的選擇。在這種互相沖突的價值博弈中偏向其任何一方都非明智之舉,因此在電子證據取證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這種具有高度侵權可能性的行為進行規制,只有這樣電子證據才能在司法實務中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公民的隱私權也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注:
①劉品新.論計算機搜查的法律規制[J]法學家2008(4)
②梁坤.論網絡監控取證的法律規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10)
[1]劉品新.電子證據法取證規制[J].法學家,2010(3)
[2]李艷.電子的保護數據收集措施與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探究[J],社會縱橫,2012(3)
[3]魏從金.淺談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中的電子證據[J],法制與社會,2013(2)
[4]梁坤,劉品新.論計算機現場勘驗的法律規制[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9(9)
[5]劉品新.電子取證的法律規制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6]梁坤.論網絡監控取證的法律規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