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東
(210036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 江蘇 南京)
公司董事勤勉義務判斷標準研究
張承東
(210036 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 江蘇 南京)
公司董事勤勉義務是董事義務制度的重要部分,因其致力于發揮董事對于公司的積極作用,愈發成為現代公司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一環。我國《公司法》對此雖有規定,但相關條文十分粗略模糊,為司法實踐造成了一定困難。因此本文從勤勉義務的含義出發,通過對其他國家理論實踐的借鑒研究,意在探索出一種適于我國現階段的公司董事勤勉義務判斷標準。
公司法;董事;勤勉義務
“董事會中心主義”是在現代公司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逐漸分離背景下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發展趨勢,對公司的管理經營權也漸漸從股東會轉移到董事會。因此如何防止董事濫用權利,確保公司的良性發展成為公司法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我國在2005修訂的《公司法》中首次列入了董事勤勉義務制度,2014年最新修訂的《公司法》中該制度位于第147條①,前后兩次修改均只對勤勉義務做了抽象規定,并未對內容含義和判斷標準具體展開,無疑為該制度的實踐擺下一道難題。本文擬通過對其他國家關于公司董事勤勉義務判斷標準的立法及理論的研究,結合當下我國的公司發展現狀,以期為完善我國公司董事義務制度做出一點探索。
“勤勉義務”來源于英美法,我國公司法沒有對其具體含義進行說明。對該概念的定義我們可以參照全國人大法工委編著的《公司法釋義》中的解釋,即勤勉義務指“董事履行職責時,應當勤勉、認真、盡到普通謹慎人應有的合理注意,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此外對于勤勉義務的理解也可以結合其他國家對此的定義,如大陸法系國家將其稱為“董事的善良管理人義務”,英美法系國家則一般稱之為“注意義務”。因起源于英美法,我國《公司法》中的勤勉義務也與英美法中“注意義務”的含義基本一致。
公司董事勤勉義務的判斷標準是指董事在行使職權時達到何種注意程度才可稱為是已盡到勤勉義務。由于各國的經濟基礎與歷史傳統多有不同,從而產生的法律制度也是大相徑庭,自然在該問題的規定上存在很大差異。本章重點選擇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的相關理論進行探討。
(一)美國法中董事勤勉義務的判斷標準
《美國示范商業公司法》第8.30條中對于勤勉義務的界定可謂是美國各州規定的典型代表,其中首先規定了董事履行義務的三種原則:(1)善意行事(2)行使職權時應盡到在相似情況下一般人能夠盡到的合理審慎的注意義務(3)處理事務時應以其認為合理的方式保證公司利益最大化。當董事遵循上述三原則時,就不必為其在職位上的行為承擔責任。
由此可見,美國公司法采用的是客觀標準,即從相似的場景下普通人能夠做到的情況出發做出判定。但也不難發現,該標準也存在一定主觀性,因為每個判斷過程最終都要回到董事的具體行為上并結合董事個人的具體情況,這就為該標準增加了一些不確定因素。此外,這一標準同樣具有抽象難以把握的缺憾,仍為法官的裁量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為了補充客觀標準的不足,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常常采用“商業判斷規則”來更為準確地判別義務的履行情況。該規則的主要內容為,當董事在做出職務上的決策時只要有合理理由認為是為了公司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即使該決策損害了公司利益,董事也無需承擔責任。這一規則的應用既提高了董事“在其位謀其政”的積極性,也使得董事的利益獲得了保護的屏障。
(二)英國法中公司董事勤勉義務判斷標準
與美國一早便確立了客觀標準不同,英國最初在判斷是否履行了勤勉義務時采用的是主觀標準。該標準是Romer法官在城市火災保險案②的二審判決中提出的,具體將勤勉義務闡述為:公司董事不必承擔人們在與該董事背景條件相仿的其他人身上所能想當然預計到的能力施展程度更高的義務。通俗地講,就是指董事勤勉義務的多少由其本身能力決定,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就導致了董事資質雖平庸而責任義務較低,反而能力較高的董事卻時常背負著高風險,這顯然有失公平,不利于公司的長久發展。
為了修正這一弊端,客觀標準也在英國逐漸被確立。最終在2006年的《公司法》中,勤勉義務的內容被確定為:履行董事具有的人們可以期望他具有的一般意義上的董事擁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的義務。也就是說,當董事個人的能力超出了一般董事所具有的能力時,該董事將承擔更高層次的勤勉義務。嚴格來講,英國實際推行的是主客觀相結合的標準,雖然可能會導致針對不同人的評判標準大不相同,存在是否公平的質疑,但總體而言對于督促董事全力履行職責來說仍是大有裨益的。
(三)德國法中董事勤勉義務的判斷標準
與上述英美法系國家不同的是,德國這個以嚴謹著稱的國家奉行了一種極為嚴格的標準。德國《股份法》第93條規定,董事在履行職務時,必須盡到一般情況下一個業務專家同等水平的注意義務。表面上看,該標準屬于客觀標準,但它的嚴格程度實際上使其成為了一種專家標準。在責任的承擔方面,無論該董事實際具備的知識技能經驗達到何種程度,也無論故意或過失,均不能減輕或免除其責任,所以也稱該標準為嚴格責任標準。
(四)日本法中董事勤勉義務的判斷標準
日本《公司法》中沒有對勤勉義務做出明確規定,但《日本民法典》第644條關于受托人應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處理委托事務的規定③表明,日本對于董事勤勉義務的判斷標準持“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標準。那么做到什么程度才能達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呢?日本學界的解釋是,首先董事在執行公務時必須是善意的,且要達到足夠的比普通人標準更高的注意程度。
日本“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標準源自于羅馬法傳統中的“善良家父的注意”[1],即管理人應達到一般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注意,因此該標準也屬于一種客觀標準。此外,確立該標準的過程中,日本也借鑒了同是大陸法系國家的德國采用的嚴格責任標準,同時也吸收了英美法系國家關于責任承擔的規定,即在沒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可以免于承擔責任。
(一)我國具體立法及其評價
1993年我國頒布《公司法》時只對董事的忠實義務略施筆墨而并未提及董事的勤勉義務,直到2005年修訂時才首次引入,之后雖經歷了2014年的修訂,但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其具體內容沒有任何變化。
但我國在具體內容上的立法也不是一片空白,仍有一些規范性文件零零碎碎地對此進行了規定,下面是這些規定內容的簡要概括。首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第33條至第37條對董事提出了如下要求:(1)根據公司和股東的最大利益履行職責;(2)保證足夠的時間精力;(3)認真負責地出席董事會;(4)積極參加培訓。在《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中,第62條指出董事參與的活動被要求不得與公司產生競爭或損害公司利益。此外,《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第98條也對董事提出了如下要求:(1)保證公司商業行為合法合規、合經濟政策且不得越權經營;(2)對股東公平對待;(3)及時了解公司狀況;(4)書面確認公司報告所披露的信息真實準確完整;(5)認真配合監事會工作。
顯然,即便有上述規范性法律文件作為補充,我國在董事勤勉義務制度上的立法仍是欠完善的甚至是不科學的。首先,通過上述對各法律條文的概括可以清楚地發現,這一領域的立法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第二,從這些文件的名稱也可以看出,立法針對的對象主要為上市公司,使得這些文件在應用和司法實踐中作用的范圍十分局限。第三,由于這些條文沒有規定在《公司法》中而只是規定在一些規范性法律文件里,其法律效力自然是較低的,其在社會上的普及率也可想而知。
此外,在責任承擔方面,根據《公司法》第149條④的規定,董事在履職時只要違法違規并造成公司的損失,就應當承擔責任,也就是說我國采用的是嚴格責任標準。這種嚴格標準具備一定合理性,但因為沒有規定對于這種責任的限制,從結果上來講對董事而言未免過于嚴苛,董事承擔的風險過大,甚至與其享有的權利不平衡,這就可能導致董事的積極性降低,極易造成人才流失,損害公司利益。
(二)關于完善我國相關立法的建議
上述關于現階段立法不足之處的分析表明我國在該領域的立法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雖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憾,但畢竟法律的制定必然是在不斷完善中達到頂峰的。從我國公司整體發展現狀的實際情況出發,綜合我國有關專家學者的觀點和國外的理論和實踐,下面將對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明確董事勤勉義務的內容和判斷標準
這一建議的目的在于使得董事在約束自己行為時有明確的法律指引,也為司法實踐的操作提供可行的依據。勤勉義務具體內容的規定可以參照《公司法》第148條關于忠實義務的規定進行架構,后者已在大量的實踐中被證明是科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關于應采用何種判斷標準的問題,本文認為以客觀標準為主的綜合標準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選擇。通過前文對于其他國家采用的標準的分析可知,純粹的主觀標準會導致一些資質平庸的董事進入公司從而不利于公司的發展,而純粹的客觀標準又會忽視個體之間的差異從而影響結果的公平合理性。因此采用以客觀標準為主的綜合標準是較為妥當的,在判斷董事是否履行了勤勉義務時應將同等環境背景條件下一般情況的董事應有的知識技能經驗作為標準,同時考慮該董事是否真誠地發揮了自己的能力為公司做出貢獻,這樣才能將主客觀標準各自具有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條文的表述上,本文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在條文中做一些指引性的規定,不必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2.吸收商業判斷規則,限制董事責任
上文中我們提到了美國在司法實踐中常常應用商業判斷規則作為一項標準,這一標準歷經幾十年的考驗,在司法實踐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現實的商業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董事都能夠完美地勝任所有工作,因此發生一些由董事的決策而引起的可控范圍外的不良后果有時也是無可厚非的。商業判斷規則的引入對董事的責任產生了一定限制,克服了嚴格責任的弊端,這既能夠提高董事職務上的積極性,也能夠最大程度地維護董事的利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商業判斷規則畢竟多存在于判例法國家,其應用多以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為前提,我國作為成文法國家,在借鑒這一規則的過程中還應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循序漸進,順其自然[2]。
有關公司董事勤勉義務標準的研究已經不是一個新的領域,但世界各國還不能形成統一意見對此進行規范,我國在該領域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更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推進司法實踐的進步,學界的探索也要長久地繼續下去。公司董事勤勉義務的判斷標準在規范董事司職、保障公司利益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穩固董事的法律地位,明確勤勉義務的含義,立足于我國實際情況,緊跟實踐的步伐,加強國際合作并對國際范圍內的理論研究進行學習,逐漸完善我國勤勉義務問題的規則,努力使法律規范與公司及經濟的快速發展相適應。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147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
②Re City Equitable Fire Insurance Co.
③《日本民法典》第644條:受托人應負有按照委托的本意,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處理委托事務。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149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1]牟小舟.董事勤勉義務判斷標準的比較研究[J].研究生法學,2013,2:16.
[2]顧成竹.淺析公司董事勤勉義務判斷規則及其完善[J].法制與社會,2009,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