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欣
(611130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淺析法律制度框架下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與出路
——基于《環境保護法》的視角
王琦欣
(611130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2015年最新版《環境保護法》出臺,經過近兩年的貫徹實施,各地的環境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改善,但是在我國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與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沖突,這種現象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老百姓既想要青山綠水,又想要物質富裕,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將是政府與社會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環境保護法;農村經濟;法律設計;轉型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忽略了環境的保護與長期發展,在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治理環境、防治污染的法律,既有針對環境保護的一般法,又有針對大氣、水、固廢、噪聲等各方面的專門法,其中,2015年最新修訂的環保法起到了一個總領性的作用,筆者僅就我國農村的現狀談一下新環保法的實施。
新環保法中涉及省級以下地方人民政府環境責任的法條共有14條,體現于《總則》《監督管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四章。這些規定給予了各地政府治理環境的壓力。
在環保垂直管理的體系下,近年來,從上到下,直至鄉鎮,各級政府都將環境治理作為工作的重要部分。垃圾開始設有專人定期分類整理,河流排污現象逐漸減少,秸稈焚燒現象嚴控嚴抓,小舊亂散的高耗能高污染工廠強制關閉,鼓勵生態農業的發展……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得農村的環境在日益改善。藍天、碧水、青山的容貌陸續顯現,這無疑是我們新環保法頒布以來的成就,是我國在治理環境問題上,制度優先,明確問責等方面的成果,也是政府貫徹落實新環保法的政績。
每一部法律都在保護一定的法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而表現出來的對環境的利益需求也就越來越大,各地努力貫徹實施新環保法,是在維護人們對良好環境的權益,然而,每一次法律的修訂,都會與其他的法益產生沖突。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所以,人們對于自己經濟利益的追求和維護也是在不斷發展的。新環保法實施之后,在農村地區,很多地方都強制要求企業關閉高耗能的小廠房,這樣做帶來的弊端就是很多人都賦閑在家,沒有經濟收入來源,政府對這種現象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更有甚者,政府為了治理霧霾天氣,不允許農民種植玉米,從源頭杜絕焚燒秸稈,殊不知很多人都是靠著買玉米的錢作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農村經濟支柱本來就單一,而且轉型慢,所以,在新環保法的貫徹落實下,自然就有了法益的沖突,體現在現實當中,就是經濟轉型不到位,大量農民賦閑在家,鄉鎮農村經濟發展停滯。
新環保法第四十條明確了國家對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的鼓勵態度,而且在第四十九條明確提出了對農村、農業環境的要求。由此可見,新環保法在修訂之初,就考慮到了利益沖突這個可能性,但是政府在實施的過程當中可能過分地注意看得見的環境變化,而忽略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
各地政府應該在新環保法的框架下,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以及農業發展現狀,制定出符合本區域的發展規劃,堅持做到制度先行,依照法律法規來解決利益沖突。依據新環保法第四十條,政府可以提前實施激勵政策,向之前高耗能的產業推廣清潔能源,引導企業走向相近的同性質方向,比如說,之前做汽配的可以轉型向電動能源汽車生產,這樣,可以減輕污染,減少排放,也可以保證工人的工作;依據第四十九條,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丘陵地區發展梯田,平原地區發展大農業……
無論如何,一定得做到制度先行,在利益沖突面前,要采取堵疏結合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去堵塞,既要緩解環境壓力,又要處理好由此引發的社會就業,經濟停滯等一系列問題?,F在我國正處于治理環境的關鍵期,很多時候都需要制度設計的不斷完善,因此,農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一定也會在制度框架下得到協調。
[1]步娜.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環境保護功能[D].中國海洋大學,2009.
[2]周生賢.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寫在“六·五”世界環境日[J].人民日報,2012(06).
[3]劉洋,萬玉秋,繆旭波,楊柳燕,汪小勇,劉燦嘉,朱玲.關于我國環境保護垂直管理問題的探討[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11).
[4]賀震.環保垂直管理背景下如何重新解讀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J].中國環境監察,2016.
王琦欣(1995~),女,漢族,籍貫:河南安陽,研究方向:法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