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涵 張天可 劉雨翩
(611130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關于殘障人士就業合理便利原則
李廣涵 張天可 劉雨翩
(611130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自1978年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以來,殘疾人的就業情況、生活水平、醫療情況就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現如今殘疾人就業成為目前社會的一大熱點問題,人們越來越注重關注殘疾人,同時殘疾人的就業成為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關注點之一。為了更好地促進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本文將引入殘疾人就業合理便利的概念,從內容、與我國的實際結合情況以及各國的現有的殘疾人政策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
殘疾人就業;合理便利;就業政策
殘障人士隨著道德倫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代被越來越注重平等對待與否,各國殘障保障都在推進中,然而相對于國外提出成熟的合理便利理論,中國仍處于一個失缺的情況。我們將對合理便利這一原則概念進行簡單介紹并闡述其在中國的應用必要性。
《美國殘疾人法案》中的合理便利原則:
1990年7月13日美國《美國殘疾人法案》被通過,其中公司被要求采取積極的措施來為職工提供便利。該法案所提到的合理便利包括:使現有的設施供殘疾員工隨時使用,并且可以被殘疾員工利用和操作;工作重組,兼職或修改工作計劃,重新分配到一個空缺職位,采購或修理設備或裝置,適當的調整或修改考試內容,調整培訓材料或政策規定,準備朗讀者或翻譯,和其他類似的提供給殘疾人的便利。
只依靠法律不可能全部概括可能需要合理便利的情況,因此美國殘疾人法案授權用具體的特例來判斷合理便利,也因為如此,公司需要采取比法律更為詳細的舉措來避免違反法律規定。
而對于“合理范圍”,在美國的康復法案對“過度負擔”有規定,當出現以下情況時公司可以免責:合理便利的性質和所需要的費用;調整設備或者提供合理便利需要的資金數量;提供該便利對生產設備和資源的影響;涵蓋該實體的整體的金融資源等。
基于上述,我們對合理便利做出定義:對工作崗位或工作環境作出任何改變或調整,允許殘疾人參與申請工作的過程,以方便合格的殘疾人執行工作任務,使其同那些沒有殘疾的申請人或雇員享有同樣的福利和特權。“合理”代表著不得施加過度負擔于公司,對于具有完成工作任務能力的合格的殘障職工,在未出現過度負擔的情況下,公司須為他提供合理便利。公司在招聘時,如果僅因為殘障原因,即使其能夠在提供合理便利的情況下正常進行工作也拒絕進行招聘,則違反了《美國殘疾人法案》。
我國一直重視在勞動者中的平等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定中,勞動者就業不分性別、民族、種族等都享有平等的就業權,殘障人士和健全人一樣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公司應當承認殘障人士也擁有勞動能力,而不應該因為殘障問題就被直接否定,喪失競爭機會,而是應該在勞動能力的具體判定。
然而,我國目前的這種原則默認了殘障人士與普通人是處于同一水平線進行競爭,這貌似是在兩者間形成了機會平等。可是這種平等保護忽略了殘障勞動者即使其擁有相當程度上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能水平。由于其客觀存在的缺陷,在勞動中其發揮實力的能力與健全人相比是處于極大劣勢的,這也是他們在就業中受到歧視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將其與合理便利原則相適應,是一種積極的補充,給予了殘障人士充分發揮知識能力的空間。為其提供合理便利,即對殘障人士采取傾斜性政策,彌補他們在能力上的缺陷,使殘障人士能夠正常地完成工作。這兩者形成的是屬于相互彌補的互助關系,平等保護在方式和對象上進行了規定,而合理便利原則則是對于這種平等在實際層次上的運用和實踐。
合理便利,能夠在現實層面上為殘障人士的就業問題提供保障。根據殘障勞動者的情況,為殘障人士在合理范圍內提供便利,以避免殘障工作者因為自身缺陷無法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平等保護和合理便利看似是完全不同的理念,但其實都是為了保障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使平等真正成為現實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
(一)法律支持
日本地方政府有關部門通過輿論監督推動企業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實施。在《殘疾人雇傭促進法》中也強調了政府和社會團體在殘疾人就業中的示范作用。
美國《1990年殘疾人法》中提到:“聯邦政府必須在雇傭殘疾人問題上采取積極行動。通過一系列的肯定性行動增加殘疾人的就業機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政府和社會設置殘疾人福利企業、盲人按摩機構和其他福利性單位,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
(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達不到規定比例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保障殘疾人就業義務。國家鼓勵用人單位超過規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
日本、德國、英國等也分別規定民間企業、公共機構所雇傭殘疾人比例。日本在《殘疾人雇傭促進法》中規定:民間企業須雇傭1.5%的殘疾人,公共企業須達到1.9%,國家和地方的官廳及公共機關須達到2%。
(三)多方位幫扶
日本政府形成了公共職業安定所和殘疾人職業綜合服務中心,分別為殘疾人提供職業介紹、適應性訓練以及就業后的建議指導和與職業康復有關的調查研究,為地方的殘疾人職業中心以及其他機構提供建議指導。
美國建立就業幫助推進網絡和人才招聘計劃等項目,旨在推進網絡通過全國免費電話和電子就業咨詢系統,幫助雇主尋找合格的殘疾雇員;以殘疾大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為各行業的雇主提供暫時或永久性殘疾畢業生的信息。以及成立國家成年殘疾人勞動中心為相關的服務提供技術支援。
[1]唐偉森:“從“平等保護”與“特殊照顧”談殘疾人勞動權法律保障”,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2]羅納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論與實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楊偉國,陳預杰,《美國殘疾人就業政策的變遷》,《美國研究》2008年第二期.
[4]許杰明,劉蘇榮:英國的殘疾人就業政策及對我國殘疾人事業的啟示,《思想戰線》2012年第一期38卷.
李廣涵(1996~),男,漢族,重慶市,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