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硯明
(100102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政法論壇
共享單車凸顯道德與法律的缺失
李硯明
(100102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凸顯出來,例如單車的亂停放問題,對單車的惡意破壞,未成年人使用共享單車等。需要明確的是,當使用共享單車發生事故,共享單車使用人或者第三人因此受到身體或者精神上的損害時,應當由誰來負事故的法律責任。
共享單車;亂停放;惡意破壞;交通事故;法律責任
2016年是共享單車出現并飛速發展的一年,以ofo和摩拜為首的運營公司推廣了共享單車的市場,至2017年2月,摩拜單車已進入北京、上海、深圳等15座城市,僅上海就投放了共享單車約10萬輛;而ofo共享單車已經覆蓋全國33座主要城市。在ofo和摩拜的帶領下,有包括小藍、騎唄等不少運營公司涌入共享單車市場,這些樣式新穎、鮮艷奪目、顏色各異的共享單車已經成為城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政府推行的城市公共自行車是采用有樁借還的方式,即必須到指定的位置刷卡或者刷手機來租用自行車,還車時必須到指定地點,推車入樁才能完成還車的步驟。與城市公共自行車不同的是,共享單車采用無樁借還的方式,只要有閑置的共享,就可以租用,并且用戶可以隨意停放單車,利用GPRS定位并上報信息即可完成共享單車的還車步驟。運營公司如此設計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方便用戶借還共享單車,但是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部分市民將共享單車隨意停放在公交站臺,地鐵出入口、甚至人行橫道等妨礙市民正常行動的地方。無論在北京、深圳、上海,還是廣州、成都、南京等地,這種現象均非常常見,為避免共享單車被長時間停放在非機動車道、步行道、主次干道轉彎處,影響環境秩序和出行安全,相關部門只能集中收繳。相關部門收繳共享單車后還需要統一保管,并聯系運營公司取回,目前沒有明確的制度或者法律來制約用戶的亂停放行為。
甚至部分市民還會直接將共享單車騎回居住的小區甚至直接騎回家,或者將共享單車加上自己的私鎖,變相地將共享單車據為己有。竟然還有部分市民意圖破壞共享單車鎖具以達到免費使用目的,在破壞鎖具不成的情況下,將共享單扔進臭水溝內。另外,共享單車解決了從車站到目的地“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部分地影響了黑摩的、黑出租司機的利益,導致有些司機對共享單車進行惡意破壞與毀損。
這種共享單車亂停放、搞破壞的現象,究其原因無外有三條:①部分用戶的道德水準較低、個人信用不高,利用共享單車時只考慮到自身是否方便而不去顧忌是否對其他人造成不良影響;②共享單車的管理運營者未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來預防此類現象的發生;③社會上沒有明確的法律制度來制止用戶的亂停放行為,而對于損壞共享單車的行為人,只能進行行政拘留。
為減少上述現象的發生,則需要從上面的三個方面進行調整、提升。首先,需要部分市民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識、素質修養、個人信用,這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市民自身努力,同時還需要社會人員的監督,共享單車的運行者可以通過多做宣傳、建立個人信用體系來幫助市民盡快提升自身素質。其次,加強管理共享單車的規范停車。例如可以征集志愿者,在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方宣傳文明使用共享單車,監督和罅亂停放亂破壞共享單車的行為。共享單車運營公司還可以建立個人信用體系和獎懲制度,將亂停放、惡意破壞的用戶納入信用檔案,鼓勵用戶舉報之前亂停放的前一位用戶。另外,運營公司在提供共享單車服務的同時,配合停車主管部門巡查和監管共享單車的使用及停放情況。雖然共享單車是無樁停車,但也需要劃出固定的停車位置,規定只有在指定停車位置鎖車才能停止計費,否則就默認用戶沒有還車,管理系統持續計費。
再次,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或規章制度對亂停放以及破壞共享單車的行為人進行懲罰。
以上僅是從公共秩序一個方面說明了共享單車出現后存在的影響人們正常出行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背后的誘因。其實,隨著共享單車的廣泛應用,也經常會發生引起人身安全的事件,因此更需要明確的法律規定共享單車運營公司與用戶之間的法律責任。
2017年3月26日,一名騎著ofo共享單車的不到12歲的兒童在上海天潼路浙江北路路口被一輛大客車碾壓,這名兒童被救出后送到醫院卻不治身亡。類似的不滿12周歲兒童在騎共享單車過程中受傷的事件在杭州、深圳、廣州等地方都有媒體報道過。這些受傷的兒童大多都是騎著ofo單車,探索到的主要原因則是因為第一代ofo單車使用單一機械密碼鎖,容易被兒童利用。而兒童能夠騎車一部分是因為家長幫著開鎖,另一部分則是兒童偷偷用微信開通,或者鉆共享單車車鎖的漏洞。
早在1998年我國就在《道路安全管理條例》里明確規定,“未滿十二歲的兒童,不準在道路上騎自行車、三輪車”。2004年公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二條再一次明確規定了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那么該如何劃分兒童騎共享單車過程中發生事故時,各方的法律責任呢。
第一步則應當先了解共享單車運營公司是否允許兒童注冊租借騎行。如果單車運營公司允許未滿12周歲兒童注冊,則兒童騎共享單車時發生事故導致兒童或者第三人受傷的,單車運營公司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因為共享單車運營公司違背國家規定允許并且支持未滿12周歲兒童騎車上路,自然要負法律責任。
如果共享單車運營公司明確禁止未滿12周歲兒童注冊并使用共享單車,并且要求注冊賬號的用戶不得隨意借給第三人,那么共享單車運營公司對兒童騎行共享單車的風險盡到提醒義務。
第二步,需要判斷兒童是否是通過正常租借手續使用共享單車。如果是,那么兒童與運營公司之間形成租賃合同,根據《合同法》規定,對人身損害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因此盡管運營公司在用戶注冊條款里規定了免責條款,也進行了提醒,只要有意外發生,單車運營公司也只能減輕民事賠償責任而不能免除責任。當然,發生意外的兒童的法定監護人未履行好監護責任,也需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另外,如果共享單車的性能不合格,共享單車運營公司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為其在租賃活動中未盡到提供性能合格車輛的義務。
如果兒童不是經過正常租借手續使用共享單車,而是因為車未鎖、車鎖故障或擅自開鎖而使用共享單車,那么運營公司與兒童之間不存在租賃的法律關系。但是,如果共享單車運營公司明知共享單車的車鎖存在漏洞卻不更換,造成未滿12周歲兒童使用共享單車并發生意外事故,而此情況是共享單車運營公司的管理漏洞引起的,那么運營公司需要負相應的法律責任。不僅兒童騎共享單車容易發生意外,成人在騎共享單車時也會有意外發生。2016年12月,李某騎摩拜單車回家的路上突然摔倒,右小腿出現劇烈疼痛,李某被緊急送到附近醫院救治,診斷結果是右小腿骨折。李某的妻子認為李某滑倒的原因又兩個,一是路面濕滑,二是摩拜單車的實心輪胎,因為實心輪胎與地面硬碰硬,摩擦力小。無獨有偶,2017年1月,馮先生租用ofo共享單車,在下坡騎行時失控摔倒,導致牙齒斷5顆、缺1顆,唇部及面部均嚴重受傷,醫院診斷為上下唇內外及面部挫裂傷,鼻梁骨折。馮先生認為造成事故的原因是車輛剎車失靈,將ofo單車運營公司訴至北京市朝陽區法院,索賠醫療費等2萬元。
誰應該承擔上面兩起事故中的法律責任呢?上面兩起事故中,傷者是租用共享單車的用戶,傷者與共享單車運營公司之間形成了租賃關系。如果兩位傷者真是由于共享單車的缺陷導致受傷,那么運營公司未盡到《合同法》規定的出租方應當提供性能合格產品的義務,共享單車運營公司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是共享單車是否存在產品缺陷,需要權威部門通過司法鑒定才能予以確認。
有些共享單車云隱公司在用戶協議中規定,“乙方租車時應認真對所租公共自行車進行檢查,確認車輛各部件的完整有效”、“若刷卡租車,即表明已認同所借車輛本身的安全性”、“此時使用租賃卡及接受相關服務過程中發生任何意外或傷害事故,乙方須自行承擔”。這種規定有加重用戶義務、免除自身責任的嫌疑,而根據《合同法》第四十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因此在上述兩起意外事故中,只要司法鑒定認為共享單車存在產品缺陷,運營公司的法律責任即不能免除,即使共享單車的用戶協議里包括類似的免責條款,這些條款也只能被認為是無效條款。
總而言之,作為作新興事務的“互聯網+單車租賃”服務的共享單車,許多問題已經浮出水面,而這些問題則凸顯出社會中存在的市民在道德素質、環境保護等方面、相關機關在管理制度及法律保護等方面中的不足。不僅需要廣大市民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也需要共享單車運營公司與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同樣還需要立法部門制定專門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制度來規范共享單車的運營、使用,尤其是使用共享單車發生意外事故時,運營公司、使用者及第三人之間的法律責任應當進行明確地規定,保證共享單車更好更快地發展,為廣大市民提供法律上的保護。
李硯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