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濤
(056000 河北浩博律師事務所 河北 邯鄲)
執轉破銜接視角下“僵尸企業”的處置之道
鄧 濤
(056000 河北浩博律師事務所 河北 邯鄲)
“僵尸企業”的顯著特征是具有極強的吸血性,造成“僵尸企業”出現的原因便是市場退出機制的失靈。“僵尸企業”具有廣泛性與階級性,會對市場正常的秩序造成混亂,甚至引發金融危機風險。想要從本質上解決“僵尸企業”,需要對“僵尸企業”的成因進行探究,并對其僵而不死的主要因素展開分析,以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深入的探討。筆者將從執轉破銜接視角展開分析,深入的討論如何對“僵尸企業”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以期可以為相關行業與部門提供一些參考性的建議。
執轉破銜接;僵尸企業;處置之道
如今的國家政府部門對“僵尸企業”的處理越來越重視,并相繼提出了五個“主要任務”,對“僵尸企業”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包括了降低企業負擔、減少工業生產過剩、去杠桿、去庫存以及對薄弱環節的加強與改善。“五個任務”既是方法又是目標,清理“僵尸企業”將是其的主要目標之一。相關的部門與單位需要著重的對待此類問題,深入的探究“僵尸企業”的成因與形成特征,并從執轉破的銜接入手,采取針對而有效的措施,實現對“僵尸企業”的有效整治,進一步的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促進我國的經濟環境良性發展。
“僵尸企業”是我國實現市場化破產的過程中的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僵尸企業”主要代指一些重新盈利無望、無法獲得新生但同時又因為民間或政府放貸而獲得了茍延殘喘機會、免于立刻倒閉的負債企業。“僵尸企業”的定義隨著不同時代的發展仍然有著一定的變化,特別是在我國的特定國情之下。“僵尸企業”由于缺少明確的法律條文定義,導致難以形成明確的概念,無法使用特定的法律進行針對與解決[1]。“僵尸企業”的具體含義可以落實到實際的案例中體現,例如一些企業因為經濟原因而解散,甚至因為違規而被吊銷了營業執照,但卻沒有按照規定進行財產的清算,使得公司長時間處在注銷的過程中而沒有及時的退出市場;一些企業則深陷債務危機,被法院強制執行但仍然沒有及時的償還債務,或者已經達到了破產的條件,但公司的董事或法人代表卻遲遲沒有提出破產或申請被拒,以至于最終沒有通過破產的途徑退出市場;一些企業已經徹底崩壞,沒有再次盈利的希望,卻由于一些銀行貸款、民間放貸或政府的補貼而茍延殘喘,免于倒閉等。以上的情況均屬于“僵尸企業”,不但如此,一些長時間納稅為零的企業也可以被定義為“僵尸企業”,或常年停產甚至跑路的公司亦可以稱為“僵尸企業”。
要想對“僵尸企業”問題進行本質的解決,需要對其的成因有足夠認識,才能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消除其所產生的不良社會后果。“僵尸企業”產生的主要原因來自當地政府的福利支持與行政干預,以及銀行或民間放貸所帶來的錯誤避損行為等。
(一)政府行政單位補貼政策的改變
一些地方政府的社會扶持政策出發點往往是好的,但卻被一些不良的企業所利用,加之一些政府官員盲目的強調地方經濟的片面增長,避免出現職工大范圍失業、維持就業率與企業表面繁榮的假象,使得一些政府部門對“僵尸企業”采取了錯誤的保護措施,對“僵尸企業”的福利補貼與政策保護不但不會起到任何社會價值與積極的促進意義,反而還會讓銀行正常放貸業務受到打擊、社會寶貴資源被“僵尸企業”所惡性吸收,并通過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出現拆東墻補西墻、借新還舊式的吸血輸血,讓“僵尸企業”無法及時的退出市場,嚴重危害到了社會的正常秩序[2]。政府的相關部門應當明確問題的關鍵所在,減少政府或銀行對企業的不合理補貼與支持。政府的財政補貼需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接受補貼的企業應當履行相應的社會公益職能,并具有一定的自我營利約束力。相應的部門需要嚴格的限制補貼濫發的現象,并追究違反者的相應民事責任。
(二)堅決清算“僵尸企業”
根據政府相關部門所提出的法規條例,市場應當嚴格遵守優勝劣汰的機制原則,并逐步的完善破產機制,對一切在“僵尸企業”定義內的企業進行合法的清算,對已經解散或吊銷營業執照的公司予以退出市場的處理,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3]。企業應當積極的配合,相關部門在對企業進行清算時,應當簡化注銷與退出市場的程序與制度,引導企業有序的退出市場。一旦發現企業不再具備盈利與正常運行或重組的價值,政府應當立即停止補貼,銀行以及民間放貸更不可繼續為其提供貸款,切斷社會資源對其的供給。“僵尸企業”破產后的安置人員問題也需要企業自行承擔,政府的相關部門將不再承擔企業破產后的人員安置問題,避免出現責任甩鍋的現象出現。對于一些無法通過正常途徑解決的債務問題,企業應當嚴格遵守我國有關破產的相關法律法規執行。
(三)法庭兼并重組整治破產
除了強制關閉與注銷外,對于“僵尸企業”還可以通過法庭內外的兼并重組與破產等方式,讓企業能夠煥發出新的活力[4]。我國相應的經濟報告會議中多次的提到了有關企業兼并重組以及少破產清算等問題,希望能夠通過正常合法的途徑,對陷入到嚴重債務危機的企業進行破產重整處理,目的在于對我國現有的經濟市場進行完善,從而改變“僵尸企業”的現狀。在破產法的適用過程中,積極的采取多兼并、少破產清算的處理,強化我國市場經濟體制,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降低金融性的風險,并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合理調整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僵尸企業”是社會的蛀蟲,基于執轉破銜接的角度而言,需要對僵尸企業進行司法分類處置,靈活的運用兼并重組的方式,減少破產清算的比例,并妥善處理好僵尸企業的后續人員安排,降低成本的投入,對債務債權之間進行有效的優化。政府的相關部門應當嚴格的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化審查力度,對“僵尸企業”進行嚴格的核算,杜絕持續性的惡性放款與補貼,為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的良性發展提供動力。
[1]劉興國.多維度推進妥善處置僵尸企業[J].先鋒隊,2016(14):12+15.
[2]王欣新.僵尸企業治理與破產法的實施[J].人民司法(應用),2016(13):4-9.
[3]陳本菲.僵尸企業的識別與域外處置經驗借鑒[J].法制與經濟,2016(07):11-15.
[4]吳金蓉.僵尸企業處置中的法律問題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6(1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