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昱彤
(201306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 上海)
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完善探析
葛昱彤
(201306 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 上海)
隨著政治、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法制觀念的不斷提升,公益訴訟制度開始獲得了廣泛的關注。然而目前我國的公益訴訟存在著諸多問題,造成了司法實踐中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針對目前我國公益訴訟存在的問題并對原因進行分析,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相關建議。
民事;公益訴訟
目前學術界對于公益訴訟的概念尚未達成一致,但也在某些具體的方面也有共同認識,具體而言,都認為公益訴訟是為了保護個人利益以外的公共的以及集體的利益而提起的。筆者認為,民事公益訴訟是指當出現某些危害社會公共利益額民事違法行為時,某些特定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或者其他公民有權依據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請求法院通過啟動司法程序追究違法主體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并且由國家強制力保障裁判結果得以實現,從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一種法律制度。
1.當事人不愿提起
在司法實踐中,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多為普通消費者或者公民,而被告多為財力雄厚的企業或者壟斷集團,甚至是擁有某些特殊權利的公共事業單位。首先在財力方面二者相去懸殊。其次,被告的違法行為對原告利益的損害又是十分具體的,很少有人會為了較少的利益損失而與實力雄厚的被告抗衡。這也就使得實踐中利益受到的侵害的當事人不愿意提起公益訴訟。
2.法院不愿受理
一方面公益訴訟案件的案情通常是十分復雜的,涉及眾多方面,無論是調查取證或者是案件情況梳理都極為繁瑣,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然而最終的結果則很有可能不盡人意,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由于民事公益訴訟裁判的輻射范圍較大,其不僅僅是對過去某一違法行為的處理,更對將來的行為的有著預示作用,這就對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復雜性和結果的效應性都讓法院不愿受理公益訴訟。
3.公益訴訟敗訴率高
如前所述,公益訴訟雙方當事人實力差距懸殊,盡管目前相關的法律制度為了保障原告訴權做出了相應的傾斜,被告在訴訟過程中仍然占據絕對優勢。此外,司法實踐中法院在程序進行過程中的被動消極狀態也導致了原告的勝訴幾率微乎其微。
1.民眾私利主義思想嚴重
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目的在于維護社會大眾的公共群體利益以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集體利益,然而作為公益利益受益主體的人在本質上又具有私利主義思想,當出現某些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時,人們總是希望由別人站出來維護該利益,甚者還有人產生了逃避維護公共利益的想法,總是想著坐順風車。
2.公益訴訟立法欠缺
目前我國的民事公益訴訟的司法實踐中多以普通的民事訴訟程序為依據對民事公益訴訟進行審理,缺乏適宜民事公益訴訟自身特征的相關規定。然而意思自治原則指導下的普通民事訴訟程序對于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不告不理,這與民事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廣泛性就產生了沖突,普通民事訴訟審理程序也不利于公益訴訟程序的正常開展。因此應對公益訴訟特別程序進行特別規定。
3.當事人雙方力量失衡
民事公益訴訟中的雙方當事人力量對比懸殊,原告一般為普通公民和消費者,被告通常是財力雄厚的企業或者擁有特殊權利的公共事業部門,原被告雙方的力量對比明顯失衡。在這樣的實力對比之中,這就需要在民事公益訴訟的程序設計方面對一些對原告的訴訟權利進行救濟的措施,從而盡可能的讓雙方力量達到均衡。
1.完善民事公益訴訟立案階段的程序
與普通民事訴訟案件相比,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涉及的利益面較為寬廣,因此對于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立案有明確的程序予以規定,真正達到公益的目的。
首先,要明確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受理范圍,這就需要首先明確公益的具體范圍,筆者認為除了目前已經得到認可的環境公益訴訟和消費者公益訴訟以外,還應當納入其他的方面,具體而言包括:當國有資產流失時、當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時、當發生其他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利益的時間時、當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等。
其次,應當明確民事公益訴訟程序的啟動主體。民事公益訴訟的目的在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這也決定了民事公益訴訟啟動的主體范圍不能規定的過窄。一般而言,學術界廣泛認可的啟動主體主要包括:公民個人、公益團體(例如消費者協會、勞動者團體、婦聯等)、檢察機關。
最后,應當對訴訟費用的負擔有明確的規定,當前的我國的民事訴訟費用是由原告預先繳納,最終由敗訴方承擔。而由于民事公益訴訟通常涉及較為廣泛的利益主體,其訴訟標的額可能會比較大,如果要求原告在啟動訴訟程序時必須預先繳納訴訟費用,對于一般的公民或者消費者而言是難以承受的。因此為了將隨意訴訟的人攔截節約司法資源,從而維護正常的法律秩序,可以同時對經濟確有困難的起訴主體設置相應的援助機制,從而解決其經濟困難。
2.明確民事公益訴訟具體的程序問題
首先是訴訟時效問題,我國《民事訴訟法》對于民事權利訴訟時效規定的期限最短為二年,最長為二十年。由于民事公益訴訟一般具有涉及面廣泛、持續時間較長、危害具有隱蔽性等特點,因此對其訴訟時效的規定不宜過短,應設置一種相對寬松的制度,以概括加列舉的方式予以明確。
其次是民事公益訴訟的管轄問題。我國《民事訴訟法》現行的管轄制度為地域管轄和級別管轄相結合,考慮到民事公益訴訟的特殊性,應當以發生公益損害的侵權行為地的法院決定審理民事公益案件的地域管轄法院并且讓各地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中發揮主要作用。
最后是民事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問題。普通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由提起訴訟請求的一方提供證據,否則承擔不利后果。然而由于民事公益訴訟中提出訴訟請求的一方往往處于弱勢,如果仍采用“誰主張誰舉證”這一原則不利于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也違背了設立民事公益訴訟的初衷,因此在舉證責任方面應該給原告相應的傾斜。在責任分配方面,由原告證明由于被告的違法行為造成被告利益受損,不必證明被告方具體的侵權行為;相應的,被告方應該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其沒有違法行為,否則由被告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
[1]趙冰,王群.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初探[J].行政與法,2012(10).
[2]蘇怡,李晶,等.中國公益訴訟發展現狀及其前瞻[J].法制與社會,2013(1).
[3]龐坤,王守芳.構建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法律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6).
[4]肖建華.民事公益訴訟的基本模式研究[J].中國法學,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