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傳凱
(201800 上海旌勵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上海)
政法論壇
探究專利法實施的目標任務與保障體系
牛傳凱
(201800 上海旌勵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上海)
專利法的執行是其生命力延續的形式。新常態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構建知識產權演變成迫切工作任務之一。在這樣的局勢中,專利法戰略任務的落實使其發生質的轉變,做好專利技術轉型工作,是國內眾多產業創新發展的動力。本文從法治、政策、文化三方面做出論述,希望使專利法順暢實施有所保障。
新常態;專利法實施;目標任務;保障體系
就中國而言,專利法的編制與推行,可以被理解為整個社會體制革新的外在體現形式,其在布設、推動、引導新常態下體制發展模式,維護與促進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同步發展等方面發揮顯著作用。體制經過幾十年的實踐,使我國專利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產業規模不斷拓展,整個社會專利總體水平大幅度提升。本文以專利法實施的目標任務與保障體系為論點,展開相關論述。
法律法規是治國的依據,其生命力的延續有賴于其推行與發展,可以被理解為法律規范在社會生活體系中的具體執行,法律的實施是力法宗旨確立與法律效力發揮出來的依托。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專利法被制定與執行,在國內專業創造與管理環節中被充分的體現出來,在不斷的實踐與調整中日益與專利創造與運用的發展模式相匹配,大體上構建出利于專利維護與公共服務事業運行的優質型社會氣氛。國內專利范疇取得的成績,與之相對應法律法規編制、整改與運行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
專利法的推廣,是專利體制實效性發揮以及科學技術創新的保障[1]。法律法規的執行有助于法律制定目標的落實與價值的呈現,確保了立法的實用價值在法律實踐中運行的實效性。從某個層次上講,專利法的推行是創造者專利申請、授權與維護的依托,這便是專利法激勵效應實用價值的體現形式。
專利法的實施,有助于專利產品的應用與相應產業可持續發展。這主要是因為法律的推行不僅使其自體功效體現出來,對價值的提升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專利法可以被視為維護產業平穩發展的法律,最大的功效體現在把自體實施的效果傳遞至專利立法環節上,為專利法結構與內容完善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這是與國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外在體現形式,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效推行目標的實現提供助力。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國內專利創造檔次顯著提高,專利利用率也逐漸加強,為國內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發展目標的實現注入能量,使知識產權強國構建目的的達成不再是天方夜譚。
從體制功能的視域去解析專利法,其宗旨在于調動研發積極性,維護科研成果,為企業創新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撐[2]。《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執行時期的評價結果顯示,專利法明確的五年間短期目標大體落實,專利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2011~2014年間,國內研發專利申請量在國際上遙遙領先。據相關資料記載,截止2014年底我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高于100萬件,每萬人口專利產品研發量高達4.8件,超額完成3.3件的預設目標。此外,專利產出結構處于不斷完善的狀態中,五個重大突破目標陸續被實現。具體體現在中國創造專利創造主體結構、發明申請人結構、專利類型結構、專利授權結構以及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結構方面上。此外,研發投入連貫增加,據科技部相關資料顯示,2014年國內科研投入量高達13000億元,在GDP中所占比例高達2.0%。
數十年以來,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協助下,專利法實施成效顯著,但是也有一些弊端衍生出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造數額與規模不斷提升,到質量強化程度卻不明顯,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等專利獲得狀況,可以作為檢測科技創新水平的有效憑據。在一些高新技術范疇,國內專利創造能力和西方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較還存在顯著的差異性。相關研究資料記載,盡管在國際上我國專利數目穩居前列,但是計算機、汽車、生物技術、醫療設施、化妝品等范疇專利數目并不高[3]。二是國內研發專利增加顯著,但是國外發明專利申請量微弱。縱觀創新型國家評估體系中,在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獲得到的專利數量,可以被視為衡量創新成績質量的重要標桿。例如在歐洲專利局、日本特許廳、美國專利商標局獲得研發專利權的總擁有量總額至今低于1000件。三是在專利獲得上擁有一定能力,但是專利運轉能力相對短缺。專業技術的商品化、市場化與產業化特征是度量專利運轉能力的依托。有相關資料記載,國內科技成果轉型率約為10%,與發達國家40%之間存在存在顯著的差異性;科技含量提升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貢獻率為51.67%,與發達國家80%貢獻率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以經濟發展新常態與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角度分析,執行專利法、服務創新發展的戰略規劃,應達到從量到質轉型的目標,將側重點擱置在專利技術升級改造方面上,為專利產業創新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與其他法律相比較,專利法的功能是多樣化的,使命是重大的。基于專利法在推行自體就是對體制進行改造,促進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這一實況,提出了構建優質型法治環境的建議。專利法是組成法治國家體系的組成成分,也是知識產權強國構建目標構建的有效途徑,以上述目標為索引,建設專利法實施的保障體系。
專利法實施的法治保障可以被理解為自體結構的優化與有效落實,與專利立法、專利行政執法與專利司法三方面。專利法保護體系構建的終極目標是整合專利行政執法和司法、強化兩者協調性、壓縮專利權利維護資金、優化專利執法質量等方面體現出重大應用價值[4]。二是專利法實施的政策協同。專利政策和專利法律組建了當代專利體制的重要組成成分。三是專利法實施的文化基礎。專利文化可以被視為一種法治文化,始終以法治信仰為重心。法治理念、法治追求在促進專利法治運轉方面體現出巨大優越性。專利文化的本質為知識產權的價值走向與心理肯定,這是強化大眾專利文化素質的有效方式。
專利法不僅僅是立法文書上的法律,也是帶有生命活力與執行效力的法律,其借助有效實施的渠道而演變成個體創新的法律,讓群眾思想深刻的法律基礎,這在提升其知識生活質量方面體現出巨大的應用價值。
[1]蔣舸.著作權法與專利法中“懲罰性賠償”之非懲罰性[J].法學研究,2015,06:80-97.
[2]張耕,段魯藝.激勵論基礎上專利法的人文價值訴求[J/OL].河北法學,2014,08:80-47.
[3]王子燦.專利法的“綠化”:風險預防原則的緣起、確立和適用[J].法學評論,2014,04:119-126.
[4]張維霖.從專利法修改看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J].法制與經濟,2014,18:109-111.
牛傳凱(1987~),男,山東省濟南市人,漢族,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