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特約記者 李勇 李珍 王偉 青木 ●本報記者 高穎
“美國變得內向,將讓中國領導世界”“特朗普強調‘美國第一,中國扮演世界領導者的角色”……這幾天,受特朗普上臺及其一系列保護主義、反全球化言行影響,有關“中國領導世界”的話題被西方媒體炒得火熱。如果不加分辨,乍一看還真有點兒當年美英權力轉移一幕再現的感覺。真是這樣嗎?幸好中國人是清醒的,沒有被外媒營造的“勝利一幕”沖昏頭。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既沒有向美國“奪權”的意圖,也沒有“領導世界”的能力。外界的炒作更多反映了世界在美國后退導致“領導角色”缺位之際的焦慮,有的可能真是對中國抱以期待,有的則有故意捧殺、煽動中美對立之嫌。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在特朗普大喊“美國優先”,令美國轉向保護主義之際,倡導經濟全球化的中國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這不,特朗普簽署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行政命令墨跡未干,多個國家便開始就貿易問題向中國“示好”了。
中國可能拯救TPP?
最新加入尋求與中國加強貿易合作“合唱”的是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當地時間24日,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美國正式退出TPP后,加方的太平洋貿易重點將轉向中國和日本。渥太華從去年就開始和日本談判加強貿易合作,下月還將與中國開展探索性自貿磋商。特魯多說:“我們一直是貿易支持者,因此我們同時開展多項貿易合作……我們知道,與不斷增長的亞洲經濟體加強合作是確保加拿大獲得高質量工作崗位、實現繁榮的重要途徑,我們將繼續這么做。”
在加拿大之前,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多個TPP參加國已經向中國伸出橄欖枝。“特朗普退出TPP的行政命令墨跡未干,美國貿易合作伙伴轉向中國”,美國政治新聞網站“每日傳訊”以此為題稱,特朗普23日宣布美國退出TPP后,一些美國貿易伙伴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澳大利亞仍希望推進沒有美國參加的TPP,澳貿易部長席奧博表示,TPP可以擴展讓中國和印尼加入。澳總理特恩布爾24日對記者表示:“中國當然有可能加入TPP。”另外,新西蘭也表示,接納中國等國加入,有可能挽救TPP。馬來西亞強調亞洲應為美國在該地區存在衰退的局面做好準備。智利外長穆尼奧斯對記者表示,智利希望與中國和韓國分別簽署雙邊貿易協定,并已得到中韓雙方的積極反饋。新加坡則在考慮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亞太自貿區等其他自貿選擇。RCEP和亞太自貿區都受到中國的積極支持。
對于澳大利亞的呼吁,日本似乎有些看不慣。《日本經濟新聞》25日在題為“TPP群主永久退出,中韓替補繼續談?”的文章中稱,TPP正處于半途而廢的緊要關頭,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24日表示中國參加TPP的可能性確實存在,這讓日本官方相關人士感到不可思議,驚呼“這是不可能的”。在特朗普的最后通牒之下,12國框架已經發出破裂的聲音,各國已經開始帶著各自的想法摸索替代方案。日本《朝日新聞》評論稱,特朗普的做法對日本是強烈的一擊。日方原本打算借著亞洲的經濟增長,實現針對中國的同盟強化這一目的,結果急轉而下地陷入被迫面對嚴峻的貿易談判的境地,日本無法隱藏其茫然不知所措。
即使各方都同意,中國也未必愿意加入TPP。“德國之聲”稱,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鮑爾丁認為,中國很可能不會以任何形式參與TPP。他說:“因為美國參與TPP所需執行的貿易開放措施微乎其微,這些措施對中國而言卻舉足輕重。”專家分析,TPP中有不利用中國貿易的規定,比如TPP規定,紡織品“從紗開始”之后的所有工序和原料,都要在TPP成員國內進行,才能享受成員國內免關稅待遇。作為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國中國,這意味著,加入TPP后部分紡織品企業可能被迫將工廠從中國搬到越南等其他國家。
沒了TPP,也有別的選擇。“亞洲期待北京牽頭新貿易協定”,英國《金融時報》稱,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TPP后,地區注意力開始轉向包含澳大利亞、中國、印尼、印度等國在內的RCEP。俄羅斯衛星網援引日本瑞穗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秀延德田的話稱,華盛頓退出TPP似乎注定會提振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北京將力推RCEP。沒有TPP,中國的影響力將覆蓋整個亞洲地區。”
中國的貿易體量和產業轉型讓不少國家看到機會。《金融時報》25日稱,中國加入世貿后,在開放性貿易體系中發揮規模經濟優勢,讓本國出口導向型制造產業滿足鄰國要求,成為最大受益者。不過,中國正從這種傳統模式轉向服務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此外,中國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得到提升,開始更多地生產高端電子產品。“中國制造2025”戰略將加強半導體等產業發展,進一步強化提升中國價值鏈地位的趨勢。高盛經濟學家認為,相對于韓國、中國臺灣而言,美國搞經濟民族主義對中國的影響反而沒那么大。
美國領導地位讓給中國?
美國保護主義引發擔憂,中國被一些國家視為新的希望,這讓一些美國媒體心里不是滋味。“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現在成了自由貿易世界的領導者”,美國《福布斯》24日稱,西方世界此前的意識形態主要敵人中國現在成了全球化事實上的領導者,這簡直難以置信。特朗普于周一退出奧巴馬政府力推的TPP,“TPP之死使中國能告訴其鄰國,中國才是未來所在”。如果中國代表著這些國家的未來,那么這會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投資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英國安石集團的研究負責人揚·德恩說:“毫無疑問,世界經濟領導力重心已轉向東方。除了在關鍵經濟問題上發揮領導力之外,中國即將成為真正的經濟巨人。”
“特朗普正為中國統治世界鋪設道路”,美國《新共和》周刊25日的標題顯得有些聳動。文章稱,中國在貿易、氣候變化和巴以關系等問題上的做法比美國更符合國際規則,這是否意味著美國主導時代的終結?美國是否面臨把國際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中國的危險,就好像1945年大英帝國退位一樣?文章不無憂慮地表示,特朗普的保護主義只是全球領導地位退位的跡象之一。“美國優先”反映出孤立主義傾向,另外,特朗普對氣候協定以及北約、聯合國、世貿組織等機構充滿敵意。美國正在轉折的例子已經很明顯。特朗普對TPP說不,促使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進一步向RCEP偏離。
類似的討論在美國輿論場好不熱鬧。《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丹尼爾·德雷茲內24日撰文稱,“我去年10月就警告中國人看起來會像是世界上最后的自由主義者,這個警告現在成真了。世界上很多人仍然相信美國70年前建立起的自由秩序,盡管美國現政府并不相信。如果有任何國家能公開表明捍衛自由秩序,那自然會得到許多人的期待。”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5日也湊熱鬧稱,美國新總統發出閉關鎖國的信號,由此為北京讓出了舞臺,中國可以以開放市場可靠代言者的形象示人。
不過也有一些分析得出不一樣的結論。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稱,北京已經體現出全球領導者的一些特點,目前中國是世界最大貿易國,擁有人數最多的常備軍隊,其行為與全球領導者類似,倡議新的國際安排,包括建立亞投行,推進“一帶一路”等。中國軍隊也開始走向全球,包括在吉布提建立首個后勤補給基地。中國通過主辦G20和奧運會也展現了領導潛力。不過,在全球化時代,真正的領導力要比這做得多得多。首先就是必須愿意而且有能力讓大家到談判桌上來共同應對全球最緊迫的關切。現在有些全球性問題中國還根本就沒有介入,比如中東等地難民問題是世界當前面臨的破壞性最強的危機之一,但中國在這方面沒怎么發聲。
“如果特朗普終止美國世界領導地位,誰會上來取而代之?”美聯社的分析稱,在幾代人時間里,美國基本是國際經濟秩序的構建者,并針對國際安全威脅發揮世界警察作用。但特朗普靠著孤立主義論調上臺。美國轉為內向不光讓中國獲利,俄羅斯和德國都會發揮更大的國際作用。不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趕上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因此美國走向孤立主義將意味著一個權力真空。曾在美國國務院任職的政治分析師喬·奧特曼說:“其他單個國家或國家聯合體都無法發揮跟美國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一樣的作用。這涉及資源和實力,另一方面涉及國家的雄心。”
大國心態漸成熟
“中國絕對沒有奪美國權的意圖,但是由于特朗普的上臺包括他的所作所為,導致了世界領導者的缺位,大家才有這么一種需求,希望中國在一些方面帶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和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恐怕也不完全是想中美對立,而是他們對于領導人缺位的一種期待。當然,不排除有人覺得中國沒那個能力,幸災樂禍。從中國自身來看,我們愿意繼續推動全球化進程,促進人類共同體建設,擔當起中國應當擔當的責任,但并沒有替代美國去“領導世界”的意圖。世界是大家的,做事要大家來,中國作為一分子,責無旁貸。就像一只青蛙有四兩力,一頭大象做一噸力。我們作為一個貿易大國、地區大國會發揮自己的作用,但不會有包攬世界、替代美國當頭的想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表示,在經濟全球化這一點,我們要毫不含糊地起到引導作用,因為特朗普等正在推行貿易保護主義,若升級為貿易戰,無疑對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關鍵階段的中國極為不利。其他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期待也在上升,中國理應有所作為。整體來看,需要認識到中美實力的差距巨大,“老二”更適合我們現在的發展階段。
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的心態越來越成熟,應對也越來越從容。路透社25日稱,中國正在貿易、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冷靜地發揮著領導力,即便在南海這個棘手問題上,北京也沒有上白宮的當。白宮宣稱要在爭議水域捍衛“國際領土”,而中國則強調和平愿望,并克制地呼吁華盛頓注意自己的表態。素以鷹派言論聞名的中國退役將軍羅援說:“你搞你的美國第一,我搞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文章稱,情況并不總是這樣,中國經歷了一個漫長艱苦的學習進程才成為更負責任的大國。2013年,中國因為南海爭議問題不滿馬尼拉,在菲律賓遭受超級臺風災害后一開始僅提供很少的援助,引發爭議。中國今后的道路也不會一帆風順。在臺灣等關鍵問題上,中國不會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