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 風
談談十三篇兵書的軍事哲學思想
乘 風
孫中山先生說過:“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是解釋當時的戰理,由于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本文僅以對十三篇兵書的軍事哲學思想研究作為對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的緬懷與紀念,主要有五點:孫子戰爭勝負“不取于鬼神”的觀點,揭示了無神論思想,從而把研究戰爭的基點放在客觀唯物主義之上;孫子“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的觀點,揭示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發展規律,從而把兵法謀略建立在因情變化、從實際出發的基礎上;孫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觀點,揭示了客觀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從而指明了認識、實踐辯證統一的戰爭方法論;孫子“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的觀點,揭示了矛盾轉化規律,從而指明了以弱對強和以弱勝強的克敵制勝之道;孫子“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觀點,揭示了人在戰爭中的主觀能動作用,指出了“死且不北”“諸劌之勇”的重要意義。
孫中山 孫子兵法 哲學思想 發展規律 認識論 主觀能動性
201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為緬懷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勛,學習、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鞏固和發展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推進和平統一大業,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致力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第八屆海峽兩岸(濱州)孫子文化論壇,把主題確定為《孫中山與孫子兵法》,也是對孫中山先生的很好緬懷和紀念。
孫中山先生說過:“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法,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是解釋當時的戰理,由于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翻遍古今中外名人政要對《孫子兵法》的評價,孫中山是第一個從軍事哲學高度評說《孫子兵法》的偉人。后來,毛澤東在1936年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1938年寫的《論持久戰》這兩篇軍事著作中,從客觀實際發展的哲學高度,對孫子的規律作了精辟概括和高度評價。中國大史學家、哲學家范文瀾在其1949年所著的《中國通史》中指出:“吳王闔廬的將軍齊國人孫武,總結軍事經驗,著兵法十三篇,成為軍事經典。”1975年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也指出:“《孫子兵法》發展了老子的軍事思想,為后來兵法家的先驅。《孫子兵法》是一部具有樸素辯證法觀點的優秀軍事著作,它不僅在我國軍事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軍事史上也享有極大的聲譽。”據臺灣孫子研究學者李啟明將軍介紹,蔣介石在講述《孫子兵法》時,也是從“孫子的戰爭哲學”角度闡述的,并指出只有這樣,“才是真正體會到了戰爭藝術化與完善的奧妙。”以上論述告訴我們,軍事哲學思想是《孫子兵法》奧妙無窮之所在,我們學習和研究《孫子兵法》,只有從軍事哲學和孫子規律的高度去認識,去辨析,方能提綱挈領、得其所要,把握住精髓與主旨。本文以“談談十三篇兵書的軍事哲學思想”為題,講一下我的粗淺認識,以此作為對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的緬懷與紀念。
殷周時期,由于人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運動的認識能力較低,尚不能理性地解釋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因而唯心主義的鬼神論、天命觀大行其道。于是人們靠算命判定吉兇,靠巫師占卜預測戰爭勝負。孫武出生于兵學世家,飽讀詩書,而且長期耳濡目染和親身經歷戰爭的腥風血雨。特別是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給孫武以深刻啟迪。按照當時的傳統制度,出兵之前要進行占卜,但占卜的結果是“龜兆不吉”,而且“風雨暴至”“風甚雷疾,鼓旗毀折”,深信“天命”并一向奉為軍事行動依據的貴族公卿們,盡皆恐懼,武王姬發也猶豫不決,唯有呂尚堅持仍按原計劃發兵,指出:“枯草朽骨,安可知乎?”并“焚龜折蓍,援枹而鼓,庇眾先涉河,武王從之,遂滅紂。使紂王蒙寶衣投火而死”。孫武從此類戰例中受到啟發,在《用間篇》明確提出:“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旗幟鮮明地指出,英明的君主和賢良的將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功業超越眾人,就在于事先了解敵情。事先了解敵情,不可祈求于鬼神,不能依據燒香拜神、巫師占卜、簡單類比之類的唯心主義做法,只能依靠來源于打入敵人內部或深入戰場掌握的第一手情報資料。
與此同時,孫子在思考作戰時,還特別提出了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從宏觀上、整體上分析比較交戰雙方的綜合實力,要求從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全面分析雙方的優劣,從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賞罰孰明七個角度比較交戰雙方的得失,從而為確定戰略決心提供客觀而準確的依據。二是指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告誡人們如果沒有充足的物質準備,又不能“取糧于敵”,一切作戰行動都無法進行,更不可能贏得勝利,縱使巫師神權的占卜兆示吉祥,也無濟于事。孫子提出的這些觀點,奠定了其樸素唯物主義戰爭觀,這在2500年前春秋時期確實是如雷貫耳、石破天驚,這也是《孫子兵法》歷經千年而不衰、歷久彌新、遠播世界的獨到而絕妙之處。
《孫子兵法》中有一段至為精彩之論:“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作戰方式有點像水,水運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向下奔流,作戰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的地方而攻擊敵人的弱點,水因地形而制約它奔流的方向,作戰則根據敵情而決定勝利的方針。所以,作戰沒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用兵如神。
戰爭中的一切總是處在變化之中,唯一不變的規律是靈活應變、變中求勝。基于這種思想,孫子總是以銳利的目光去探索戰爭中變化著的現象和變化著的規律,把握戰爭脈搏,并以精辟的語言揭示“因敵而變化”“因敵而措勝”的謀略藝術,指點變中求勝奧妙,在軍事領域開創了突破常規、靈活應變的先河。“因論”是中華古老哲學的重要思想,也是兵家戰略戰術的重要原則。中華成語大詞典中十幾條“因”字的成語,除“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因禍得福”“陳陳相因”是從哲學角度而言外,其他如“因地制宜”“因利乘便”“因勢利導”“因難見巧”“因人成事”等都是從兵學角度講的。《呂氏春秋·決勝》也說:“凡兵,貴其因也。因也者,因敵之險以為己固,因敵之謀以為己事,能審因而加,勝則不可窮也。”《鬼谷子》在《謀篇》也指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這段話用陶弘景的話說:“得其所因,則其情可求,見情而謀,則事無不濟。”依我所見,兵家貴因的這些論述,其源流在孫子,是對孫子“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的繼承與發展。《孫子兵法》關于“因”的論述,雖然只提到七處,如“兵因敵而制勝”“因形而措勝于眾”“因而利之”等,都是告訴人們根據戰場上的形勢變化而因勢利導,因情變化,見情而謀,才能制勝如神,這就是“用兵如神”的訣竅。
孫子這種“重因求變、因情應變”的思維特點和“踐墨隨敵”“懸權而動”“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奇正相生,不可勝窮也”的戰略戰術思想,堪稱《孫子兵法》的靈魂,這種思想靈魂滲透在方方面面,蘊含在各種奇謀妙計之中,是《孫子兵法》的活力所在。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這是《孫子兵法·地形篇》中的一句名言。孫子非常推崇知勝,他在《計篇》就明確提出:五事“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他在《謀攻篇》進一步指出:“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孫子兵法》六千余言中,僅“知”就講到79處,反反復復講明一個道理,“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孫子在“知論”中,既重視知己,更強調知彼;既重視知地,更強調知天。就是要對敵情、我情、天時、地利等戰爭各要素,既做到全知、深知,又要做到先知、預知,才能百戰百勝。
《孫子兵法》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指導規律,精辟地指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用“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簡練而生動的語言,科學地闡明了戰爭指導者對敵我雙方情況的了解程度與戰爭勝負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孫子兵法》軍事哲學思想的精華所在。對此,毛澤東曾經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孫子的規律,逾兩千年之后“仍是科學的真理”。《孫子兵法》的最可貴之處,就在于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作為戰爭方法論,貫穿于他的整個軍事思想體系,運用于戰爭指導的全部過程。從而把“知”與“戰”,把認識規律和運用規律結合起來,實現了認識、實踐的辯證統一。正如毛澤東所說,“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并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
戰爭是充滿概然性的領域,孫子十分注重透過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戰爭現象,從軍事哲學高度把握攻守、強弱、全破、眾寡、專分、治亂、怯勇、利害、虛實、奇正、剛柔、陰陽、迂直、遠近、勞逸、久速、存亡、得失等矛盾雙方的運動規律,提出在戰爭中積極創造條件,主動利用變化的戰略戰術促成矛盾因素向有利的方向轉化。比如,在作戰指導原則上,提出“所措必勝”,“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不打無準備之仗,確保“立于不敗之地”;在作戰方向和攻擊目標上,強調“避實而擊虛”“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在兵力使用上,主張“以十攻一”“以眾擊寡”“以碫投卵”“以鎰稱銖”;在行軍路線選擇上,主張“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后人發,先人至”;在作戰方法上,強調根據不同的兵力對比,分別采取“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等不同戰法,靈活運用奇正之變,出奇制勝;在作戰行動上,強調“其疾如風”“動如雷震”,以求“進而不可御”“退而不可追”“速而不可及”,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在作戰指揮上,強調“示形”“動敵”“致人而不致于人”,把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利用敵人的矛盾運動和變化而打敗敵人,看作是作戰指導的最高藝術。特別是運用“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和“逸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以及“以治待亂,以靜待嘩”“以逸待勞,以飽待饑”等智謀手段,分化敵人,擾亂敵人,消磨敵人,打擊敵人,不斷減弱敵方優勢,增長我方優勢,達到以弱勝強的目的。孫子揭示的這一系列豐富而生動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軍事理論原則,在古代兵法中獨樹一幟,并具有比較完整的體系,被國內外歷代軍事家所重視。
《孫子兵法·九地篇》曰:“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并明確提出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名言。孫子的這段話,講明“狹路相逢勇者勝、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真理,揭示了戰爭中人的“自覺的能動性”的重要作用。戰爭就是敵對方憑借既定的物質條件斗勇、斗智、斗力的競賽,而在一定的條件下,勇氣和精神力量可發揮制勝的決定作用。正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戰爭與戰略問題》中所指出:“戰爭的勝負,主要地決定于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諸條件,這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不僅僅如此,還決定于作戰雙方主觀指導的能力。軍事家不能超過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外企圖戰爭的勝利,然而軍事家可以而且必須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爭取戰爭的勝利。”從中也可以看出,這一論述與孫子講的“死且不北”“諸劌之勇”的精神制勝因素有著驚人的相似。
《孫子兵法》的軍事哲學思想,遠不止以上五個方面,還有比如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觀點,特別是《行軍篇》講的“相敵32法”非常精彩,把以上講的四個觀點運用得生動具體、活靈活現。說到這里,我想起了1987年在國防大學學習軍事辯證法時,教員講到“毛澤東同志在作戰指導上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比較突出的特點,有這么三條。為了記憶方便,第一條可以叫做‘知彼知己’。毛澤東同志肯定孫子的話:‘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至今仍然是一個科學的真理。第二條可以叫做‘強弱轉化’。毛澤東的戰爭指導思想,主要講強可以變弱、弱可以變強,以及怎么實現強變弱、弱變強,這方面有什么規律,這些規律在作戰指導上怎樣運用。第三條可以叫做‘能動作用’。就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這是毛澤東特別強調的,因為毛澤東同志領導我軍作戰,長期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必須在客觀物質基礎上發揮高度的自覺能動性,才能夠認識戰爭的規律和運用這個規律于自己的行動。”毛澤東軍事辯證法的這三個特點和孫子軍事哲學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與契合。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經典藏書《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序言中講到:“孫武的軍事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他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于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看以上這些條件具備的如何,這就體現了他樸素的唯物論觀點。此外,孫武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著,他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使敵人朝著有利于我方的方向轉化,表明孫武已掌握了基本樸素的辯證法。正是因為孫武在這門具體學科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面的哲學道理,才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稱為‘春秋時期思想界的三顆明星’。”我認為該書序言中的這段話,簡明系統地評述了《孫子兵法》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是對孫中山先生“由于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的最好注解和詮釋。
(責任編輯:周亨祥)
Review of the Military Philosophy Thinking of the Thirteen Chapters of The Art of War
Cheng Feng
Mr. Sun Yat-sen said: “As far as the Chinese history is concerned, the more than 3000 years of art of war is comprised of thirteen chapters, which interpreted the warring theories then. Due to the thirteen chapters of art of war, the Chinese military philosophy came into being.” The studies of military philosophy thinking of the thirteen chapters of The Art of War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mmemoration of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Mr. Sun Yat-sen, which include the following five points. First Sun Zi’s view that the victory and defeat of war is not determined by ghosts and gods reveals his skeptical thinking, which puts the basing point for studying wars on the objective philosophy of materialism. Second, Sun Zi’s view of “He who can modify his tactics in relation to his opponent and thereby succeed in winning, may be called a heavenborn captain”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law of “just as water retains no constant shape,so in warfare there are no constant conditions”,which establishes the military strategies on the foundation of changing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and proceeding from the reality. Third, Sun Zi’s view of “If you 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you need not fear the result of a hundred battles” reveals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objective philosophy of materialism, thus clarifying the means of warf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Fourth, Sun Zi’s view of “Simulated disorder postulates perfect discipline, simulated fear postulates courage; simulated weakness postulates strength” reveals the transformation law of contradictions, thus clarifying the principle of gaining mastery over the enemy by combating and defeating the powerful with the weak. Fifth, Sun Zi’s view of “Through the troops into a perilous situation ad they will survive; put them in desperate ground and they will live” reveals people’s subjective initiative functions in the war, thus clarifying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preferring death to fight” and displaying the immortal courage of Zhuan Zhu and Cao Gui.
Sun Yat-sen; The Art of War ; Philosophical Thinking; Development Law; Epistemology; Subjective Initiative
B22
:A
:2095-9176(2017)01-0011-06
2016-12-2
乘風(筆名),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