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陵雄關將軍魂
在山東臨朐縣與沂水縣交界的群山之中,有一座雄偉威嚴的建筑,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的軍事要沖——穆陵關 。距離穆陵關不遠的地方,有一座肅穆莊嚴的將軍廟,當地人亦稱之為常將軍廟。該廟初建于戰國,再建于晉隋,興盛于北宋,堪稱風雨滄桑的千年古剎。
中國歷史上,齊長城屬于最早的古長城之一,而當時的穆陵關堪稱天下第一雄關。史書在記述齊國疆域時這樣寫道:“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
穆陵關一帶是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南疆,位于沂山南脈大峴山之陰。可謂南依雄關,東毗山陵,西臨驛道,北望沂峰。由于四周崇山峻嶺,僅有一道可以貫通,因而成為齊國最為重要的軍事屏障。
將軍廟內供奉著戰國時期的常玄通將軍,兩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視為穆陵關關神。古往今來,無數英雄豪杰、名人大家,都曾到這里瞻仰祭祀、懷古抒情。如明朝著名學者陳鳳梧路過時,所作詩篇很具氣勢意境:“插空山勢見崔巍,金碧輝煌寶殿開。老柏千年承雨露,虛巖半夜起風雷。衣冠齋宿瞻珠斗,碑板摩挲上翠臺。西望穆陵關不遠,青齊封域信雄哉。”明朝著名學者傅國晚年東行訪友,在途經將軍廟之際,顧不得鞍馬勞頓,專程到廟中瞻仰祭拜,揮筆寫下了《題穆陵關后常將軍廟》一詩:“半嶺陰崖石廟幽,茫茫陳跡二千秋。古苔無徑誰曾入,力疾披榛我創游。風雨無憂身是鐵,滄桑歷看世如漚。只今四海為同室,應悔長城枉筑愁。”還有明朝著名學者方正比,在瞻仰祭拜了常玄通將軍的鑄鐵坐像以后,無限感慨涌上心頭,干脆宿在了將軍廟中。當晚他夜不能寐,浮想聯翩,起床命筆,一氣呵成,寫下了這首激動人心、氣勢磅礴的《常將軍廟歌》:“雄關殺氣凝長云,流泉嗚咽寒斜曛。一方慕義有公道,高祠瞻拜常將軍。將軍昔作五州牧,血戰川原陣前沒。又聞筑城忤主將,尸立崇臺恥雌伏。碑銘雨蝕莓苔深,鐵石矢抱平生心。不負提攜三尺劍,故應熔鑄雙南金。昭宣迄今幾千載,靈爽煥赫尚如在……”到了清代,著名學者劉炎還是慕名前來,遙拜追思,寫下了《穆陵關常將軍廟》的詩作:“金椎隱怨不堪聞,頸血橫飛謝主君。淄水久湮齊社稷,穆陵千古有將軍。”真有些令人一讀淚沾襟的感受。
歷史上的將軍廟歷經榮辱,數毀數建,目睹過春秋戰國的烽火爭霸,記載了楚漢戰爭的萬馬逐鹿,以及唐宋元明清的廢興更迭、云卷云舒……
關于穆陵關將軍廟的記載,迄今發現的最早版本,是唐代文學家沈亞之所著《沂水雜記》。
文中這樣說道:“沂水北一百里有將軍峴,甚靈,民置祠路左。將軍曾為五郡牧,姓常名玄通。因筑城失主將意,斬之,其尸數日不仆,有立尸臺。士人常于縣西北見如城垣者,疑即將軍建。”
常玄通將軍所擔任的官職——五郡牧,最初設置于戰國時期。當時,各國開始在邊地設郡,派官員負責防守,官名叫作守,屬于武職范疇。而五郡牧,則是管轄著五個郡的官員。
“因筑城失主將意,斬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據傳當年齊宣王任命常玄通為鎮守穆陵關的主將,設計修筑防御體系。由于工期緊迫,以致萬人上陣、日夜不停。當時,楚國已經開始進攻魯國,極有可能進攻到齊國來。因此齊國才投入巨大財力物力,任命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將領主持工程,大力修筑穆陵關一帶的防御體系。
常玄通將軍臨危受命,大膽決策,在穆陵關長城的基礎上,又修筑了一道二線長城,關口就在現今的臨朐大關鎮。這樣一來,這里的齊長城就成了復線長城,有了內長城和外長城之分。
形成了復線長城后,他覺得還是不夠保險,又在現今的臨朐小關一帶,利用有利地勢修筑了第三道長城。當然,第三道長城與其他兩道相比,顯得比較簡陋,但卻是利用了自然地理優勢。因此,這道附加的長城也起著以防萬一的重要作用。
這樣一來,三道長城、三處關口的穆陵關總體軍事防御布局,完全稱得上固若金湯。這樣的布局設計,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獨樹一幟。
公元前301年,任命常玄通修筑穆陵關防御體系的齊宣王去世,他的兒子齊閔王繼位。新上任的齊閔王驕傲自大、貪圖享樂,并排斥一批有作為的前朝重臣。
這時,一批原本與常玄通有過節的大臣,便乘機散布起謠言來。他們緋謗常玄通修筑的穆陵關第三道長城,完全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理由是常玄通的家就在第三道長城之內,說他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這道無用長城,完全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庭及財產。
齊閔王聽信讒言后極為氣憤,于是下令將其斬殺。十幾年后,其子齊襄王繼位,奇跡終于發生了。這次,楚軍打敗魯國之后,乘勢繼續北上攻齊。經過晝夜苦戰,楚軍終于攻破了穆陵關。然而,他們還沒有來得及高興,卻又被第二道長城給阻擋住了。
又經過幾個月的艱苦作戰,楚軍終于也將這條復線長城攻破。可是,極為險峻的第三道長城,又長龍一般地橫亙在他們面前。面對如此狀況,楚軍傻眼了。詢問當地百姓,百姓們言道:國內還筑有十道如此規模的長城。這就大大出乎了楚軍意料,認為繼續進攻得不償失,故知難而退。
消息傳來,興奮異常的齊襄王這才意識到:是常玄通將軍所修的三道防線,才將一場血腥殺戮的大浩劫化作了云煙,因此也意識到自己父親當年將其錯殺。于是,齊襄王下達詔令,為常玄通將軍建造寺廟,鑄造鐵像,永遠供奉祭祀。
據學者考證,鑒于穆陵關重要的軍事地位,齊國一直在此設置重兵把守。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穆陵關逐漸失去了原有作用。但其作為控制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也為歷朝歷代統治者所重視。
宋代初年,穆陵關將軍廟又一次大規模重建。逾越千古的穆陵關將軍廟,也成為中國兵學領域的一座歷史豐碑。
(編寫:胡一平/ 責任編輯:曹永孚)
General’s Heroic Story in Mu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