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斌 唐思佳
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6
虛假的夫妻共同債務問題研究*
陳文斌 唐思佳
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6
虛假的夫妻共同債務問題近年來頻繁出現于司法實踐,該類案件的處理結果關系到債權人及夫妻雙方的利益,甚至關系到社會穩定,不可不察。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規定出現分歧,導致了法律適用的分歧,有必要對相關規定予以修改。研究虛假的夫妻共同債務問題,以期得到更好的處理辦法,防治虛假訴訟。
虛假訴訟;夫妻共同債務;信用體系;為夫妻共同生活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虛假”和“夫妻共同債務”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到16941件虛假夫妻共同債務問題的案件,其中2011年156件,2012年134件,2013年701件,2014年2697件,2015年2991件,2016年5067件,這些數據充分的表明夫妻共同債務虛假訴訟逐年增加。虛假的夫妻共同債務往往在夫妻離婚訴訟中主張,對于該類案件,債權人一般只能提供一張只有夫妻中舉債一方的簽名的“借條”,沒有其他交付借款的憑證,缺乏其他相關證據予以佐證。《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行為人與相對人串通,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據此,債權人若是與夫妻中一方相互串通,出具虛假的“借條”或“欠條”,應當認定為無效,債權人對于夫妻共同債務的主張亦不能成立。
(一)虛假訴訟成本低,收益高
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認為,“經濟分析可以適用于解釋全部人類行為?!盵1]成本收益分析是人類最原始的思維方式之一,是經濟學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虛假訴訟的違法性和應受譴責性人所共知。進行虛假訴訟是要冒一定的法律風險的。而虛假訴訟行為人所追求的不法利益與成本相比,存在巨大反差,容易引發虛假訴訟。在新的《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出臺后,訴訟費用降低,提起虛假訴訟者所交納的費用較低,而離婚訴訟中虛假訴訟一旦成功,虛假訴訟一方可以獲得的非法利益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幾百萬。而虛假訴訟的成本非常低,不成功則只是通過再審被改判,退賠了事。目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個人利益的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價值標準,由于我國尚未建立起良好的誠信體系,部分公民價值觀、利益觀發生扭曲,虛假訴訟可能獲得的巨大利益迎合了部分人扭曲的心理需求,一旦虛假訴訟成功,可以獲得不小的非法利益,導致虛假訴訟案件呈增多趨勢。
(二)《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之債務推定規則助長虛假訴訟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以下簡稱“第24條”)對于保護債權人利益有過功勞,2003年制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時,第24條主要是解決“夫妻假離婚”侵害債權人利益的問題。然而經濟社會發展,夫妻財產多樣化,司法實務中不僅有假離婚侵害債權人利益的問題,夫妻在離婚時一方通過虛假訴訟損害另一方利益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第24條最大的問題在于其關于夫妻共同債務的推定規則:即在債權人主張債權時,首先就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而不考慮債務的形成原因及用途。由于該推定規則的存在,部分夫妻離婚時,惡意的一方利用該條之漏洞,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虛構債務,而法院可能簡單適用第24條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惡意的一方便可獲得非法利益??梢姷?4條的簡單推定無意中成為虛假訴訟的工具,其不妥之處顯而易見,應當予以修改。
(三)《婚姻法》第41條中“為夫妻共同生活”規定不明確,為虛假訴訟留下空間
《婚姻法》第41條中提到“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焙螢椤盀榉蚱薰餐睢?,沒有明確的界定,容易給離婚中惡意一方可乘之機。將原本不應該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一方個人債務通過“為夫妻共同生活”轉化為夫妻共同債務,獲取非法利益。“沒有限定嚴格的專門概念,我們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沒有概念,我們便無法將我們對法律的思考轉變為語言,也無法以一種可理解的方式把這些思考傳達給別人?!盵2]可見,正是因為沒有嚴格界定清楚“為夫妻共同生活”這個概念,為虛假訴訟留下可能的空間。
(一)法律規定不統一,司法適用出現兩難
在司法實踐中,當債權人對于以夫妻一方名義形成的債務向法院起訴主張為夫妻共同債務時,法院一般有兩種做法,一是依照《婚姻法》第41條之規定,嚴格按照是否為夫妻共同生活的標準裁判,另一種處理方式就是依照第24條之規定,直接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司法解釋由最高院做出,對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實務具有指導作用,導致的結果是往往優先適用第24條,直接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簡單的推定,讓不法者有機可乘,進而出現越來越多的虛假的夫妻共同債務問題。
(二)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違背了舉證責任分配之基本原則
證明責任分配的核心問題在于依照何種標準來分配證明責任,使得分配的結果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又能夠使糾紛得到迅速的解決。法律要件分類說為證明責任分配的通說,即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一方,應當對法律關系產生的必要要件的存在承擔舉證證明責任。[3]據此,主張夫妻共同債務成立的債權人應當對于以夫妻一方名義所借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承擔舉證責任。而第24條規定證明責任由夫妻中非舉債方承擔,顯然違背“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方式,應當予以糾正。
(三)現有的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構成不良價值導向
中國歷來重視道德倫理,中國傳統的家庭的觀念,重在以和為貴,在婚姻關系成立之初,除了少數牽涉到脅迫的婚姻,大多數夫妻在建立婚姻關系之初感情是很融洽的,一般人不會在剛結婚時就想到離婚,自然會忽視財產方面的證據的收集。若第24條不予以修改或者刪除,勢必會引導更多的夫妻自建立婚姻關系開始,就對財產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所謂“談錢傷感情”,將會導致婚姻中摻雜更多的經濟利益的因素,不利于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對第24條予以修改,完善夫妻共同債務的舉證責任
筆者以為應當修正第24條之夫妻共同債務推定的規則,回歸到《婚姻法》第41條關于夫妻共同債務的推定方式,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應當以“為夫妻共同生活”為前提,同時應當將證明成立夫妻共同債務的舉證責任分配給債權人。其實,在交易之初,債權人完全可以通過讓夫妻另一方對債務進行確認來規避這種交易風險,這種規避交易風險行為的成本,比訴訟中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強加給夫妻另一方所導致的反駁成本要小得多。[4]由債權人承擔舉證責任,有利于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二)完善《婚姻法》第41條,明確“為夫妻共同生活”的涵義
英美法系國家以判例為主,對于夫妻共同債務沒有具體的條文規定,我國在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問題上可以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處理方法,主要是法國、德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規定。在婚姻法中設立專門的章節來規范夫妻共同債務,用概括加列舉的方式,對于夫妻共同債務先予以概括性的規定,再加以肯定性列舉,對于何為夫妻共同債務,何為夫妻個人債務以及如何清償作出詳細的規定,對于虛構夫妻共同債務侵害夫妻中另一方利益的行為規定具體的處罰措施。
(三)建立家事代理制度并明確家事代理之范圍
家事代理權是作為身份權的配偶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指夫妻一方因日常家庭生活事務而與他人交往時所為法律行為應當視為夫妻共同的意思表示,并由夫妻另一方承擔連帶責任的制度。[5]對于該制度,我國目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只是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17條中有類似規定。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交易活動越來越多,如子女上學,日常培訓學習,健身,旅游,看病就醫等等。若事無巨細,只要發生交易,即使債務很小,都要夫妻共同簽字或者共同到場,勢必會造成效率的降低,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明確家事代理制度,夫妻一方可以在家事代理的范圍內以個人名義舉債,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此舉有利于區分共同債務與個人債務,因此,有必要設立日常家事代理制度,在婚姻法中對日常家事代理制度予以明確規定,可以給予司法解釋和審判實踐以指導。[6]
(四)法官應當明確把握民間借貸合同為實踐合同的性質
《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明確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合同為實踐合同,即當債權人實際交付借款之日合同始生效,故當債權人僅僅憑著一張沒有夫妻中非舉債方簽名的借條向法院起訴,主張為夫妻共同債務時,法官應當嚴格審查,綜合其他證據予以判斷,在沒有其他任何證據佐證的情況下,若是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應當排除合理的懷疑,形成足以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內心確信方可。
法律規定的更加完善,社會誠信的提高,將會是虛假的夫妻共同債務問題的克星。合理的法律規定,有助于解決當前的現實問題,也是對公平正義的守護。對債權人的保護,保護的是市場交易的安全。保護夫妻中非舉債方的利益,保護的是弱勢群體的利益,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公序良俗。在法律的修改和完善中,如何做到兩者的均衡,將是對立法者的考驗。
[1][美]加里·S·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王業宇,陳琪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86.
[3]江偉,肖建國.民事訴訟法(第7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4]魏婷.論虛假的夫妻共同債務[D].大連海事大學,2013.
[5]史浩明.論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J].政治與法律,2005(3):47-52.
[6]浦純鈺.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J].社會科學家,2010(12):76-78.
D923.9
:A
:2095-4379-(2017)28-0047-02
*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夫妻共同債務認定規則的缺陷及重構——以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為視角”結題文章(項目編號:CX2017SS31)。
陳文斌(1992-),男,湖南新化人,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婚姻法、工程法;唐思佳(1995-),女,湖南邵陽人,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婚姻法、工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