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友,王映輝,張一穎,姜威,王琳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專題論壇·
論互聯網+中醫醫療服務
李宗友,王映輝*,張一穎,姜威,王琳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簡要敘述了互聯網醫療的基本概念及發展互聯網醫療的重大意義,提出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的7項措施,即加強對中醫藥信息化工作的宏觀規劃和頂層設計,推動區域中醫藥信息的互聯互通,加強中醫藥信息標準建設,加強中醫藥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發展智慧中醫醫療,建立中醫藥大數據系統,推進大健康信息化。
互聯網+;中醫醫療;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大數據
在“互聯網+”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伴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醫療需求,智慧醫院、移動醫療等新型、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模式的建設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2016年2月,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要求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大力發展中醫遠程醫療、智慧醫療和移動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絡中醫醫療服務應用等。
伴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醫醫療服務與“互聯網+”的融合,將推進中醫醫療在貧困、邊遠地區及農村基層的應用,進而發展成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醫改問題的重要途徑。加強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的建設,則是“互聯網+”在中醫藥行業應用的具體體現。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可通過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逐步實現集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康復護理于一體的遠程中醫醫療、養生保健服務平臺。
根據涉及業務領域不同,廣義的互聯網醫療又可分為:互聯網健康與狹義的互聯網醫療兩大類型。互聯網健康主要是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進行健康教育、健康監測、慢病管理、醫療信息查詢、醫療健康社交、醫療康復等多種形式的健康保健服務,側重于面向健康或亞健康人群,部分兼顧輕患者群;狹義的互聯網醫療主要是利用多種信息技術,提供臨床診療相關內容服務,從預約掛號、繳費支付、就醫指引、在線醫療咨詢和轉診等醫療輔助業務,逐步深入到網上醫療診斷、遠程會診、遠程查房、在線手術指導和電子處方等診斷治療類的醫療核心業務,側重于面向患患者群。兩大類型之間存在部分交互重疊和自然過渡,以及相互銜接關系[1]。
目前,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加大了對信息技術及設備的投入,積極推進信息系統的改造和升級。很多醫療機構和互聯網公司也已聯手嘗試研究建設智慧醫療。寧波“云醫院”,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互聯信息技術,初步打造了一個含有100余家基層醫療機構、226名專科醫生的健康醫療平臺,患者通過這個平臺可以預約醫生,進行病情咨詢、網上診療等服務[2]。筆者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到烏鎮互聯網醫院與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知名專家(包括中醫專家)簽約,實現網上名醫預約、遠程就診、視頻問診、查看診斷結果與處方、在線購藥、藥品配送等服務。2015年,中醫智能云平臺落地浙江省海鹽,實現了全國第一個縣域部署[3]。隨后,該平臺相繼在湖州、余杭、富陽、蘇州等地展開合作,積極為患者提供線上中醫醫療服務。春雨醫生、橙醫生、好大夫網等為醫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屬、患者和患者之間構建一個線上互動交流平臺。此外,以阿里巴巴、百度等為代表的國內互聯網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潛力巨大的健康服務市場,阿里巴巴發揮支付寶的優勢,協助醫院建立互聯醫療服務體系。而騰訊則是以微信為立足點,實施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的智慧醫療方案,通過微信即可實現在線支付、掛號預約、接收檢查報告等,極大地方便了患者[2]。
“互聯網+”時代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醫療服務模式的創新對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和醫療組織模式產生嚴重的沖擊,突破了多年來醫改的棘手難題,在醫改目標的實現上又進了一步。
2.1 共享醫療資源,降低醫療成本
將部分閑散、碎片化、低利用度的醫療資源通過網絡整合與優化匹配,更有效地對接醫療供需雙方,充分、合理、高效地使用醫療資源,改善醫療服務可及性,控制費用、提高質量,緩解醫療供需矛盾。同時,海量的數據信息支撐系統可以對患者的健康、醫療信息進行統計、分析與挖掘,根據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和治療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就醫,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的狀態,推動分級診療的落實。
2.2 提高服務效率,便利民眾就醫
新型信息技術應用使群眾就醫獲得技術紅利,在醫療過程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良好體驗和便捷服務,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同時,我國醫療健康服務正在經歷著以醫療機構為中心,特別是以城市大醫院為中心的服務,走向分散化、社區化,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把醫療服務送到患者手邊,實現真正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的轉變。
2.3 再造醫療流程,重構就醫方式
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的建立不僅能夠拓展醫療服務領域,在提供更多優質醫療資源的同時打破傳統的就醫方式,而且盡可能整合優質醫生資源,使患者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障礙,通過互聯網接受線上診療[2]。同時,將傳統的醫療過程分解為線上、線下部分,突破傳統醫療流程的桎梏與束縛,除必須當面處理的醫療作業外,將其他環節均納入網絡流轉,整合形成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相互銜接的高效、快捷、低耗的全新流程。
2.4 拆分傳統醫療機構,重組新型醫療實體
互聯網醫療首先將掛號預約、繳費支付、診后隨訪等外圍業務從醫療機構內部剝離出來,交由院外實施,進而推動醫院將簡易門診、輔助檢查檢驗、處方外購、藥物配送、家庭病床、居家康復護理等可拆分的診療業務外放,醫院只保留手術、住院診療、重癥監護、急診搶救等必須在專業化場所集中實施的診療業務,實體醫院向網絡虛擬醫院轉移。
2.5 突破傳統模式,推送服務到人
網絡醫療服務能夠通過手機或其他傳感設備終端,為醫療健康服務人群實施移動伴隨式的服務保障,無論是在固定的辦公、居家場所,還是在出行或移動狀態,都可以提供健康動態監測、醫患實時交互等多種服務內容,使得人性化、個性化、定制化的醫療健康服務隨時伴隨著服務對象個人。
中醫藥信息化是我國醫療衛生信息化和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全國中醫藥信息化現狀調查顯示,中醫醫院信息系統建設初具規模,55.0%的中醫醫院建立了中醫電子病歷系統,64.4%的中醫醫院建立了門(急)診醫生工作站。16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初步建立了共享數據中心和共享網絡,132所中醫醫院建立中醫輔助診療系統[4]。近年來,中醫藥臨床研究基地建立了大量中醫臨床數據庫,方便快捷地進行中醫臨床數據的收集、儲存、數據處理等工作,有力地促進了臨床、教學和科研任務[5]。
然而,中醫藥信息化建設與發展還存在著基礎差、底子薄、投入不足、應用不深入等問題,采取的技術標準、規范不統一,大量信息系統之間互不兼容,形成了大量分散的信息孤島,海量數據的深度挖掘有待進一步加強[6]。
為更好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進一步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應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改進。
3.1 加強中醫藥信息化工作的宏觀規劃和頂層設計
統一標準和規范,將中醫藥信息化納入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主動融入衛生信息化大平臺,共用基礎網絡,避免重復建設,支持跨地區、跨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實現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服務應用促發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業務服務流程,增強服務能力,為群眾提供更為安全、快捷的中醫藥服務。借助信息化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創新中醫醫療組織模式和服務模式,提高中醫藥綜合防治水平。
3.2 推動區域中醫藥信息的互聯互通
建設國家、區域級中醫藥數據中心,推動中醫藥電子健康檔案和中醫電子病歷數據庫的數據交換和協同共享[7]。進一步加強對中醫醫療機構信息化基礎條件建設的力度。本著“填平補齊、互聯互通”原則,對信息化基礎較為薄弱的部分地市級和縣級中醫醫院進行重點建設,使其達到同級綜合醫院信息化水平,推動實現人口健康信息、檢查檢驗結果、醫學影像、用藥記錄等在中醫醫療機構之間信息共享,實現區域內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與中醫電子病歷的實時更新,提高信息質量[8]。
3.3 加強中醫藥信息標準建設
開展中醫藥信息標準化理論與技術方法研究,加強中醫藥數據元數據、中醫藥語義系統、中醫藥臨床術語集、中醫藥行業電子認證服務技術標準等信息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加強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等相關中醫藥信息標準的制訂,為中醫藥信息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撐[9]。
3.4 加強中醫藥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以院校教育為主、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為補充的中醫藥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中醫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和學術團體的作用,建立規范、可持續的中醫藥信息化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一批具備中醫藥學、計算機學、管理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以中醫藥信息化項目為依托,加大信息化技術與應用的培訓,提高中醫藥專業人員的信息素質和應用技能[9]。
3.5 大力發展智慧中醫醫療
要順應信息化發展大趨勢,積極探索便民、利民、惠民的中醫藥服務信息化新途徑、新方法、新模式[10]。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醫療”,鼓勵基于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的云醫院、移動醫療、遠程醫療、智慧藥房等研究與建設,完善以中醫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系統建設[11],開展中醫智慧醫療云平臺研究和試點,實現中醫遠程會診、預約掛號、雙向轉診、遠程培訓等功能,為民眾提供更為方便、更為快捷的中醫醫療養生保健服務[12]。
3.6 建立中醫藥大數據系統
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設過程中,全面推進全國中醫藥信息化建設,統籌開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的信息化建設,加強與公共衛生服務系統、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和區域衛生信息系統的融合,加快推動中醫藥大數據系統建設和應用。統籌信息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疾病和健康管理從院內向院前、院后延伸[13]。實現中醫藥醫療服務、養生保健服務、健康管理等綜合信息整合與共享,促進信息化對中醫藥醫療服務、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行政管理等決策支持,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
3.7 推進大健康信息化
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數據庫技術,整合、匯集古今中醫藥文獻、臨床數據和科研數據,研究開發面向臨床中醫專業人員以提高中醫診療水平為目標的臨床決策輔助人機互動系統[8],嵌入臨床決策系統,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研究開發面向社會大眾的以養生保健、疾病咨詢為目標的知識庫,通過建立微信、APP客戶端等移動平臺,推送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逐步形成個性化、智能化健康管理與決策支持,為提升民眾健康素養服務。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基于超級電腦“沃森”的認知計算能力,從各種結構化和非結構化信息中學習和構建知識,大大突破了目前傳統醫學知識庫對結構化數據的限制,從而可以在浩如煙海的醫學文獻中快速學習知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自然語言的處理和分析技術,憑借從各個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和數據,迅速給出診斷提示和治療意見[14]。借鑒IBM的認知醫學經驗和互聯網技術,將現代化的計算機智能技術借鑒過來,推動互聯網+中醫醫療建設,建設自主可控的中醫“沃森”,搭建高效、精準、低成本、廣覆蓋的普適醫療服務體系,實現交互式個性化輔助診療、在線健康服務、藥物創新、人才培養等,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實現中醫藥國家戰略,為人類健康服務。
[1]寧義.互聯網醫療的認識與思考[EB/OL].[2016-06-08].http:// www.hit180.com/21594.html.
[2]曹力,湯少梁,許可塑.“互聯網+”時代智慧醫院前景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9):68-70.
[3]新華網.中醫智能云系統落地海鹽,中醫云時代來了[EB/OL]. [2015-12-07].http://www.zj.xinhuanet.com/ylyw/2015-12/07/ c_1117372820.htm.
[4]栗征.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藥”[N].中國中醫藥報,2015-08-03(001).
[5]劉保延.真實世界的中醫臨床科研范式[J].中醫雜志,2013,54(6): 451-455.
[6]趙麗娜,周吉順.中醫臨床數據信息化過程中的標準化問題[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4):719-722.
[7]羅朝淑.我國將建立國家中醫藥智慧云服務平臺[N].中國醫藥報, 2015-08-11(004).
[8]人民網.中醫藥“十三五”:確定建立國家中醫藥智慧云服務平臺[EB/OL].[2015-08-06].http://scitech.people.com.cn/GB/n/2015/ 0806/c1057-27417552.html.
[9]肖勇,沈紹武.我國中醫藥信息化發展戰略思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9):3-5.
[10]周馳.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藥可持續發展[N].中國中醫藥報, 2015-08-26(003).
[11]涂云林.“互聯網+中醫藥”讓中醫藥年輕化[N].經濟信息時報, 2015-09-16(005).
[12]劉鴻燕,郭珉江,胡紅濮,等.“互聯網+”背景下中醫藥信息化需求與惠民模式研究[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5,36(12):2-7.
[13]黃明安,張露.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研究[J].當代經濟,2016(1):37-39.
[14]楊敏.機器人醫生沃森將如何改變世界?[EB/OL].[2015-01-13]. http://www.stdaily.com/jiankang/yldsj/201501/t20150113_93335 5.shtml.
Discussion on the TCM Medical Services with Internet Plus
LI Zong-you, WANG Ying-hui*, ZHANG Yi-ying, JIANG Wei, WANG L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cept of Internet medical services an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Internet medical services, and proposed seven measures to promote TCM medical services with Internet plus: strengthening macroscopic plan and top-level design of TCM informationization,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TCM information among regions, enhancing the standard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on, e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of TCM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ing intelligent TCM medical services, establishing TCM big date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enlarged health.
Internet plus; TCM medical services; intelligent medical services; mobile telemedicine; big data
R2-03
A
2095-5707(2017)02-0001-04
李宗友,王映輝,張一穎,等.論互聯網+中醫醫療服務[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7,41(2):1-4.
10.3969/j.issn.2095-5707.2017.02.001
2016-07-20)
(
2016-08-08;編輯:魏民)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政策研究項目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ZYYP-201402)
李宗友,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醫藥軟科學研究。
E-mail: lizongyou@sina.com
*通訊作者:王映輝,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醫藥信息學。
E-mail: wyhdoctor@qq.com